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卫”春节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5日10:06 中国新闻出版报

  “过年是美好的记忆,这份记忆在逐渐消失吗?我们还会过年吗?”河南民俗学家高有鹏教授在自己撰写的《保卫春节宣言》里这样说,“面对西风盛行、西方文化的日益渗透,我们必须树立传统民族文化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保卫春节,保卫传统文化遗产。”

  传统节日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堡垒。维护传统节日并不是以一种简单的排他主义拒“洋节”于国门之外,而是要防止全球化浪潮和商业化炒作,把传统节日变成掏掉民族文化内核的“空壳”,我们的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不仅仅是要“保卫”的问题,更是中国传统节日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开掘出传统文化内涵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两会上很多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分别在人大和政协会上建议增设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但笔者觉得中国传统节日遭受冷落,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地把这些传统节日规定为法定假日就能解决的。其实中国人的法定节日、传统节日种类繁多,总体上并不缺节,真正缺少的是先进合理的过节方式。拿几个传统节日的通常过法来说:清明节本来是一个与农业播种有关的节日,现在通常的过法是给亡灵“烧纸钱”;端午节起源也很高雅,现在也不过是吃粽子;中秋节同样从一个祖先庆贺丰收的节日,“沦落”为吃
月饼
……由此可见,我们对传统文化遗产如果不赋予新时期的新内涵,一些好的、民族的、传统的东西就会慢慢消失。

  我们是否来个“中国节”总动员?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如元宵节、二月二、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还有中国的“情人节——

七夕节”等等,如果都能活跃起来,每节一个主题,进入国人生活,得到大多数国人的认可,定能形成一拨接一拨的“节日消费”高潮,不仅会对拉动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在文化上有着深层的含义。

  现在,民俗文化趋淡,有识之士呼唤“保卫春节”之声愈浓。可“保卫”并不是一味强调传统、简单恢复传统。最积极的保卫措施,应该是不断赋予春节文化新内涵,让传承与发展并举。正如短信拜年,就是“拜年”的传统与“短信”这种新文化形式的结合,事实证明,这种结合很有生命力。

  节日的功能是巨大的,它本身是凝聚文化的一种载体,过一种节日其实就是体验一种文化,人最容易在本民族节日的文化熏陶下对本民族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如果本民族的节日文化衰落,那么年轻人的民族自豪感就会大大减弱,整个民族的凝聚力也会出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加强中西文化交流桥梁的构建,把中国的节日欢乐洒向世界,而不是仅仅为了“保卫”春节等传统文化遗产而故步自封。(柳林独客)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