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一不黏齿, 二会脱‘核’” 十五快到了大家可以去尝...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2日01:01 东南快报

  元宵节快到了,元宵成了抢手货。

  听说福州苍霞新城社区有位“耳聋伯”,做元宵的手艺确实顶呱呱。

  后来,“耳聋伯”年老了,把做元宵的手艺传给了儿子,但街坊们还是喜欢将元宵与“耳聋伯”联系在一起:“买一袋耳聋伯元宵!”

  

“一不黏齿,二会脱‘核’”

  “耳聋伯”元宵卖了快百年

  “耳聋伯”大名叫林桂芳,从民国初期就开始做元宵。

  据“耳聋伯”的儿子林英德先生回忆,“耳聋伯”当时拜了一个手艺很好的老师傅学做元宵。

  后来“耳聋伯”出师了,就跟随着戏班到处卖元宵,福州话叫做:“卖戏坪下生意”。

  其实,“耳聋伯”小时候听力还是好好的,年轻时生了一场病,耳朵这才听不见了。正因为如此,顾客才叫他“耳聋伯”,至于他的本名,许多人反而不记得了。

  林英德说,父亲的听力只剩下一点点,与顾客交流不便,多亏他的母亲竭力帮助父亲接待顾客,生意才能顺利做下去。

  “耳聋伯”虽然聋,但做元宵的手艺一点也不赖。“福州传统元宵,很讲究皮韧不黏齿、肉馅味道鲜。”

  

  每粒元宵重量误差不超过半钱

  林英德介绍道,“耳聋伯”的元宵便十分注重“一不黏齿,二会脱‘核’”。这一不黏齿,关键在于元宵的皮——湿米荠。

  “七分糯米,三分粳米,混合水浸后研磨成米浆,储于米袋中,压干成为生荠。还有一部分生荠要在开水中煮熟成熟荠。生熟荠混合研揉,做成元宵的皮。如果糯米、粳米的比例,或生熟荠的混合比例不协调,就会黏牙啦!”

  这二会脱“核”,指熟的元宵丸入口,外皮与肉馅不会黏在一起。林英德透露:“秘诀就在于肉馅的好坏。猪肉必须选上等精肉,有毛病的猪肉白送都不要。猪肉剁成馅后,还要加入一些祖传的配料,肉馅才能如此可口,而且煮熟后会脱‘核’。”

  为了让手艺代代相传,“耳聋伯”还让儿子从小就跟在身边学做元宵。那时“耳聋伯”要求儿子捏出的每粒元宵的重量,都不能超过半钱重的误差。“老店的金字招牌,全靠手艺和口碑。”“耳聋伯”认为做好元宵,绝对要一丝不苟。

  现在,“耳聋伯”已经去世12年了,享年87岁,但他的手艺已经由儿子林英德发扬光大,元宵品牌仍然叫“英德(耳聋伯)元宵”。一些归国华侨还会来苍霞新城社区找“耳聋伯”,当场吃一碗热气腾腾的元宵,然后感叹:“再来一碗。”

本报记者 王进 李新志 实习生 陈楠 文/图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