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组装出来的新卖点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6日11:18 央视《致富经》
央视《致富经》2月26日播出“组装出来的新卖点”节目,以下为节目实录: 一大清早,大院北村一派热闹景象,不少村民匆匆忙忙地骑着自行车和三轮儿往王廷省家赶。很快,王家院子里就挤满了人。 记者:“你从哪儿过来的?” 山东郯城县红花乡村民:“从西边。” 记者:“有多远?” 山东郯城县红花乡村民:“有十来里路吧,骑自行车,大概有一小时吧。” 村民:“来得晚就抢不到手了,就没有了。” 到底什么好事儿,吸引这么多村民一大清早就往这儿跑呢?王廷省的妻子一边过秤称重,一边登记,名目却是花生、玉米、青蛙、石榴等,可记者看了看,整个院里除了一堆堆红线就是线圈,看不到任何农产品。 记者:“花生13、玉米12、鱼42 、石榴30,这都是些什么呀,不行,我得跟着一块儿去看一看?” 记者:“今天拿了多少货啊?” 山东郯城县前三塘村村民 刘艺霞:“我也不知道,大概拿了两袋子吧。” 记者:“这样的线啊,这个线是做什么用的?” 刘艺霞“做三号线,八复义的。” 记者:“一会我跟您回去看一看?” 刘艺霞:“好。” 原来,八复义指的就是中国结! 记者:“这个好学吗?” 刘艺霞:“这个可好学了,这个很好学,人家灵巧人不用半小时时间就学会了。” 记者:“那你教教我?” 刘艺霞:“噢,好,我教你。” 记者:“总算大功告成了,刘大姐花了4分钟做成的中国结,我花了整整半个小时才完成,怎么样,还不错吧?” 刘艺霞告诉我们,像她这样手艺娴熟的村民还有很多,她所在的前三塘村是当地有名的中国结编织专业村,全村120户家家都会编中国结。不仅这一个村,红花乡其它60多个村,村村都有编结加工,但却分工不同,有的村专门编中国结,有的村编字、还有的村编鱼等。 记者:“像这样一个福圈,是要经过好几道工序才能完成,每一道工序呢 又是经过不同的村子来制作的。刚才我们在前三塘村看到了像这样的中国结的制作,那其它的配件又是怎么做成的呢?现在我们来到了胡林村,看看他们在做什么。” 记者:“大姐你好,你这是在做什么呀?” 村民 谢艺芳:“我先不告诉你,等我编好你就知道了。” 记者:“现在先不告诉我?” 郯城县胡林村村民谢艺芳:“好了,我做好了,你看看吧。” 记者:“这个做完了,我看看,噢,我知道了,原来这是一条鱼!” 目前,红花乡大约有两三千户农民都在搞编结加工,它因此被称为中国结之乡。那么,这么多的编结专业村是怎么形成的呢?这还得从2002年的一笔百万订单说起,当时,这笔来自美国的订单来得很急,要求他们在一个月内编出六十万个玉米。 大院北村村民 王廷省:“当时我们很着急,它的货期要求在一个月之内完成。” 王廷省是当地编结工艺的发起人,当时,红花乡的编结工艺才刚刚起步,手艺熟练的村民才不过七八人,即使这几个人加班加点地做,也至少需要四个月时间。定单当然是黄了,眼见着到手的钱打了水漂,王廷省心疼得好几宿没睡着,他开始琢磨新路子。 大院北村村民 王廷省:“我们就组织我们村里很少一部分会这种技术活的人,然后带她们去别的乡镇,由熟悉的朋友介绍,然后组织他们去学,手把手地教。” 为了方便村民快速掌握技术,王廷省在每个村只教单一的编结手艺。这样村民学得快、技术扎实,而且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业村。王廷省再把这些配件从各个村收上来,在自己的加工厂里完成最后的组接造型,这样的分工合作使红花乡的编结产业快速发展起来。以中国结为主的结艺饰品很快打入了临沂等地的批发市场。可就在他们编得正红火时,市场上的货却卖得不那么红火了。 大院北村村民 王廷省:“我们就感觉很纳闷,我们到了几个市场去转了一圈,结果发现市场上的样品,花样比我们家的多得多。” 大院北村村民 王廷祥:“你自己没有新产品,你就拉不住外边的客户,你也赚不到钱。” 怎样使自己的产品具有新意呢?专门负责式样设计的王廷祥专门去几个外地市场考察了一圈,他发现,随着过年民俗的新变化,越来越多的家庭对喜庆产品的需求有了新的认识,挂中国结、鱼和福字等挂件不仅是一种装饰,还成了一种过年的新时尚。 顾客:“漂亮,也好看。” 顾客:“春节挂在家里显得喜庆嘛。” 顾客:“过年了,图个吉利,年年有余嘛。” 顾客:“我侄女今年结婚,这个显得比较喜庆,代表有福气嘛。” 过年喜庆消费市场的这种变化使王廷祥意识到,以中国结为主的结艺饰品如果迎合这种文化潮流,在产品设计中突出它传统的吉祥喜庆寓意,就一定能在过年的商机中做出新文章。回到村里,王廷祥开始着手新的造型创意。各个专业村编完的产品,到了王廷祥的手上,就变成了可以随意组装的零配件,自由实现他的各种创意。单单一个福字,王廷祥就设计出了10多种字体,再和其它的鱼、蝴蝶、花、结、圈、穗等配件组合在一起,又变换出了30多种新款式。 大院北村村民 王廷祥:“年年有余——财源滚滚;石榴——多子多福;花生——步步高升;玉米——五谷丰登 ;五福临门。” 依靠专业村分工合作的生产流程,和灵活的设计组装,红花乡的结艺饰品以品种多、样式全、价格低的优势,很快占据了国内中国结市场的大半江山。在许多大型批发市场里,来自红花乡的中国结卖得格外火爆。 顾客:“这个多少钱啊?” 店员:“这个55元。” 顾客:“这个多少钱?” 店员:“这个最低收你90元。” 红花乡党委书记 胡广东:“像我们乡范围内,每年几百万套结艺品,形成的农民在这方面能够增加的收入在上千万。” 又一个新年要到了,红花乡家家户户都在忙碌地赶制这特殊的年货,用根根红线串起新年的祝福,传递千家万户。(编导:杨涵竹 摄像:孙彦峰)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