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花木争发芽以为春来了(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3日00:10 大连晚报

  

花木争发芽以为春来了(图)
花木争发芽以为春来了

  暖冬让植物有点“晕头转向”

  蜡梅提早怒放,黑松吐出新芽,一些本该在春天才出现的现象提前呈现

  专家指出,植物也有生物钟,暖冬催花并非好事,同时暖冬对人体也有负面影响

  ■文/图本报记者李秀峰

  春回大地,万木回春,沉睡了一个冬季的植物正在逐渐苏醒。然而,当人们走进自然时,却蓦然发现,今年与以往大不相同,刚刚过去的暖冬,搅乱了季节,不该开的花朵竟然迎风怒放,不该萌芽的植物竟然萌发新芽。当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享受这早来的春天时,生态专家却忧心忡忡……

  植物园仿佛进入五月天

  蜡梅比往年早一个月开放了。这条消息令大连自然博物馆的生态专家们兴奋。蜡梅在我市栽植较少,看到不易,竟然早早开放,更是难得一见的美景。昨天上午,记者随专家们来到旅顺英歌石植物园,一睹蜡梅的倩影。

  走进英歌石植物园,还没见到蜡梅,记者就为满山的新绿所陶醉。只见大片的黑松碧绿如洗,如同往年五月份的景致。当一行人来到园中的苗圃时,只见大面积的雪松也脱去了冬装,新发的嫩枝使园中一片翠绿。

  植物园负责人老孙高兴地告诉记者,往年他们都是3月14日开始植树,由于今年春天来得早,因而他们现在已经开始植树了,将季节向前推了半个多月。

  英歌石植物园是大连大学和辽宁师范大学科研教学基地、大连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植物种类特别丰富,目前,虽然尚在建设中,但原生植物和引种植物种类已达1600多种,达到了国内植物园的中等规模。沿途,记者看到大量的茎干光滑鲜红的红瑞木、枝干自然扭曲下垂的龙爪槐、具有极高观赏价值的龙枣、红果满枝的扁担木和南天竹,还看到了红叶景天、西德景天、常绿景天、常绿蓝叶景天、八宝景天、德国红花景天、卧茎景天等多种在别处难得一见的景天科植物。

  在采访中记者惊奇地发现,这些畏寒的景天科植物差不多都从冬寒中醒来,有的挺起了穗状的肉质茎叶,有的绽开了花朵般的红叶。更令人讶然的是,来自南方的数十个品种的竹子也大多返青,仿佛一点也没经受到北方严冬的磨砺。一行人还发现,不但泥湖菜、月见草、荠菜等原生耐旱草本植物纷纷萌发,许多去年秋天刚引进的耐阴植物,如苔藓、蕨类植物也都一派青绿,仿佛进入了温暖、潮湿的雨季。

  怒放的蜡梅迎春来

  离开竹园,一行人来到离白桦林不远的一个土坡上,记者见到,十几株怒放的蜡梅花立即呈现在眼前。枝条上,朵朵艳丽的黄花显得异常娇艳。

  同行的大连自然博物馆植物专家张女士告诉记者,蜡梅是我国特产的传统名贵观赏花木,原产我国中部的秦岭、大巴山、武当山等山区,北自北京以南,南起衡阳以北,西至四川等地都有栽培,在北方地区多为盆栽。大连曾经有人在室外引种,但存活者寥寥,见到花更是难得。几年前英歌石植物园引种时,她还一度担心蜡梅难以在我市越冬,没想到竟然生长正常。在该专家的记录上记者看到,此植物去年开花期为3月22日,盛花期更晚。今年开花比去年提早了将近一个月。

  说起为什么要引种蜡梅,植物园负责人老孙告诉记者,我国有着悠久的蜡梅栽培历史和丰富的蜡梅文化。他引进蜡梅的初衷就是让大连市民在家门口也能一睹蜡梅的芳姿。记者了解到,蜡梅又名干枝梅、黄梅花。秋季生蕾,翌年1月先长叶后开花,3~4月间成熟。蜡梅耐旱力强,忌水湿,花期较晚,花色较淡。我国传统多喜用南天竹与蜡梅配植,黄花红果,相得益彰。做切花插瓶时,亦可用两者搭配。也是盆栽和制作桩景的好材料。

  老孙告诉记者,不仅蜡梅提早怒放,牡丹、玉兰等许多花卉也都提早萌发新蕾。随后,记者一行跟随老孙来到牡丹园,果然见到大多数牡丹都已萌发出鲜嫩的花芽。

  植物专家张女士告诉记者,牡丹、玉兰都是“五一”劳动节前后开花,而其萌芽期大多为3月中旬。植物园中的牡丹、玉兰都提前萌芽,除了园中的这些植物大多种植在向阳的条件下之外,主要是因为暖冬气候使其提前从冬季休眠中醒来。

  暖冬催花并非好事

  面对暖冬搅乱了节气,使许多植物“晕头转向”地过早开花或萌芽的现象,专家们不无忧虑地说:“虽然‘春天’提前愉悦了人们,但对生态来说并不是好事。”

  大连自然博物馆动物专家孙峰先生说,严冬的一个重要作用是通过严寒杀灭部分害虫,从而保持生态平衡。由于出现了暖冬现象,许多应该被冻死的越冬害虫得以幸免。虽然现在还看不到暖冬带来的现实危害,但可以预料到,植物、尤其是农作物虫害的发生率,今年会高于往年。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及早做好林业和农作物防治病虫害的准备工作。

  植物专家张女士认为,植物都有固定的生长周期,暖冬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植物的生物钟,虽然今年植物的生长期会因为气温早升而延长,但却会因为上一个冬季休眠不足而影响到下一年的生长。部分长势较弱的植物还会因此而熬不过下一年的严冬而死亡。

  采访中,在场的生态专家们告诉记者,暖冬不仅对自然生态有危害,同时对人体健康也有不容小觑的负面影响。

  首先,暖冬模糊了疾病的季节性,暖冬气候对人体造成的最大威胁就是乍暖还寒时候,早晚温差大。

  其次,人体的疾病也有“季节性”。如一般冬天多发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夏天则多发腹泻、霍乱等消化道疾病。

  然而出现暖冬现象时,冬行春令,自然界的冬夏季节之分越来越不明显,疾病的季节分野也随之变得越来越模糊,结果造成季节性疾病越来越不明显,容易被忽视。

  另外,大多数病毒、细菌最适宜的繁殖温度为6℃~25℃,暖冬也会使一些病毒、细菌处于活跃状态,不利于人体健康。他们提醒广大市民注意防病。

  (线索奖:张女士 金先生 各30元)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