往日回顾:

买不起婚房的小伙同意留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08:42 扬子晚报

  本报讯 昨天本报A3版刊发了《小伙买不起婚房想回老家》一文,报道了在宁打拼的外地小伙家境不佳,虽然月薪4000元但还是让“婚房”卡住前程,决定回老家发展,引起了南京市民的广泛关注。记者昨天登陆《标点记者版》时看到,网上跟帖的数量翻倍上升,不少网友上线留言说,看到本报报道特地前去发表看法。同时,本报短信平台也收到三百多条短信来参与讨论。让人倍感温馨的是,大部分参与者都拿自己类似的打拼经历来鼓励他,昨天这名小伙跟帖表示,自己将留在南京继续打拼。

  读者李先生给本报短信平台发来四条短信,详细介绍了自己两个朋友的创业经历。

  李先生说,他有个朋友也是外地人,学的是计算机专业,2002年毕业后市场上对该专业毕业生需求已经“饱和”,找不到好工作。他没有退缩,而是选择在东南大学旁边开了一家炒货店,兼营冷饮、饮料、电话卡等,借了一万多块钱作为本钱,和房主商议房租先付一半,炒货店就这么开了张。因为朋友待人热情,拿货的时候能吃苦,再加上服务态度好,生意还不错。现在虽然因为学校搬到江宁,生意冷清了,把小店转让给了别人,但他已经有了买房的能力。“我还有一个从外地来的朋友,从一家小饭店经营起,现在连他饭店里服务员的基本工资都已经达到1500元左右。”

  “我们夫妻二人在南京打工五年多了,一年到头攒不下什么钱,但我们依然在这个城市里努力!”短信平台上,汪女士的话特别贴心。她告诉记者,外地人对“家”的向往是本地人所不能体会到的,房子现在对他们而言是一个遥远的梦想。“我和老公两人月收入加起来五千多,除掉给老人孩子的费用,人情往来,再加上自己的生活费,所剩不多了。一年也见不到几次孩子,我们特别想在南京买房,把孩子接过来,有个完整的家。”汪女士说,虽然离这个梦想还有很远的距离,但是他们坚信凭借自己的努力这一天肯定会到来。“希望那个小伙子别灰心,他再稍微加把劲,一个人的收入就抵我们两个人了!”

  看了本报读者和网友的鼓励,同样身为外地人的记者也被感动了,记者昨日通过网上留言想与这位小伙子取得联系,转告读者和网友的关心、鼓励。虽然他最后没有拨打记者的手机,不过他很显然被网友们的爱心打动了,他留了一句简短的话语:我决定留在南京。????实习生 宋慧贤

  本报记者 杨娟 孔小平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