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之风 各方齐声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4日05:42 山西新闻网

  豪华办公楼四面开花,送礼文化愈演愈烈……这种奢靡之风在2007年年初被冠以一个新名词:“中国式奢侈”。席卷其中的消费主力,不仅有一夜暴富的有钱人,更有一些地方政府、商家和普通消费者,“面子经济”的危害由此可见一斑。

  近日来,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声讨这种不良倾向,认为这种奢侈不仅挥霍大量社会财富,而且带坏了社会风气,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政府高消费:◆办公楼劲刮奢豪之风

  6幢崭新的办公大楼、一个巨大的半球形会议中心如美国白宫气势恢宏,数百亩的绿地、园林、假山、喷泉环绕其中。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几只鸳鸯鸭、非洲鹅在悠闲地游弋……

  只看这段描述,你会以为这是个风光旖旎的水乡园林呢。其实,这是河南省郑州市穷区县之一的惠济区的政府办公新址。近年来,类似的“官衙工程”四面开花,奢侈程度一山更比一山高。

  “一些地方领导急于脱掉身上的‘土味’,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只可惜劲使得不是地方,经济、科技的核心竞争力跟不上,光在面子上下工夫,最后得到的不是地方经济的发展,而是百姓怨声载道。”全国人大代表陈惠娟一语中的。

  全国人大代表史和平概括,大兴土木的地方政府一般都会抬出两个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其一,城市建设要有“超前意识”,不能刚建好就过时;其二,提升地方“形象”,给人以“可靠、实力”的印象,以利于招商引资。

  “‘豪华衙门’背后往往隐藏着腐败。”史和平代表说,从媒体披露的案例中发现,越是经济贫困的地方,某些领导越喜欢搞豪华工程。

  滥用行政权力,地方经济发展中大量的非理性行为成为让代表委员们最忧心的奢侈。盲目投资、形象工程屡禁不止;高能耗、高污染不能有效控制;公款吃喝、公车消费之风盛行……很多地方、部门利益搅在其中,这也成了近年来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在执行中遇到的一大障碍。

  暴发户烧钱:◆豪华年夜饭创出天价

  2000年春节时,万元年夜饭才刚刚“试水”。到了2006年1月,杭州一家酒店推出了一桌高达19.8万元的豪华年夜饭,创出了年夜饭的“天价”。

  “有些人吃天价年夜饭的心态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陈惠娟代表讲了一个故事:“有个老板发财后到广东一家饭店显富,进门就说,给我做一桌10万元的宴席来。饭店把最贵的菜都端上来,还是凑不够10万元。厨师灵机一动,多上了一盘拍黄瓜,美其名曰‘雷击黄瓜’。我想当时环绕在那位富豪四周的目光里,不仅没有艳羡,反而是鄙夷。”

  陈惠娟代表说:“有人觉得,只有这样摆谱、摆阔,才能显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还有人会认为这是我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当然,只要诚信经营、依法纳税,富豪们追求自己的生活享受,别人也无权过多地诘责。但是我想说,这样的人富得低俗。多多投资慈善事业,或办教育,或帮助穷人,他们就会赢得更多的尊敬。”

  商家造噱头:◆过度包装“椟贵于珠”

  去年中秋,“椟贵于珠”的天价月饼被有关部门叫停,到了今年春节前,全国各地的商场超市里又出现了“豪华版”的礼品包装。一瓶价值几百元的酒,装进雕成“龙凤”的玻璃装饰品底座,立刻身价数倍。

  祝义才代表说:“这是典型的庸俗式奢侈。‘过度包装’屡骂不绝,说明它有市场,这绝不是‘奢侈’二字所能概括的。谁都清楚,买这么贵的东西,大多数人都不是自己用,而是用来送礼的。可以说,奢华的包装成了行贿受贿的遮羞布。”

  全国政协委员刘璞表示,过度包装一次性耗费大量原材料,使原本稀缺的资源更趋紧缺。巨量的生活垃圾随之增加,过度包装物产生的“白色污染”更是严重困扰城市。

  大众虚荣心:◆“死要面子活受罪”

  如果说“比富斗阔”还只是一些有钱人炫富心态的满足,那么对普通消费者而言,“面子经济”的产生,也使得他们不自觉地卷入其中。追求“吃”的奢侈,“用”的奢侈,“送”的奢侈,波及面广,几乎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

