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他们与“扬子”结不解之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0日07:31 扬子晚报

  

他们与“扬子”结不解之缘

  大年初二,南京大大小小商家已开门迎客了,各行当艺人也纷纷登上都市大舞台一展绝技。当记者穿行在人如潮涌的秦淮河畔,漫步在装扮一新的南京山西路和新街口商业区,不经意间发现,不少商家的门头上、摊位旁总能看到跳动着的扬子晚报音符。商家说,多少年了,他们与扬子晚报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和扬子晚报一起发展,这缘分是那么的真。于是,他们带着扬子晚报的报道忙“年”来。

  本报视频——

  花灯走向世界的活广告

  在刚刚落成的南京夫子庙民间艺术大观园,记者看到在灯市上较有名气的花灯经营大户顾业亮。顾业亮自豪地对记者说,“我家的花灯是南京一绝。”他告诉记者,正因为如此,春节前他家的花灯厂大师傅被邀请到扬子晚报视频直播室,给读者亲授独门手艺,现场带出了扬子晚报的两“美女高徒”。顾业亮还说,没有花灯,南京人就感觉空落落的,感觉没过好年,现在通过扬子晚报的视频直播室就可以看到做花灯的过程,身临其境,领略花灯艺人之绝活。顾老板带着记者参观了他的展板,上面大大地写着本报视频的网络地址:www.yangtse.com,他说,通过扬子晚报,自己的花灯产业将走出南京,传遍全世界。

  本报照片——

  见证老太元宵发展史

  今年76岁的陈奶奶从28岁开始做元宵、卖元宵,已经在南京老城南卖了48年,新老客户无数。昨天,记者在陈奶奶的小摊子旁看到她自办的小展览,挂了好几张扬子晚报。陈奶奶告诉记者,扬子晚报创刊22年至今,她一直是“扬子”最忠实的读者,扬子晚报前后也对她做过三次采访。陈奶奶说她最大遗憾就是,扬子晚报对她最早的一次报道没有能收藏下来。第二张照片上的扬子晚报已经是彩色版了。陈奶奶说,前不久,扬子晚报的记者还拍摄了一张照片送给她,于是就成了摊子上的招牌。

  三张照片,扬子晚报飞跨了20多年。陈奶奶告诉记者,因为“扬子”她的老太元宵成了品牌,自己年龄也大了,现如今是儿子、媳妇、孙子齐上阵,可手艺还是原来的手艺,是不会变的。

  本报报道——

  让葫芦作品进北京奥运

  昨天,南京湖南路上来自各地的民俗艺术家汇聚,记者无意中看到,来自盐城东台的民间彩绘、刻绘葫芦的老艺人王东元端着形态各异的大小葫芦对路人说,他曾被扬子晚报报道过。当得知记者来自扬子晚报,王东元如数家珍地向记者讲述和扬子晚报的缘分。他说,“扬子”第一次报道他是在2002年9月5日,当时是陈申记者写的,标题是《才艺之家亮绝活》。王东元师傅认真钻研彩绘、刻绘葫芦艺术,其作品多次在国内获奖,也深受南京百姓的喜爱。今年的大年初一,他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从东台赶到了南京,再一次为南京市民亮起了绝活。

  在王东元师傅的展区内,记者看到一个特别的本子。记者好奇地打开一看,上面全是扬子晚报对王师傅的报道,王师傅整整齐齐将它剪下整合成一本,报道旁边的空白处还认真地做了批注。王东元告诉记者,不论葫芦长什么样,他都能依样构图,在葫芦上画出精美的图画。他的葫芦作品中,各种生肖、脸谱,宛若在唱一台大戏。而扬子晚报不论大新闻、小新闻也是一出戏,是一出融汇全世界的新闻戏。如今王东元师傅送给北京奥组委的葫芦画已由国家博物馆收藏,他希望扬子也能再创佳绩。

  任子婧 吴 俊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