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爱华学校“穷途”何解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13:44 公益时报

  编者按:

  能有一个免费的大学,是几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爱华大学算作一个,只可惜已经走到举步维艰的地步。

  一方面穷人有上大学的需求,也是应当享受的权利,一方面高学费将他们排除在大学门槛之外,好不容易有容留穷人上学的大学出现,为什么总是陷入穷途末路?

  教育救助是政府正在做的事情,但是与其拿有限的财政塞进高校“狮盆大口”,何不如购买一些公益味道更浓的“穷人学校”的服务呢?指责教学质量、安全防护、硬件设施是一叶障目的表现,不扶持,何来发展?

  关注的目光不仅来自沈老师,来自留守在这所学校里的学生,也来自无数穷人孩子以及有志于从事穷人教育的公益人士。毕竟沈慧俐一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 本报记者 曾 鸣 文

  “一个高中生拖累全家,一个大学生拖垮全家。”这句民间谚语说明教育致贫已经不是新闻。那么,教育免费算不算新闻呢?

  “西安爱华女子大学2006年招收免费学生的实施细则”白纸黑字地写着“学费全免”四个字。在这里读书,一个学期的全部费用是住宿费300元、上机费300元——下面还加着一条注释:“如果交不起以上费用的同学,我们也收。”

  校长沈慧俐向记者介绍:爱华就专收三类学生:上不起学的、没考上的和找不到工作的。

  “叫花子学校”

  西安爱华女子大学(以下简称爱华)由中专部和大专部组成。沈慧俐本来想给穷人家办一所女子大学,可是后来发现真正的穷人家往往连高中都上不起,于是她就又添了中专部,让学生们念完中专再念大专,有条件的她很鼓励念

专升本

  沈慧俐戏称自己的学校为“穷人学校”、“叫花子学校”。这所“叫花子学校”坐落在西安市甘家寨。机房、宿舍、教室都不在一起,散落在民居中。“爱华”现在没有自己的校舍,教学用房都是租来的。

  看上去,学校主楼的一楼原本是一间宾馆或者餐厅的大厅。大厅中间架着两块木牌,贴着爱华的简介和一些照片。大厅的四个角落摆着一排书架、一台电视和两排计算机,中间是数排坐椅。它现在集成了机房、图书室、多媒体教学室以及食堂四大功用。开着的一台计算机播着流行音乐,四五个学生聚集在大厅中一个小小的煤炉旁烤着火,有人用炉子在泡方便面。在白天大厅是不开灯的,这个炉子是这个大厅惟一的热源。

  学校没有班主任,也没有厨师和清洁工,学生们自己管理自己,他们每顿饭花费一块钱,管吃饱,一周加两次餐。每个月60块钱的伙食费由香港的一个基金会提供,这个基金会还给学生们每个月40块钱的零花钱。

  为了“我要上学”的孩子

  关于这所学校的由来,还要从1984年说起。当时,作为陕西省政协常委的沈慧俐主持创办了全省第一所民办高校“培华女子大学”,专门招收高考落榜女生。

  “但这所学校是收费的。后来我收到一封信,信里面夹着一张纸条,上面用血写着四个字‘我要上学’。是一个陕北女孩写来的,说自己没能考上大学,很想来培华,可是家里没钱供。她说您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可是我就是死了,也是您的学生。”说起20多年前的事情,沈慧俐神情多少还有些黯然。沈慧俐家境贫寒,年少时因为拿了全额奖学金才得以从上海圣玛丽亚女子中学毕业,她能够体会穷人家孩子想要读书的心情。

  沈慧俐辞去了“培华女子大学”的校长职务。她要给穷人办一所大学,免费的大学。她要让“我要上学”的孩子们真正地成为她的学生。

  1986年,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民办学校“爱华女子自修大学”成立。但是政协有两个要求:不能向国家要钱,不能要学生家长的血汗钱。面对无米之炊,沈慧俐把自己搞科研赚的20万元拿出来,又向一些老教授借了十几万,作为学校的启动资金。

  爱华创办之初,教学点设在一家招待所里,教师是十七名退休的大学教授,这些领取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学者们感动于沈慧俐的精神,义务教学,分文不取。两年后,爱华在蒋家寨置地20亩,学生自己动手除草盖房,有了自己的校舍。沈慧俐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为学校创收。她从农民手中租来50亩地,与果树研究单位合作,栽培嫁接树苗,仅这一项,当年就获利30万元。因为学校当时还开设有畜牧兽医专业,她又借此在学校里办起了科学养殖业,养兔、养鸡、养牛,种菜,既让学生靠勤工俭学养活自己,同时也为学校创收。

