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30万知青重回内蒙草原追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8日15:19 内蒙古晨报

  内蒙古晨报报道 (记者 武峰 卢贤) 作为历史,知青年代已离我们远去,他们的精神留在了大草原。40年前,几十万知青离开家乡,告别父母来到内蒙古这块广袤的土地上,今天,进入人生中年的他们怀着对第二故乡的眷恋和对那里父老乡亲的思念,再一次把他们的情愫洒向这片土地,其间有诸多感人至深的事迹让我们感动。

  1月12日,由《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杂志社主办,《跨世纪的这一代人》编委会创办的、真实记录那个年代知识青年在我区的生活的月刊《草原知青》诞生。创办该刊目的在于启迪后人,牢记历史,团结奋斗,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再立新功,记者对创办这本杂志的主要成员进行了采访。

  ★曾经:30万知青赴边疆

  1月20日,记者如约来到位于呼市绿洲大厦的《跨世纪的这一代人》编篡委员会,一进门记者就被墙上的知青在草原生活的各种照片所吸引,仿佛又置身于30万知青在内蒙古大草原“战斗天地”的壮观场景里。大型回忆录《跨世纪的这一代人》编委会主任、《草原知青》杂志主编张占龙谈知青两眼闪现出少有的回恋和激动。

  张占龙说:“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万知青响应中央的号召来到内蒙古,杂粮肉奶养育了这一代人的身体,皮袄毡房为这一代人御寒保暖,冰雪风沙磨炼了这一代人的意志,蓝天白云开阔了这一代人的胸怀,父老乡亲教这一代人学会了做人……记下昨天,启迪今日,留给未来,将这一代人的故事留给下一代人架设一座情感和经济的桥梁。这是我们创办《草原知青》的初衷。”

  王再平是原中共呼市市委办公厅副主任、呼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他曾经创作的《中国知青——人生感悟录》《内蒙古知识青年通志》等曾一度引起巨大反响。

  他在创刊贺词上激情地写道:这一代老知青后来无论在天南海北,也都与内蒙古、与内蒙古农牧民心心相连,今天,当年的老知青、兵团战士通过《草原知青》把自己珍贵的第一手材料整理出来,把自己保存的老照片刊登出来,这对内蒙古“文革”史、知青史、地方史研究有重要作用,对充实自治区各级档案机构有重要作用。

  ★知青文化:传承一种精神

  知青文化就是一种精神,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他们从没有退缩,用勤劳和汗水改变着自己的生活,赵琴和张占龙一同远赴大草原,当时他们只有十六七岁,当他们来到插队的榆林镇苏木沁大队时,满腔的热情像被浇了瓢冰水,这里除了荒原就是沙地,完全没有他们想象中的美好景象,“就是这样我们从来没有后悔过,在那个特定年代里,知青们与其说是在受苦,倒不如说是在享受。因为,在那个时候,生活磨炼出了我们钢铁般的意志。”张占龙自豪地说。

  王再平告诉记者:“我们不是沉缅过去,更不是纠缠历史,而是要发扬老知青、老兵团战士那种为国分忧、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豪情,是要发扬那种与群众打成一片、关心农牧业,关心农村、牧区、关心农牧民并真心为他们做事的精神。”

  2006年12月29日,刚刚组建的“草原知青”艺术团在自治区文化大厦举行《草原知青》首发式联谊会,头戴八角帽、身穿绿军装、扎着两根麻花辫的老知青唱起《兵团战士之歌》,许多老知青感慨:太像了,我们那个时候都是这种打扮。

  张占龙是这次联谊会的组织者,他说,2006年2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指出:知青一代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中的许多人和许多事都非常感人,作为媒体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来发现和宣传知青中感人的人和事,来弘扬人间的真情。

  “组建‘草原知青’艺术团的宗旨在于:草原知青是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庞大的群体,把知青的这段历史和精神发掘出来,弘扬下去,已经义不容辞地落在我们这些老知青的肩上”,张占龙说,我们希望将一切难以忘怀的往事,需要倾诉的故事,酸甜苦辣的经历,喜怒哀乐的回忆变成文字和图片。我们创作了大型回忆录图书《跨世纪的这一代人》并创办了刊物《草原知青》。

