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返乡行囊,装着对家人的思念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2日04:03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 在阖家团圆的呼唤下,春节回家,成为每一个异乡漂泊者的坚定心愿。

  慈母、爱妻、乖儿……这些温情的家庭成员,是他们一年辛苦的全部精神寄托。于是,在春节回家的路上,在大包小包里(如图,南京日报记者王成兵摄),装着来自城市的礼物,装着他们对家人365天的思念。

  ——扛起行囊,回家。新人结婚照,献给父母的礼物早上9点半。一辆大巴沿着狭长又有些凌乱的马路,缓缓驶入建邺区双闸街道红庙街。在大巴的前窗玻璃上,有一块“南京——固始”的线路牌。

  据悉,双闸街道红庙街是我市外来人员聚集地,尤以河南固始籍务工人员居多。临近春节,每天都有来自家乡的大客车,前来接送返乡者。

  在兴高采烈的候车人群中,25岁的小陈,一只手紧紧拽着女友;另一只手,则小心翼翼地提着块裹得严严实实的大镜框。他费力地护着镜框,尽量躲避着来自旁人的挤压。“这是我们的结婚照。”小陈有些腼腆。

  回家结婚,是两人春节返乡的目的。早在去年11月份,小陈就特意花了2000多块钱,在南京一家影楼拍了套结婚照。“太贵了,会被父母说的。”一旁的未婚妻有些担心。小陈笑了笑,没吱声。

  记者得知,小陈在红庙街经营旧货生意,未婚妻在附近一家工厂打工。这套结婚照花去两人一个多月的收入。

  “南京的结婚照拍得洋气。”小陈支吾了半天,终于想出这项昂贵开支的理由。实际上他还有一个心愿:两人完婚后,肯定要回南京打工。把漂亮的结婚照挂在老家,可以缓解年迈父母的思儿之苦。结婚照,其实是给父母的礼物。

  助听器,让母亲听清儿子的声音季师傅和同伴一起坐在火车站的广场上。下午就能踏上返乡列车,这位淳朴的中年男子显得很开心。他来自遥远的甘肃天水,一直在建筑工地上打工。

  季师傅从鼓鼓囊囊的帆布包里,拿出一个蓝色的包装盒。里面是一只崭新的助听器。这是他花了400多元钱,买给65岁母亲的礼物。

  在外打工3年,母亲的身体最让季师傅放心不下。“最近打电话回家,发现母亲的听力越来越差了。”这让他感到忧心忡忡。因此,让母亲戴上助听器,清晰地听到儿子的声音,是季师傅的春节愿望。

  不远处,一位民工兄弟正准备把一只篮球装进编织袋。记者看到,篮球上端正地写着“贺梓同”三个字。“这是我侄子的名字,我写了送给他。”这位安徽宿州籍民工兄弟,对自己的礼物颇感得意。

  而来火车站送朋友的方师傅,羡慕地看着即将踏上返乡旅途的回家者。他的家也在安徽农村,要过几天才能回家。“儿子打电话说要一个奥特曼,我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想到不久就能见到7岁的儿子,方师傅笑了。

  对于给老婆的礼物,方师傅有些不好意思,“我给她买了个手机,方便发短信联系。”此外,还有一张银行卡,里面是方师傅一年的收入。对这个家庭来说,这是每年的惯例。回家的礼物带上城市符号从最初的食物、衣服,到后来的电器,再到现在的结婚照、助听器……一年一度的春运大潮,让这些异地谋生的外乡人,在给家人的礼物选择上,带上了越来越多的城市符号。

  33岁的张海翔——这位来自淮安楚州的昔日小厨师,正是春节礼物变迁的见证人。经过16年的奋斗,他已在省城拥有两家名叫“辉海小馆”的小饭店。

  在张海翔看来,这16年来,不管谋生之路如何起伏跌宕,每年的春节回家,就是对自己辛苦的最好补偿。他已记不清每年春节送给家人的礼物了。在他的印象里,有电热毯、有按摩椅、有电视机甚至还有戒指……“家里没有的,我都希望带回去。”短短的话,代表了所有异乡谋生者的追求:在外辛苦,就是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时值春节,张海翔又为春节礼物费神。妻子认为,给老人钱最好。但张海翔却另有想法。他悄悄地对记者说:“我想按照南京人的标准,把老家好好装修一下。让苦了一辈子的父母,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南京日报记者殷骏朱晓露

  (编辑暴雪)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