  从彩屏、和弦、无线上网、数码拍照到MP3,每一个噱头十足的新功能都带来一个新“换机时代”。与层出不穷的新款手机受到热烈追捧形成对比,全国每年淘汰7000多万部手机。“手机坏了”早已不是淘汰因素,“有点旧,用着没面子”成为换机的最大理由。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传统美德,随着国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商家的引导,逐渐被演变成一种“中国式奢侈”。每逢重要节日,就会为不少中国人带来一场金钱的“浩劫”、一番送礼的伤神。

  是什么挑动大众这种非理性奢侈的神经?明知道有时消费是一种浪费和假象,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接受记者采访的几位代表委员认为,“礼尚往来”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但现在消费者购买豪礼并不是用来消费,而是含有“人情”和“面子”。作为消费者,我们也应当深思,自己是否也在推波助澜,迎合商家不理性的市场行为?任何事情都必须适度,过度、盲目的追求表面虚荣,不论对个人、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是个危险的信号。成由勤俭败由奢,所有的浪费都当禁绝。

  全国人大代表祝义才说,奢侈消费的危害不仅在于浪费掉多少金钱、多少资源及多少人力,更在于鼓噪了不和谐的超前消费风,破坏了勤俭节约的良好风俗,背离了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我们不能期望于用一个简单的行政命令来解决。而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把国人的消费观引上一条健康的轨道。

  议政录

  小煤矿为何热衷官员入股?

  ―――代表呼吁构建打击官煤勾结长效机制

  “小煤矿为何热衷官员入股,让其也分一杯羹?小煤矿给予官员入股的回报利润从何而来?单凭官员主动退股能否杜绝官煤勾结?”谈起构建打击官煤勾结长效机制的话题,来京出席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汤建人代表发出疑问。

  ■“小煤矿‘三根木头带个棚子’就下井了!”

  汤建人说:“官煤勾结是典型的权钱交易。”他分析说,从实际来看,官煤勾结大多发生在小煤矿。小煤矿热衷拉拢官员入股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期望低成本获取采煤权;二是期望非法违规开采得以生存。

  全国人大代表徐绍芳在国有煤矿企业工作。他所在的煤矿周边不到10平方公里的地方高峰时期大大小小的个体煤矿数以百计,肆无忌惮地蚕食着国有煤矿资源。“这些小煤矿生产条件十分落后,一些小煤矿‘三根木头带个棚子’就下井了!这样的生产何谈安全?”

  如果严格监管,此类煤矿早就应列入整顿名单。为了寻求保护,小煤矿主不惜重金拉拢基层干部入股。中纪委、监察部等六部委去年9月通报说,全国有5357位官员向各级清理纠正机构主动进行了煤矿投资入股申报,申报登记投资入股金额达7.55亿元,其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4023人。据悉,入股煤矿的干部主要集中在掌握小煤矿行政审批、监管权的政府部门。

  ■“现时现报”的官员入股协议

  “交一份钱,当年返还一份钱,以后每年均分红一份钱。”汤建人谈起去年了解到的一位基层干部入股煤矿的协议内容至今感到震惊。这位干部当年10月投资10万元入股一家小煤矿,年底就拿回了本金,第二年又分红10万元。“哪个行业有这么高的利润回报?”汤建人反问。

  他分析说,目前小煤矿的利润来自三个渠道,一是照章纳税合理的开采利润;二是一些小煤矿主通过一些渠道未经公开招投标就取得采煤权,摇身一变成“合法开采”,获得不合理的利润;三是小煤矿违反劳动法规,不仅不配备必要的劳动保护设施,还拒绝给农民工缴纳社保,由此降低的生产成本间接成为不合法也不合理的利润。

  在“官股”加入后如此轻易攫取的利润使小煤矿主更加乐于寻找官员的保护伞,而“现时现报”的“入股”也使官员铤而走险。

  ■釜底抽薪切断小煤矿非法利润

  官煤勾结导致国家相关安全生产标准迟迟得不到施行,最终不断酿发煤矿安全事故。如何彻底切断官员和小煤矿之间的利益链条?汤建人代表认为,必须釜底抽薪,公开拍卖矿权,抬高准入门槛,切断小煤矿大量不合法、不合理的利润,使其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拉拢官员入股搞权钱交易。

  徐绍芳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对小煤矿加大资源税征收力度,促使其节约开采回收;同时政府监管部门应依法严格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对违法违规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坚决清除出局。

  (编辑:赵芳)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