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CCTV-7《致富经》:河包镇的专职粉条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13:28 CCTV-7《致富经》
CCTV-7《致富经》1月15日播出节目《河包镇的专职粉条》,以下为节目内容。 进入冬季,黄庭学一天比一天忙,在所请工人的帮助下,他每天凌晨4点就开始加工粉条,1天的纯收入怎么也有800多元。 河包镇转龙村粉条加工户 黄庭学:“因为现在是冬天,吃火锅用的这种宽粉条非常多,像这种细的,是做酸辣粉的,是销往重庆,广州一带,都非常流行这种粉条。” 记者:“那你1天能做多少出来?” 黄庭学:“1天4千斤。” 记者:“全都能卖出去吗?” 黄庭学:“全都能卖出去,现在货还不够,广州那边还催我们发货过去。” 黄庭学做粉条的时间只有5年,是从父亲那里学来的手艺,不过他所在的转龙村加工粉条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过去一直采用的是纯手工制作,所以当地人把它比喻为锤出来的产业,到了黄庭学这一代实现了半机械化,为了向记者展示他们手捶的工夫,师傅即兴捶了起来。 记者:“像这样一天能捶几个小时?” 转龙村村民:“大概六七个小时。” 记者:“那六七个小时能捶出多少?” 转龙村村民:“大概一二千斤。” 记者:“能捶那么多?” 转龙村村民:“对。” 记者:“像这种用手捶的和机器相比,粗细,成型有什么不一样吗?” 转龙村村民:“机器捶的粗一点,手工的细一点。” 记者:“是什么粉做的?” 转龙村村民:“红薯粉。” 河包镇的村民有一个习惯,好把加工好的粉条挂在马路边晾晒,这样晾晒的粉条虽然价格不高但都卖得出去,然而,2003年,镇里却突然干涉起这种做法。 镇政府来人要求村民把粉条从路边搬到田坝中间去晾晒,对此村民不接受。 见劝说不管用,镇里就组织人员,到转龙村把路边晾晒的粉条抬到田坝中间,这一举动触怒了村民。 转龙村村民:“他们把桩子拔了,不准晒在路边,不准晒在公路边,那次在转龙起码扯了1个多小时,不准他们拔就吵架。” 记者:“你就是要晒在路边?” 转龙村村民:“对。” 记者:“他就是不让晒?” 转龙村村民:“对,他不让晒。” 转龙村村委会主任 李晓原:“不准我们拔,我们政府有些工作人员要拔,当然就要产生一些肢体上的碰撞,但也不是很严重,我们及时控制了局面,我们就赶快说,这个工作暂时做不下,我们回政府。” 一直以来,河包镇的粉条都是挂在马路边晾,为什么镇政府非要改变这一晾晒方法。 2003年初,镇政府派人到重庆调查粉条销售情况,吃午饭的时候,去调查的李开均意外的得到一个了收获。 河包真镇副镇长 李开均:“我们去吃火锅,要了一盘粉条, 服务员说没有,当时我特别诧异。” 重庆人爱吃火锅,而吃火锅多数人又爱点粉条,河包镇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粉条加工基地,离重庆仅120公里,占据这样的优势,怎么在重庆就吃不到河包粉条呢?李开均有点纳闷。 李开均:“我就问为什么,服务员就对我说,以前我们也卖,但一段时间顾客反映这个粉条煮起来浑汤,还有吃着牙碜,泥沙比较重。” 李开均回来,到各村一看就找到了原因,粉条晾晒在马路边,汽车经过,路边的扬尘落到粉条上,造成含沙量大,这样得粉条不仅火锅店不接受,超市也不要,只能在一些小集市销售,经过再三解释,农民总算理解了,但还是不愿意到田坝里晾晒。 转龙村村民:“必须靠这个维持生活,还有学费,生活费,你如果不让我们晒马路边就不交农业税,那年还要交农业税。” 原来最关键的问题是,到田坝晾晒需要租地,成本会增加。对此,镇里给予了资金补助,村民吴大立带了个头,但他没想到在田坝晾晒的粉条,很快就受到东北的客商的欢迎,1公斤比原来多卖2块多钱,这个消息让全村人都很振奋,纷纷改变原先的晾晒方法,不到半年,销路就从重庆、云南延伸到了东北、陕西等地市场。 然而,虽然远方的市场打开了,但近在咫尺的重庆火锅店还是没看上他们的粉条,这成了他们的一个心结。 火锅店经理 陈红漫:“口感很筋叨又不浑汤,这是火锅的一个特点,如果浑汤这种粉丝的质量就不是太好了,一下去就煮那种客人就不太喜欢,肯定不喜欢, 包括我们自己也不喜欢。” 在重庆主城区,有大大小小的火锅店12000多家,每天有几百万人在吃火锅,1年的粉条需求量达2万多吨,河包镇加工的粉条虽然爽滑细腻,但容易煮烂。 黄光建:“一般不浑汤的煮得久的就好卖,煮不得,稍微爱烂的就不好卖。” 黄庭学的父亲黄光建自从把做粉条的技术教给儿子后,就到重庆观音桥农贸市场租了个摊位专搞销售,在与客商的接触中知道浑汤的粉条不受火锅店欢迎,于是,父子俩反复试验后,对配方进行调整,并把粉条加宽加厚。 黄庭学:“因为这种宽的韧性好一点,吃起来口感好,它韧性好一点。” 记者:“韧性要好一些,就耐煮一些?” 黄庭学:“对,耐煮。” 记者:“这种宽的在火锅里煮多长时间不烂?” 黄庭学:“最少可以煮15分钟,不会拉断的。” 记者:“韧性比较强?” 黄庭学:“对韧性好一点,细的你看就不能拉,拉狠了就容易断。” 李开均:“以前的粉条太细了,煮久了容易浑汤,最后我们就开发了宽一点的,还有厚一点的,这样在锅里煮很久都不会浑汤。” 浑汤的问题解决后,河包镇的粉条达到了火锅店的要求,顺利打入火锅市场,现在全镇有500多人活跃在各地销售粉条。 粉条经营商 鲁广明:“宽的要绵实一点,煮起来吃感觉有些咬头,细的吃起好像没什么咬头。” 重庆火锅店采购 汪安平:“当然要买经煮的,不经煮的挑不起来,一夹就断,那吃都没法吃,一煮就要融,一泡就融了,那用都没法用。” 现在,河包粉条已占重庆、成都80%的市场份额,2006年,全镇有3千多户人家加工粉条,他们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将品种由原来的普通粉丝、酸辣粉丝扩展到了火锅专用粉条,年产量4万多吨,年产值近1.5亿元,产品卖到全国20多个省市,靠加工粉条户均增收2万元。 吴大立:“最远的1个客户,他好像是在新加坡那边开火锅馆,他也在我这儿进货,也是要这种宽的,涮火锅,这些晾着的都订出去了,一干,别人就拉走了,现在因为是冬天,吃火锅的人比较多, 所以生意比较好,有点供不应求。”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详细内容请登陆央视国际网站CCTV-7《致富经》栏目查询! 注:CCTV-7《致富经》栏目播出时间:首播: 每周一至周五22:02--22:32 ,重播:每周二至周六13:52—14:22。 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致富经》栏目敬请您的关注!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