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村里的“玩意儿”闹起来(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1日07:11 山西新闻网

  闹玩意儿的几十号人,任由寒风凛冽,释放出一年的精气神,晋北人战天斗地的豪放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的乡村:左云县马道头乡鹊儿岭村

  年三十县里的车就不跑了,所以,二十九无论如何也得回去。

  车轮飞快地转着,几年前在雁门关盘山路上辗转上下的情形可能再也不会出现了。高速路平平稳稳,一颗心也就踏踏实实。

  一路上,风景依旧。虽然已过立春,但晋北却没有丝毫春色。窗外如此,心里却不是这样:要过年了,要回家了。顾不得想象村里又有些怎样的变化,大巴车已经驰过了忻州、朔州,开到了县境内。镇子里,路边的水果、春联要么一箱箱垒着,要么一片片铺着,和置办年货的人们分享着年的味道;村庄里,屋檐下的大红灯笼满身喜气,疯跑的孩子们不时甩出个“大地红”,引得空中一声脆响……

  

村里的“玩意儿”闹起来(图)

  年是要“熬”的,古人流传下来的说法总是那么耐人寻味。咚―――嘎,一个响亮的二踢脚算是拉开了除夕夜的序幕。年夜饭、春节晚会、串门聊天是午夜前要进行的。看看电视里几个主持人语无伦次起来,午夜的钟声也就到了快要敲响的时候。

  全家穿戴整齐,备好一大堆鞭炮和大麻炮。十二点不但是新年到来的一刻,更是传统意义上“接神”的时刻。传说,这时众神普降,人们一定要顶礼膜拜和虔诚迎接。也在这时,下午“拢”好的旺火到了“发”的时候。一把柴,再一把柴,眼看着火焰渐渐地高了起来,父亲的眼睛闪烁出了兴奋的亮光。旺火在这里是有着极强的象征意义的,谁家的旺火着得旺、着得完整、着得时间长,那谁家来年的运势就一定会好。旺火着了,全家人还要围着转,“转旺火”,转走去年的霉运,转来新年的好运。

  旺火的火焰高了起来,成挂的鞭炮响了起来,二踢脚舒展了身子一蹦老高,新年到了!

  初二凌晨“接财神”。因为“财”在生活中不可或缺,所以“接财神”也就显得十分重要。每年的这个时候,母亲总会准时地叫醒父亲,然后在院子里点响几个二踢脚。

  初二“接财神”,初三“迎喜神”。“喜神”,听起来就是一个让人喜气的名字。喜神所在,全村只有本家的一个据说能掐会算的叔叔知道,人们问了,然后齐齐向“喜神”所在的方向出发。据说喜神总处于正南、东南、东北、西北、西南五个方向,五天一轮,而且总在野外。所以村人们一定要走到看不到村子的地方才能迎到喜神。迎喜神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至少我这么认为,全村人家家出动,有老有少,走向一个方向,一个地点,聚到一起,放炮,吃零食,再向野外撒些糖果瓜子之类吃的东西,互相嘘寒问暖,谈天说地,一派和谐。

  过了初二初三,就开始闹秧歌闹红火了―――我们这儿叫“玩意儿”。

  村里的“玩意儿”能够恢复起来很不容易,父亲不止一次和我这样说。二十多年前,村里一直有自己的秧歌队,上世纪80年代初,因为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实施,人们一下子把全部的精力投到了农业生产上,也因此使得当年在当地红极一时的鹊儿岭“玩意儿”很快就销声匿迹。多年来,每到正月,一看到电视上舞龙舞狮秧歌高跷的画面,父亲总会唏嘘不已,因为当年的父亲是村里“混玩意儿”的高手。

  前年春节,在乡里和村里的支持下,几个当年年轻力壮,而今已经六十多岁的老人们重又组织起了秧歌队。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很快,锣鼓镲齐备了,服装道具齐备了,那年的除夕夜,村子里出现了少有的生机,古老的民间艺术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气息,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魅力。三年来,村里的“玩意儿”一年比一年强,一年比一年红火。62岁的父亲每到正月,成天一丢下饭碗就忙着去张罗人闹红火,人充实了许多,也精神了许多。篮球场大小的空地上,你敲锣他打鼓,你扮孙悟空,他演懒婆娘,你划旱船,他登高跷,还有整齐的秧歌队……窝在家里打牌度日的人们出来了,拿着火柱烫“安纳卡”的人们出来了,抱着酒瓶打瞌睡的人出来了……除了在村子中央的空地上表演外,秧歌队另外一个主要的任务就是拜年,给村里人家拜,给周边的村子和企业拜。秧歌队拜年进门时,主人家一定要备好烟和糖果,当然少不了要放几个响炮迎接。进了大门,锣鼓喧天,彩带飘舞,齐刷刷的祝词更是说得主人家笑逐颜开。男的抽根烟,女的拿颗糖,热热闹闹来,高高兴兴走,一家一家,四五十户人家一个也不落下。

  也正是从三年前开始,迎喜神的队伍有了新成员,几十号人,穿着彩色行头,敲锣打鼓,走一路,扭一路。到了地点,再扭上几个来回,动作夸张而豪迈,任由寒风凛冽,一年的精气神被释放了出来,晋北人战天斗地的豪放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报记者张满红

  (编辑:赵芳)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