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守寡80年 她教出三个好儿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2日06:23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2月28日上午11时许,101岁的刘静娟婆婆因病去世。这位20多岁便守寡的母亲,一生没有改嫁,却培养出了一个音乐家,一个大学教授,一个高级工程师。

  儿子掐指一算,还差一月,母亲就该满102岁了。

  “她的身体很好,这么多年来,只住过一次院。”说起母亲,川师大教授、81岁的罗忠鉴十分感慨。去年腊月的一天,天气阴冷,保姆刘吉君给刘婆婆加盖了被子。但刘婆婆嫌热,竟自个蹬开了。当天,她的身体就出现不适,家人把她送到就近的传染病医院,诊断为肺炎。住院期间,她一直窝在床上,眼睛笑弯弯的。医护人员对她很感兴趣,“哎呀,老人家还长了黑头发!”看她脸颊光亮,皱纹很少,一些年轻护士还要伸手去摸,“老婆婆,你长得好可爱哦!”有一天,刘婆婆睡醒后,忽然问刘吉君,“我这是在哪里哦?”得到答复后,谁知她咕哝了一句,“我又没传染病,咋个住这个医院哦!”大家听了都笑。

  出院后,刘婆婆一直在家静养,但身体每况愈下。前日上午11时许,家人唤她,她还勉强能动。但一刻钟后,她再也没能睁开眼睛,神情安详而淡定。

  早年守寡 重视儿子教育

  1920年代,16岁的刘静娟嫁入绵阳三台乡下一个富裕之家。1928年,她生下第三个儿子后,22岁的丈夫就染疾去世。刘静娟不得不与3个儿子相依为命,一生都未改嫁。

  小时候,刘静娟曾读过几年私塾。其父当年曾走出偏僻的中江县乡村,自费到日本学习蚕桑。受父亲影响,尽管当时家境富有、生活无忧,刘静娟仍十分重视儿子的教育。她把私塾先生请到家里,教孩子们四书五经,常叮嘱他们一定要努力上进,学有所成。

  如同孟母三迁。为了让孩子更好求学,几年后,刘静娟举家迁到三台县城。凭着殷实的家底,她让孩子们都上起了洋学堂,从小学一直念到高中。

  罗忠鉴说,母亲尽管性情温顺,对他们却十分严厉。他们每天放学回家,都要拿出当天课堂笔记,接受母亲检查。稍有疏忽,就会挨来责打。

  思想开明 子孙卓有成就

  大儿子罗忠念到高二时,喜欢上了音乐。“在当年,这个可不会被当作一门‘艺术’!”罗忠鉴对此很有感触,家族长辈都把这个看成与“卖唱”无异,认为毫无前途。但刘静娟却力排众议,鼎力支持。她把罗忠送到了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今四川音乐学院)就读。母亲的开明之举,为儿子的人生指了一条明路。

  罗忠后来转入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1951年到北京中央乐团工作,2004年还荣获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奖”。他后来常常感慨,是母亲成就了他的艺术之路。在此影响之下,二儿子罗忠鉴则考上了华西协和大学化学专业,后成为一名化学教授。老三罗忠进入重庆火电厂工作,后来成为华北电力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

  “当年母亲还承受了一个压力:她把三个儿子都送出家门后,一个也没留在家里。”罗忠鉴说,母亲的教育方式在家族中迥然不同,与传统观念相悖,这受到长辈们的排斥反对,“但她从未放弃过对我们的教育。”

  老人的教育观念也影响着儿子,他们的孩子也都相继成才:罗忠的女儿罗芸是名钢琴师,儿子罗铮尽管是智残者,也成为一名油画家;罗忠鉴的儿子是成都科分院研究员,罗忠的儿女目前在北京,各有建树。

  下放8年 仍乐观豁达

  罗忠鉴大学毕业后,回到三台老家的川北农工学院工作,并照顾母亲。当年由于战乱,三兄弟时常中断联系。直到解放后,罗忠、罗忠在北京有所成就,刘静娟老人才常在两地走动。

  “文革”中,出身地主家庭的刘静娟未能幸免,被下放回绵阳三台老家劳动,被迫与儿子们分开长达八年,只能靠书信聊慰思念。儿子要来探望,都会被她拒绝,“你们要好好工作!”

  八年下放的艰苦,刘静娟少有介怀,养成一种宠辱不惊的豁达性格。“她非常有趣,对人好,从不发脾气。”保姆刘吉君说。

  平常,刘吉君喜欢和老人家唠嗑,听她用萧吹《苏武牧羊》等曲子。“有天晚上,老人家睡不着,就一个人唱‘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不晓得是从哪里学来的。”说到这里,大家又都笑了起来。

  记者辜波实习生赵晋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