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阆中绣花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4日06:24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本报记者李传君文/图 提起绣花,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女性,殊不知也有须眉男儿穿针引线,且技艺不亚巾帼。

  古城阆中南街,有一家绣坊,当街舞弄巧手在绢帛上穿针引线的,就有三位堂堂男子。杨森是他们的师傅,黄勇军和另一位小伙子虽然是徒弟,但刺绣水平已经敢与师傅一较高下。日前,记者到古城闲游,亲眼目睹了这师徒三人的绝活。

  美轮美奂飞天舞

  银针穿梭,红丝飞舞,不一会儿,一朵艳丽的梅花便跃然白绸之上。杨森沉迷其中,全然不觉门外的喧嚣和簇拥观看的游客。在另一旁,39岁的黄勇军绣的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景。

  “我绣梅花用的是平针绣,他绣枫林用的是乱针绣,”谈起绣工,杨森头头是道,“平针绣有国画工笔的神采,如果要达到油画的效果,非得采用乱针绣不可。”

  杨森告诉记者,刺绣由古代实用为主发展到今天以装饰为主。刺绣采用的丝线有光泽,绣出的作品在不同角度会产生不同的反光效果,尤其是绣出的飞禽羽毛和动物皮毛,十分逼真。“比如花瓣,颜色由深到浅慢慢过渡,须用不同颜色的丝线穿插覆盖,如果手法到位,效果比画出来的要强许多。”

  在杨森的绣坊里,无论是墙上,还是柜台、梁柱上,都挂满各式各样的绣品,图案涉及花卉、飞禽、走兽、人物、风景等。绣品尺寸有大有小,大的可做客厅屏风或正墙装饰,小的可放在几案上把玩。“完成这副大的《报春梅》需要三个月时间,最小的这副《卡通娃娃》也要两三天时间。”杨森指着店里的两副绣品说。

  最令杨森满意的是那组双面绣屏风和那组《飞天》,在薄薄的丝绸屏风两面,都有图案,而且互不混淆,均能达到单面绣那般华贵艳丽的效果。“飞天”轻盈飘浮于云彩之上,体态优美,神情安详,让人爱不释手。

  “阆绣”传承者

  杨森将出自他绣坊的作品称为“阆绣”,属蜀绣的一支。他说阆中是有名的丝绸基地,自古就有刺绣这门工艺,早年阆中绣品厂的产品还远销海外,只是近几年才有了断脉的危机。

  杨森今年35岁,毕业于南充纺织学校,在原阆中绣品厂担任设计师。绣品厂倒闭后,杨森并没有丢掉这门传统工艺,而是自己干了起来。1995年,杨森到昆明做起了绣品贸易,他长期跑成都、浙江、湖南、广东等地,对蜀绣、苏绣、湘绣以及粤绣等有了更多认识。“几种刺绣各有所长,长期以来又相互融会贯通,要说有多大区别很难,”杨森说,“不过我最喜欢蜀绣,其针脚齐、平、短,作品既大气又细

  密,我从中吸取了不少营养。”

  2004年,听说阆中古城大力开发旅游,杨森带着他的一帮弟子回到老家,在南街租了两家铺面开起了绣坊。“现在我这里有三名男绣工,还有30多位绣娘。”

  既是师傅又是老板,但杨森始终没有丢弃手中的活儿。他每天都跟其他绣工一样,老早就来到绣坊,当街摆起家伙便一针一线绣起来。“五六年时间里,我一共绣了三四百件作品,最擅长的就是动物和花鸟。”

  “现在愿从事这门传统工艺的人太少了,有些人开始热情很高,但时间久了就厌倦了,很难找到既有天赋又有耐性的年轻人了。”杨森不无感慨地说,他现在仍在四处寻觅人才,目的就是要把这门传统工艺传承下去。

  男儿绣花破世俗

  说起绣花,人们自然会想到那是女人做的事,男人绣花,不免会遭来笑话,“男人要从事刺绣这个行业,必须要有冲破世俗的胆量。”杨森说。

  “男人要在刺绣上有所造诣,必须具备几个条件,”杨森说,“首先必须胆大心细,其次,还必须有一定的美术天赋和功底。”

  十个男儿九粗心,这是人们对男人的普遍认识。但要绣花,必须要细心和耐心。“如果一个男人坐下来几分钟就如坐针毡,就想偷奸耍滑,肯定不能从事这个行业。”杨森说,他一旦坐下来拿起了针线,那就是几个小时甚至上十个小时不起来,有时候熬到深夜,妻子催促数次都不撒手。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