  爱华的困境与憧憬

  20年了,爱华培养出了将近一万名穷人家的孩子。但爱华的20周年,没有校庆。

  沈慧俐依然记得,“爱华”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鼎盛时期,学生曾经达到2000余人,有数十个专业。但是现在,爱华只有300学生,专业还剩下计算机和英语。

  沈慧俐认为,转折出现在1992年。蒋家寨遭遇拆迁,爱华被迫搬到甘家寨,2000多学生几乎流失殆尽。更严重的是,土地没了,学校赖以生存的种植业发展不起来。但是沈慧俐又想别的办法,她在校园的一角盖起一排简易房,出租给小工厂,以租养校。就在学校逐步恢复元气的时候,2001年,甘家寨的校园又因为开发高新技术开发区被拆迁,只留下一幢4层的教学楼,学生住的地方没有了,生源再次大量流失。此时,受到打击的沈慧俐被诊断患有甲状腺癌,而三年前,沈慧俐就因

肠癌开过刀。

  沈慧俐觉得,有些事情慢慢地变了,比如从前的家长和学生相信知识是力量,相信知识是可以改变命运的,但是他们现在不再这么确认,因为读书会毫无疑问地带来支出和债务,却可能会找不到工作;以前招生是比较简单,而现在招生都要竞争登广告了,“一个广告要几万,我怎么舍得出?我们一个学生吃一顿饭才一块钱”;她心目中好的大学是不用大楼也可以办得很好的,像西南联大,可是现在好像没有高楼大厦就不叫大学;还有,为什么西安需要那么多开发区,却容不下一个小小的穷人学校……

  一个明显的对比是,沈慧俐一手创办的“培华女子大学”,现在已经成为了西安最大的一所民办大学之一,学校面积有十几个“爱华”那么大,并且“发展得很好”。但沈慧俐并不怀念“培华”:“一个学期学费几千块,上学哪要那么多钱?这都是暴利啊!这都是家长的血汗钱,我怎么能收?”

  沈慧俐依然一心一意扑在“爱华”上,她租了房子,恢复招生。她给爱华办了网站、亲自制作了整套网络教程,还在西郊建了50多间教室,虽然资金不足建得断断续续,虽然“建筑材料都是跟人家讨的”,而导致学校建得不那么好看,但是今年竣工以后,爱华就又有自己的校园了。沈慧俐很高兴地说,那里还有很大的一片空地,可以种点粮食和果树,一来可以自己吃,二来可以给学校赚点钱。总之,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陕西教育厅厅长:“沈老师2010年退休”

  无独有偶,陕西省教育厅厅长胡致本是沈慧俐1977届的学生。记者就爱华女子培训学院的一系列问题采访了胡厅长。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知道爱华女子大学吗?

  胡致本(以下简称胡):当然知道,爱华的校长沈慧俐就是我的老师。

  记:您觉得不收学费办学可行吗?

  胡: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这样操作肯定很为难。当然,假如有像李嘉诚那样的财力,没有问题。可是在没有任何经济后盾支持的背景下办学,就很悬。毕竟,办学再怎么节省,也有支出,比如水电暖等日常消耗,如果仅仅依靠基金会的赞助,是很不可靠的。

  说的好,爱华叫独一无二,说的不好,爱华叫孤立无援。

  记:您觉得爱华的社会意义在哪里?

  胡:在现实上,很难说爱华和沈老师给穷人解决了多少教育问题,在数字上它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这种精神是无价的,是值得提倡的。

  记:政府能对爱华提供一些帮助吗?

  胡:在经济上可能很难,毕竟教育款项是用来公共事业的,但是在宣传和政策上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支持,比如爱华的拆迁引起的一些纠纷,就是教育厅出面协商解决的。

  记:关于爱华致力于穷人的高级教育,您有没有觉得它是在做政府和社会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情?

  胡:可以这么说。这个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比较严重,但现在政府在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个事情,其实,现在扶贫办已经可以报销一部分贫困人群的教育费用。此外,在2006年下半年,陕西省就落实了4400万元用来扶助4.4万个贫困生,今年这个数字还会增加。

  记:作为沈老师的一个学生,您是希望她休息养老呢?还是希望她继续在爱华做下去?

  胡:我希望她能够安心保养身体,可沈老师就是这么一个性格,她闲不下来,她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

  记:那么您预测一下,沈老师能够安心退休?

  胡:2010年吧,

十一五规划实现的时候,就是沈老师能够安心退下来休息的时候。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