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消费现象盛行 送礼成为幸福的烦恼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7日14:28 内蒙古晨报

  内蒙古晨报报道(记者 范芳)每逢春节,亲朋邻里之间互送些礼品共庆佳节、表达祝愿之情,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但今年春节期间,记者在农村采访时却发现,各种名目繁多的“人情账”借节日之际盛行,使这一传统习俗有些变味,一些农民过年的“人情消费”甚至占到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一,不堪重负。互相攀比的“送礼风、随礼风”已丧失了传统的拜年意义,而且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接到十多个请柬

  春节期间,记者从呼市返回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农村老家,在腊月最后的两三天内就收到了几张乡邻或亲朋的请柬。与一位乡下的表兄聊聊“人情消费”,不聊不知道,一聊吓一跳。“春节前后这一个多月,我接到的请柬就有10多个;普通乡邻每家100元;如果是表亲或是堂亲,一家少则200元,多则300元。如果是姑舅姨这样的亲戚,一个人情至少得1060元,这个春节已经定下来的就有5个,幸好都是些远亲和邻里,如果是姑姑舅舅这样的亲戚,那我一年的收入就都没了。一个春节下来,几乎花掉了我一年收入呀。”

  礼钱数讲究吉利

  家住商都县王家村的田凤说,她的姐姐和哥哥家的两个孩子都在春节期间典礼,“一个是外甥女出嫁,一个是侄子娶媳妇,每家都得花1080元。以前的礼钱也没这么重,现在姑舅姨这样的亲戚最少也得1060,农村讲究吉利,为了好听,很多人都是给1080元的礼钱。如果外甥、侄女多的话肯定是吃不消的。”商都县肖向飞的表哥2007年2月13日结婚,因为他已早于表哥结婚,所以也收到了表哥的请柬,“本来想拿个100就差不多了,可是大家都说有点少,所以就拿了150元。这样面子上也过得去,要不亲朋好友会笑话的。”“你这个春节‘人情消费’花了多少钱啊?”这句话也成为春节期间亲朋好友见面时问的最多的一句话。

  ★一年的收入不够支出

  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因为过年的开支大,他非常怕过年。因为他的经济收入完全来自种田,一年收入只有5000多元,他的一个孩子正在私立学校上初中,除去生活开支,基本上这些钱刚够上学的花费。过年期间,除了置办年货外他几乎不敢有任何其它消费。但是,春节到了,妻子娘家却不得不给上几百元,因为妻子的姐妹多,不愿意让岳父家觉得自己比其他的女婿差。每个孩子至少要给上50到100元的压岁钱,无论家庭经济状况如何,都只能按照这个标准给。春节期间,他花在这个方面的钱已有千元左右。因为每年的收入都不够一年的支出,他说自己已经决定,年后带着妻子到大同市去打工,这一走可能三年五载,就不回老家了,等把孩子送进大学再考虑回农村生活。

  ★从生到死礼钱名目繁多

  “人情这么多,都有哪些名目呢?”对于这个问题记者的一位邻居老奶奶说的非常详细,“名目可多了。一个人从出生一直到去世,要请多少次客呢?出生一个月请客叫‘满月’;出生一年请客叫‘周岁’;出生十二年请客叫‘圆锁’,是祝福孩子健康成长的风俗习惯;接着是结婚,然后生孩子又开始反复请客,一直到去世做‘白喜事’。农村好多家庭都是两个孩子,有的甚至是三个孩子,光上面这些名目就让人吃不消了。还有更多的,像孩子考上大学要请客叫“金榜题名”,家里盖了新房也要请客……”

  据了解,现在农村的请客风俗越演越烈,有些家长因为搭出去的礼太多,而自己的孩子又小的了,所以就借过十二岁生日、考上大学后的“金榜题名”提前请客。马玉梅是记者的邻居,她说因为自己已经搭出的礼太多了,而等自己的孩子结婚的时候那些亲戚都老了,不一定有钱还得上,今年正好是小儿子十二岁生日,准备大办一次,这样能预先收回一部分礼钱来。

  ★人情账有功利色彩

  应该看到,目前节日送礼、随份子已逐渐改变了传统意义上交流亲情的目的,其背后蕴涵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增添了更多互相攀比和日益浓厚的功利色彩。

  商都县的范文军说:“如今乡下的人情往来,就像一本人际交往书,学问深着呢。比如村里有一户人家,四五个成年的儿子在外头做生意,孙辈的孩子就有十来个,每个孩子出生、满月、十二岁下来,都要请好多次客。可村里别人请客时,这户大家庭不是每个小家庭都给别人送人情,就送一个,这样别人就有意见了。”

  去年刚刚在天津一家公司找到工作的尉振富告诉记者,他一年基本只在春节回家一次,这个时候也就成了他集中消费的时段。从去年4月份到现在,他收入了1万多元,但过年回家孝敬老人、给孩子压岁钱,就花掉了三千多元,占收入的三分之一还多,这还不算给家里置办年货的花销。小尉说,除了给家人钱外,春节期间还要和以前的老师、朋友聚会,一般这样的聚会都是由在外工作的人埋单。为了证明自己在外面混得不错,花钱方面不能小气,要给足朋友面子,更让老师感到教过的学生有出息。事实上,这样的聚会让他感到非常吃力,很有打肿脸充胖子的感觉。

  农民工尉振富的情况并非个例。春节前后由于忙碌了一年的人们都回到了村里,打点关系如今在农村似乎已成为一种常态。婚丧嫁娶、生孩子、过生日、朋友聚会、办事求人等都要送礼,名目繁多,平均每家一年中送礼次数少则五六次,多则十几次。送礼一次少则一百元,多则上千元,并且还有越送越多的趋势。

  ★希望随礼有个消停时候

  随着近年来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人情消费”也在不断上档升级,礼金数额水涨船高。对于收入较高者而言,这些人情支出也许还能承受;但对于多数中低收入的农村家庭来说,“人情消费”已占了年收入的大头,成了很多农民的沉重负担,不能不引起社会的关注。

  商都县的农民董建国告诉记者:“‘人情账’的影响可大了,你想我一年万把块收入,光人情就花了上千元,这10000多元在农村可以干好多事了。其实“人情消费”愈演愈烈的原因,主要是虚荣心作祟,再就是互相攀比的心理和凭金钱拉关系的不正当人际交往造成的。过年送礼时,有些人不是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而是盲目攀比,亲朋好友之间,你送我100元,我还你200元。现在农村‘人情账’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好多人都觉得累,真希望有个消停的时候。”

  如果说亲朋之间为送礼不堪重负只是虚荣心作祟的话,那么为了找工作、承揽业务、贷款等而发生的送礼行为,则带有更多的功利色彩,这已与人情无关。送礼者更看重的是礼背后隐藏的利。人与人之间除了钱来钱往,已无人情可言。有关人士已经在呼吁,应尽快改变当前农村“人情消费”盛行的不良现象,真实回归亲戚朋友间的真实感情沟通,而不是一味以送礼送钱多少衡量个人的能力高低和关系深浅,应有针对性地制止不当的“人情消费”风,积极倡导节俭、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风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