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意大利媒体甘肃寻访“罗马军团”(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6日11:23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意大利媒体甘肃寻访“罗马军团”(图)

  摄制组采访当地村民。有关在甘肃永昌县者来寨村居住有2000年前“罗马军团”后裔的说法是近年国内外史学界争论的一大焦点,但因没有足够的证据,这一历史问题始终是一个不解之谜。3月2日,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派出摄制组,沿着骊靬人历史的痕迹走进大漠深处,在茫茫戈壁中寻觅罗马“东征军”流落者后裔的“蛛丝马迹”。意大利媒体的到来,使沉寂在祁连山下的“白亭”与“骊靬遗址”再次热闹了起来。

  大漠中的异域风情

  2日下午1时,意大利媒体摄制组一行刚进永昌县城,耸立在312国道与该县城南城门交会处的一座花岗岩巨幅雕塑引起了摄制组的注意。高高的基座上耸立着三座(两男一女)古代人物的全身雕像,目光深情而久远地眺望着远处的祁连山。同行的专家介绍说,这是确认骊靬古城遗址在永昌县

  境内后,县政府于1994年专门修建的,取名为“骊靬怀古”。中间的那位从着装、发式看得出是位汉代的长者;而另外一男一女敦实的身材、深凹的眼窝和卷曲的头发,一眼就看出是来自西域的百姓,女的牵着羊,男的手持稻谷,给人一种安定、丰裕之感。

  胡日查和赵勇是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派出的摄制组成员。胡日查说,他本是内蒙古人,是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北京记者处的一名中方制片人,此次来永昌是受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北京记者处首席记者PaoloLongo的委托,与摄像赵勇一起合作完成这次采访任务。

  县城南10公里的者来寨村有70多户人家,270多口人,靠着从祁连山流出的一条小河生息。在寨子西边那些高低不平的泥巴院落背后有一段残垣断壁的古老城墙,无论从什么角度也看不出它曾经的形状和作用,但这就是诸多中外史学家认定的两千年前的骊靬古城遗址。史书中记载,骊靬古城是专门为"骊靬人”而设。

  这是一段长10米、高1米,呈S形的土墙,周围被铁链围了起来,土墙用黏土夯垒,至今依然坚实,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书四字“骊靬遗址”。在离城墙不远处的一块空地上,竖立着一座仿古罗马建筑风格的白色四角亭,亭子的横匾上写着三个魏书大字“骊靬亭”。胡日查沿着台阶一步步走上亭子,嘴里不停地念叨着:“真没想到,戈壁滩上还有这么一座异域风情的建筑。”摄像师赵勇在远处支起三角架,慢慢推着镜头。43岁的村民张建兴在镜头前充当了一个临时解说员。

  他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古城墙有三层楼那么高,城墙上面也很宽。”

  骊蚠村民酷似欧洲人

  走进该村顾建明的家,一个正在玩耍的小女孩引起了胡日查的注意,这位只有7岁的小女孩名叫顾明娜,是顾建明的大女儿,在附近一所小学上一年级,一头卷曲的黄发、高高的个头以及高高隆起的鼻梁是她区别于村里其他孩子最大的特征。村民都说:“这孩子长得很像外国人。”或许是太紧张的缘故,声称第一次面对摄像机镜头的顾明娜不敢说话,顾建明解释说,女儿的头发出生时就这样,小的时候头发还发光,正因为孩子的特征太过明显,村里的小家伙都叫她“黄毛子”。

  除顾明娜外,意大利媒体还找到了多名长相酷似欧洲人的村民拍摄采访,与村民聊着与“骊靬人”有关的话题,镜头时不时移开人群,对准寂静的村民院落、干枯的河道、苍野中孤零零的烽火台……

  《永昌县志》有相关记载永昌历史上有没有“骊人”的记载?县骊靬文化研究会会长宋国荣说,乾隆五十年修的《永昌县志》关于民族的记述说,永昌除了蒙古族、回族外,还有番族(黄毛番、元旦番等5

  种),黄毛番当时住在永昌西南脑儿都等山,都有黄褐色头发,在血缘关系上由于长期与羌人等少数民族结合,较多地保留了自己的种族特征,这些人就是古罗马人的遗种,这些人后来去向如何,《县志》没有记载。被当地群众泛称的“骊靬人”中欧洲人体貌特征在有的家族中逐代出现,有的家族则隔代出现。如今,“骊靬人”在生产方式、文化传承、生活习俗等方面早已被汉民族同化,但仍有着细微的区别。古罗马人崇尚牛,如今,这里的人们对牛都表现出十分一致的热情,每到过春节,为祭祀祖先,村民们用面食蒸出的供品,或在供品上绘上牛头形,或做上牛鼻子,具有牛形的供品才被认为是最高贵的祭祀品。另外,村民在安葬死者时,不论地形如何,一律头朝西方。

  出土文物与骊蚠有关宋国荣说,早在1993年,在距离骊靬古城不远的村庄,一个农民在开沟修渠时挖出一根丈余长的粗大圆木,四周嵌有长约一尺的木杆,但时代不详。经文物专家鉴定,古罗马军队善“土城外修木城”,这根奇特的木制品就是古罗马人“重修木城”的证据。县骊靬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关亨说:“村子里发现的好几样东西可能与骊靬人有关,现在保存在县骊靬文化展览馆。”事实上,这也是摄制组此次西行的一个意外收获。走进展览馆,盔顶、陶俑、人体骨骼等被发掘的文物就安放在这里,展览馆文物考古专家曹生奎一一向摄制组做了介绍。

  出土于汉代的铜质盔顶上,书写的“招安”字样清晰可见,这是1998年文物工作者在一个农民家中发现的,“招安”的意思就是投降,与古罗马军队有关,可能来自一个骊靬战俘。

  呈现在展览馆的一具完整骨骼是2003年发掘的99具汉代遗骸中的一具,通过骨骼比例特征(下肢长,上肢短,身高1.8米)。文物专家认为,这是一具男子骨骼,具有欧洲人种特征,其颅骨右侧有明显被钝器击伤的痕迹,可能是死于打架或战乱。

  汉代出土的陶俑,外观上看酷似欧洲人,这说明陶俑的作者周围生活着很多欧洲人。《兰州晨报》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