  ★老知青们的草原情结

  一段段往事串起老知青对那段蹉跎岁月的感怀,一件件烙有时代印记的物品回现那一代人的生活点滴。

  在采访时,许多当年的知青拿出了他们插队时的照片、物件。原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五团李聚文的茶缸上面印有“紧跟毛主席闹革命”;原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排长徐玲梅有件山羊皮褥子,她说:“在‘羊毛大战’的年代,有人以300元收购,我也没有出售,它曾伴随着我渡过在兵团的日日夜夜,它留下了无比珍贵的记忆和精神,它会给人启示……”

  还有“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给下乡上山革命干部、知识青年和生产建设兵团战士的春节慰问信”、上有毛主席头像,林彪手书“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的喜报……

  张占龙告诉记者,从大型回忆录《跨世纪的这一代人》编委会的组成,到《草原知青》的创刊,先后四次聚集了四十多位区内知青中的专家、作家、学者、教授们进行研讨。

  著名诗人火华几次参加研讨会并亲笔为《草原知青》杂志题名;嘎日迪教授(内蒙古知名收藏家)为编委会积极提供极其珍贵的原始素材……

  2006年3月28日,70届下乡知青在呼举行35周年联谊会。

  2006年8月18日,草原知青万幅图片展研讨会在呼召开,一时盛况空前。

  2006年9月23日,新巴尔虎右旗筹建知青博物馆座谈会在新右旗召开。

  2006年11月25日,《草原知青》杂志首发

  ……

  全国各地的知青纷纷与《跨世纪的这一代人》编委会联系,不到一年时间,编委会征集到的稿件字数达到500万字,老照片5万多张。

  “我们想通过‘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保卫边疆、无私奉献、奋勇向前’的知青精神来激励现在的年轻人”,张占龙说。

  ★草原知青:我们的梦到永远

  当年有几十万的知青来到内蒙古,40多年过去了,每年成千上万的兵团战士及知青伙伴们拖儿带女或三五成群或团队同行,重返第二故乡访友省亲,有的还投资创业,给农牧民治病扶贫。

  内蒙古中创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内蒙古浙江商会第一常务副会长莫剑设是1973年内蒙古的知青,1998年,他在内蒙古投资创办公司,八年来向社会福利事业捐款50万元,其它捐款达30万元。

  北京知青林1967年来到锡林郭勒大草原,返城后任广东中山市一家医院主任医师,2006年10月,回到东乌珠穆沁旗高比乡自费为牧民义诊40多天,并赠送了6万多元的仪器,她说,她在那段时间学到的牧民的无畏精神自己受益终生。她告诉女儿:死后就把我葬在草原……

  无数的事迹让张占龙们深知自己做草原知青工作的责任与使命,他们有了筹建一座知青博物馆的想法。

  ★现在:开发草原知青文化成必然

  老知青赵琴是《跨世纪的这一代人》编委会副主任,她说,呼和浩特市作为自治区的首府,又是当年几十万兵团战士与知青牵连命运的地方,应该有一个值得他们引发终身情感比较理想的处所,拟建知青博物馆应该恰逢其时。

  现在,编委会已经申请组建“内蒙古知青文化研究会”,经过一年的调研他们认为,开发草原知青历史文化资料,提倡爱国爱民敬业、诚信守法、努力开展健康有益进步的知青文化活动,为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建设,为第二故乡的发展建设搭建一个理想的平台,起码对旅游业与招商引资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全国惟一一处以纪念知青为主题的“思歌腾”(汉语为知识青年)广场2002年落成,已吸引了50多万知青来参观、旅游、回访。它坐落在呼仑贝尔大草原腹地的新巴尔虎右旗所在地阿拉坦额莫勒镇中央。占地2万平米的知青广场分室外构筑物和室内知青文化长廊两部分。

  据该旗旗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2002年之前,全旗财政总收入不足1700万元,全旗人口不足4万人,知青广场开放后,旗财政收入逐年猛增,到2006年,该旗财政总收入已经突破3.1亿元,每年有上十万知青闻讯而来,拉动了该旗的旅游业、餐饮业、商贸业,一位知青参观知青广场后,一次性投资1000万元来发展畜牧业,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参观了广场并听取汇报后说:“想不到一个小旗县为自治区争了个大光。”

  张占龙告诉记者:现在各项工作面临着资金等方面的困难,前面的路布满了艰辛,但我们会坚持把草原知青的内蒙古梦做下去的,因为我们有知青精神支撑着我们。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