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正面报道缘何遭遇“滑铁卢”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2日12:05 中国新闻出版报

  一个一向擅长于做批评性、争议性报道的记者,在对湖北某县委书记的采访中,从内心里为其事迹所感动,进而写出了一篇正面表扬报道,力图在社会上树起一个正面典型。谁知报道刊发后,却被认为是“过头”了,引来一片争议,据说,该县还在努力收回刊登报道的当天报纸。

  面对正面典型报道遭遇“滑铁卢”这个出乎意料之外的结局,我们不能不反思:对这个令记者感动、也是当今社会大众期望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典型,媒体报道怎么会“收获”反面效果?

  其一,长久以来,媒体对正面典型的宣传报道往往沉溺于高、大、全,仿佛正面典型全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形象是高大了,精神是饱满了,但却缺失了典型人物最应该有的“人味”。而“人味”的缺失,则拉远了与普通人的距离,不仅产生不了学习示范的作用,反而引起了公众的反感。就这篇报道而言,尽管事例真实,但不谈缺点,不说“人话”的下意识拔高方式,“表扬”被认定为了“吹捧”。

  其二,改革开放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得益于一大批勤政为民的各级干部,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但有的媒体热衷于追求轰动效果,甚至存在“猎奇”心理,个别记者对正面报道兴趣不高,似乎“贪污腐败”才能捉住读者“眼球”,于是着力报道一些领导干部的腐败典型,却少了相应数量的对领导干部勤政为民的典型报道。缺失了平衡,就必然会引发评判标准的倾斜。在几乎是一边倒的报道中,公众在潜意识里将领导干部差不多全部划入“腐败乱政”之列,至少也是存疑。这种社会潜意识的存在,使得公众每逢领导干部就先打个问号。换句话说,如果这个正面典型不是县委书记,想来不会引发如此强烈的反感。

  其三,不得不说是记者的失误。尽管采访了大量的普通百姓,也拥有了翔实的素材,但可能是嫌百姓说的话没有干部通顺、全面、逻辑性强吧,在报道中“出场”的,差不多都是干部,而对干部政绩最有发言权的普通百姓,却被摆到了十分次要的位置。要知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老百姓的话往往最能让人信服。百姓意见的稀缺,就难免给公众以“拍马屁”的印象,最终质疑事迹的真实性,进而将报道划为“马屁文章”之列。

  一个正面典型报道的“失误”应该让媒体反思。就具体的正面典型的宣传工作而言,其警示作用在于,我们要彻底改变以往“高大全”式的宣传报道思路和方法,多提供给公众一些可亲可近可学的典型,让典型人物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的“知心朋友”、“邻家大哥”。就引导社会舆论而言,其警示作用在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正面典型、特别是领导干部正面典型的宣传,让公众对领导干部队伍有个正确的认识。

  无论如何,我们不能让正面典型报道再一次遭遇“滑铁卢”了!(东方言)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