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听听“雷锋”们的故事(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5日05:27 山西新闻网

  在我们身边,很多人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背诵着《雷锋日记》成长、成熟的,雷锋精神已经内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以及对孩子的教育中。今日是第44个学雷锋纪念日,昨日,本报记者专门在省城一些社区、单位采访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活雷锋,并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为您讲述这些人学雷锋的感人故事。

  叶晋庆

  年龄:45岁身份:维修工

  与困难户“心连心”

  

再听听“雷锋”们的故事(图)

  昨日,太原市煤气公司维修中心的职工、全国劳动模范叶晋庆义务为用户维修煤气灶具。今年45岁的叶晋庆和同事组成的“小叶热线”义务维修小组,20年来为6876户用户免费维修了煤气灶具,并与152户特困户、伤残人员等结成“心连心”互助对象。

  本报记者钟清通讯员毕强摄影报道

  张炳寰

  年龄:75岁身份:退休干部

  甘做螺丝钉服务他人

  

  “……能为别人尽点心、出份力,我这颗螺丝钉就是有用的。”

  居住在省城迎泽街办双四社区的张炳寰老人有很多关于雷锋的书籍。说起雷锋,张老慈祥地说:“雷锋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我从年轻时就学雷锋,一直学到现在也只贯彻了一点,那就是‘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张老曾在迎泽街道办事处工作了10年,其间,他总是事无巨细,尽力帮助别人。身为老干部党支部的组织委员,他负责解决23位退休老干部的生活问题。每次发放福利,他都是用自行车驮着米面等亲自给各家送去。

  当年,迎泽街办搬迁到市委党校的几栋房子里,有些窗玻璃需要更换。为节省开支,张炳寰专门把办事处旧址的窗玻璃拆下来装上。“把旧玻璃扔了太可惜了,拆旧房补新房能为国家省点钱。”在生活和工作中他一直坚持着节约。

  此外,张炳寰还很乐于帮助群众。二十多年来,他无偿为邻居提供修锁、配钥匙、修自行车、装玻璃等服务。群众反映缴纳水电费不便利,他还主动帮忙代缴。只要是能方便群众,他会不辞辛苦。用他的话说就是“我多跑跑,就能节省群众的时间,缩减单位的办事环节,很值!”

  现在,张老已经退休了,但仍闲不住,他还经常去看望社区里住着的几位长年卧病在床的退休老干部,给他们带去问候及慰问品。张师傅说:“我现在身体硬朗、不愁吃穿,能为别人尽点心、出份力,我这颗螺丝钉就是有用的。”

  马世荣

  年龄:72岁身份:退休干部

  教育后辈多做平凡事

  “孩子的雷锋精神教育很重要,因为他们才是祖国的未来。”马世荣老先生曾任太原市饲料研究所所长,他是一位儒雅的长者。

  “学雷锋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踏踏实实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分内事就是雷锋精神的一种体现。”马老先生读雷锋日记读了三四十年,他说“多做平凡事,少说漂亮话”是雷锋精神的一种。所以,他一直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女及孙辈。

  工作的时候,马老先生努力在自己的科研领域里开拓创新。他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感染着子女。马老先生的女儿马涛说:“从小父亲就告诉我少说空话、多做实事也是学雷锋,雷锋就是一个普通人。”马涛在太原市老军营一社区任党委书记,在父亲的影响下,她一直踏实地为居民服务,从不做官样文章。就连和马老先生生活在一起的孙子也把“多做平凡事,少说漂亮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马老先生说:“孩子的雷锋精神教育很重要,因为他们才是祖国的未来。”

  韩春青

  年龄:44岁身份:传媒工作者

  我助人所以我快乐

  “我帮人一把,或许他(她)就会渡过难关,以后开始好好地生活,所以每次帮人后我都特别开心!”

  提起韩春青,认识她的人都会说:“她真是热心肠!”对身陷困境的人们,韩春青总是主动伸出援手。

  小时候,韩春青就很爱学雷锋,并把学雷锋作为很神圣的事情。1975年,她住在西山官地矿时,曾坚持帮助一位孤寡老人挑水。当年才12岁的她,挑上一担水总是晃晃悠悠的,但即使那样,她仍把这件事坚持了三四年时间。后来常有邻居开玩笑说,韩春青12岁以后没长个头与这段挑水经历有关。

  一个人学一次雷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学,一辈子做好事。但韩春青却一直在做好事。用她的话说就是,看见别人有一点点困难,我就忍不住想去帮助。

  上世纪80年代,她在一家报社工作。有一天,在单位附近的公交站牌下遇到一位解放军,眼里吹进了沙子,难受得直流泪。韩春青想,舔一下眼睛就能把沙子舔出来,可自己当时也就20岁出头,还是没嫁人的大姑娘,怎么好意思给一位小伙子舔眼睛呢?犹豫了半天,看这位战士实在难受,她红着脸说:“你蹲下来,我帮你!”春青一下子就把沙子弄出来了,没想到这位军人连谢谢也顾不上说就“逃”走了。

