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奔忙在康复路上的白发一族(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6日11:23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奔忙在康复路上的白发一族(图)

  这位75岁的老人依然在康复路上奔忙着。白发老车夫:干不动就不干了

  “哎,让开,让开!”熙攘的人群立刻让出了一条通道,让这些速度并不慢的三轮车通行,这其中竟能看到年过半百或满头白发的老车夫。这支三轮车队伍是康复路上一支普通却又必不可少的队伍,他们负责为商贩运送货物,搭载乘客。

  年龄最大的一位老车夫已经75岁(不肯告诉姓名),满头白发,老家在渭南,在康复路上已蹬了十几年三轮车,以前靠人力蹬,现在换成电动的。但老人很乐观,笑着对记者说:“唉,儿女都在外头打工,再说我自己在家也闲不住。”像是在安慰自己,老车夫接着说:“不过,干这也自由,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挺好的。”看来老人不愿在别人面前吐苦水。问及准备干到什么时候时,老车夫答道:“干一天是一天呗,干不动就不干了!”

  记者了解到,这些老车夫大多来自商洛、汉中还有铜川等农村地区,许多人的孩子也在西安打工,一般是全家人都住在租来的一两间屋子里。一位姓何的老车夫向记者说:“我们不干不行啊,孩子工作几年就要结婚,没钱、没房总不行,光靠他们挣的那一点儿钱哪够呀!”

  老车夫们遇到的辛酸要比年轻人多得多。因为上了年纪,有时候货物太重,只好找别人帮忙;有时候卸货,因为疏忽会把货物弄丢,那就只好按原价给人家货主赔偿,一箱货动辄上千元。

  拾荒老人:我没敢跟儿子说

  纷杂的人群中,一个佝偻着身子的老人正专注地在一个又一个垃圾桶里搜寻。他拖着一个能装得下自己的大袋子,污浊不堪的蓝色大褂裹在身上,佝偻的腰已经完全直不起来了,像蜗牛一样慢慢地移动着脚步。

  他“移”到了一辆三轮车旁,用脏得看不到肤色的手到处翻找,一个好心人赶紧拿出一个空矿泉水瓶塞进他手里。快出路口时,他捡到一个保温壶。他挪到墙边,拧开壶盖,把碎掉的壶胆倒出,满意地把水壶收进大袋子。

  老人原是江苏徐州人,今年82岁了。5年前儿子要来西安打工,怕老人独自在家无人照料,就将老人带到西安,家里的几分地交给别人耕种。50多岁的儿子在康复路替人打工卖烟酒,3个孙女中的老大已经嫁人,另外两个也在康复路打工卖化妆品。

  老人告诉记者,卖破烂和乞讨的钱都攒起来了,平时不怎么花,就买点吃的。记者问:“那你儿子知道你在这儿?”老人无奈地说:“儿子不知道,我没敢跟他说!”

  卖麻花的老大妈:挣几个钱够吃就行

  “麻花———麻花———谁要麻花?”随着这样的叫卖声望去,记者看到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大妈。她胸前挂着塑料泡沫做的小箱子,里面装满麻花,在嘈杂的人流中来回穿梭着。“大妈,您这么大年纪了,还出来卖麻花?”记者问。老大妈话还没出口,就先抹起眼泪:“儿子下岗了,媳妇也没工作,孙女还要上学,出来挣几个钱,够吃就行。”

  老大妈今年68岁,每月能拿180元的低保。今年初,儿子下岗了,家里一下子更困难了,她不得不放下面子做起了这种小营生。老大妈说,她一般每天批发30根麻花来康复路卖,每根能赚2毛钱,全部卖完一天才赚6块钱。在这儿卖麻花的还有另外两个老太太,她们3个经常在一起,前几天下雨有两个人没来,这几天就她一个人在这儿。说完,她继续吆喝着上路了……文/图记者姚村社实习生边静刘柯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