  现在,韩春青住在太原双一社区,在一家报社担任热线接听员。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她经常遇到各种有困难的人,有农民工、被拐的妇女、上不起学的大学生等。对这些可怜人,韩春青经常慷慨解囊,尽管她并不算富裕―――全家收入加起来也不足3000元,还要供孩子上学。

  2005年7月,一位四川籍大学生小王到韩春青工作的报社求助,说交不起学费,学校放假都没有路费回家。当天中午,韩春青就把小王带回了家,炒了很多菜。还“自作主张”,把家里的2000元生活费给了小王。最后,她又帮小王买了回家的车票,让爱人把他送到车站。

  接触过韩春青的人都会被她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所感染。一位接受过她帮助的60来岁的盲人,经常给她打电话,“小韩,我一个人闷,想听听你的声音,你给大爷唱首歌吧!”对此,韩春青从不拒绝,她会当即在办公室里高兴地唱起来。

  “我帮人一把,或许他(她)就会渡过难关,以后开始好好地生活,所以每次帮人后我都特别开心!”韩春青说:“有人说我傻,我的帮助会温暖他们,给他们希望,这就是值得的。”

  李君

  年龄:42岁身份:公司职员

  把帮助别人当成习惯

  “一个人如果能坚持为别人着想,自己的心灵就会得到一种净化。如果每个人都把帮助别人作为一种习惯,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将更加美好。”

  李君是看着《雷锋日记》成长起来的。他说,过去捡牛粪、扫马路就是学习雷锋;如今,学习雷锋的形式有很多种。学习雷锋不一定是做出什么惊天的好事,做好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都是学雷锋。比如,在公交车上给老幼让个座,每年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捐点衣物等。

  李君从事外事旅游工作,经常出国。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他总会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

  去年夏天的一天,李君开车途经省城学府街,目睹了行驶在他前方的一辆汽车急拐弯时撞飞了一辆摩托车。摩托车上的一对男女被撞出去很远,倒地昏迷,口鼻流血不止。

  李君当即将车停在路边,一面打电话叫救护车,一面维护现场秩序。在急救人员与交警赶到现场之前,李君凭着女青年衣兜内的小灵通电话与其家人取得了联系。很快,伤员被送到医院抢救。他则留在现场配合交警同志处理事故。

  当晚,下了班的李君没有直接回家。他绕道赶到医院,看望了两位受伤的年轻人。男青年的家人被李君的行为感动了,拿出钱物想表达谢意,可李君坚持不肯接受。如今,这对年轻人一家和李君一家成了好朋友。

  因为工作的原因,李君的外语很好。在去旅游景点时,遇到游客因语言不通,李君总是主动充当翻译帮忙解决问题。在国外,遇到喜欢中国文化的外国朋友,他会详尽地介绍中国,特别是山西的风土人情。

  去年11月29日,本报刊发了稿件“警示标志缺位花池成杀手”。几天后,“杀人花池”边竖起了一个自制的标志牌。本报再次关注,得知设立标志牌的好心人就是李君。提及此事,他淡淡一笑说:“与人的生命相比,我所做的实在微不足道。”

  李君一直认为学雷锋并不仅仅是指做好事,因为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

  “一个人如果能坚持为别人着想,自己的心灵就会得到一种净化。如果每个人都把帮助别人作为一种习惯,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将更加美好。”李君这样说。

  王琳

  年龄:25岁身份:社区民警

  感到那是我的责任

  “雷锋不仅活在书本里,他更活在我们的心里。”

  “在生活中对别人多一点关怀,对工作多一点努力,就是学雷锋。”今年25岁的王琳是省城的一名社区民警。作为“80后”一代,对于雷锋精神王琳有着自己的定义。

  社区民警就是人们常说的“片警”,帮助社区居民办户证,解决邻里之间的纠纷等琐碎事情就是王琳的工作内容。

  去年12月,住在王琳所属派出所不远处的一位老人晕倒了,被邻居发现报警后,才被送到医院。听说老人出院后,王琳第二天就前去看望。“老人住的是间简易房,家里除了一张床和一个没生火的火炉外,再没别的什么了。”说起当时的情况,王琳至今仍感到心酸。攀谈中,她了解到老人已经80岁了,无儿无女,长年以捡破烂为生,上次晕倒是由于感冒和营养不良。由于病情不重,老人当天就被送回了家,因无人照顾,回家后连口热水都没喝上。王琳当即忙着生火烧热水。从那天起,王琳坚持每天把三餐送到老人家中。可半个月后,老人去世了。王琳又四处奔波,为老人办理了后事。

  王琳义务照顾老人的事情传开后,很多人都夸她是“活雷锋”。王琳所在社区的很多居民开始主动跟她打招呼。

  “当初去照顾老人时,我只是想把自己辖区内发生的事情了解清楚,我并没有想到后来会发生那么多事情。”王琳告诉记者,她看到老人的处境时,已经抛开了警察的身份,就是觉得自己有责任照顾眼前这个羸弱的老人。

  整件事情也让从小就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王琳,对雷锋精神有了新的认识。王琳笑着说:“雷锋不仅活在书本里,他更活在我们的心里。”

  本报记者任志霞马秀凤马继玲杨晶实习生韩伟

  (编辑:董春萍)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