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桃苑小区的新上海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6日15:29 SMG《1/7》
桃苑小区的新上海人
桃苑小区的新上海人

  SMG《1/7》3月6日播出“天下事:桃苑小区的新上海人”节目,以下为节目实录:

  主持人 李涛:大家好,欢迎收看大型电视评论杂志《深度105》。国务院研究室去年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表明,我国农民工群体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其中一大转变就是:由城乡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外来务工人员难以融入当地社会,是各大城市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在上海就有这么一个市级文明小区,里面的住户100%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者。从1998年小区建立至今,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没有一例计划外生育,很多昔日的打工者今天已经成为了小老板。本期的天下事,我们一起到上海普陀区桃浦镇的桃苑小区去看看。

  (行进镜头,桃苑村欢迎您)

  沿上海真南路向北,穿过绿杨河,就到了普陀区桃浦镇的桃苑小区。小区不大,有14幢三层楼房。乍一看,和上海最常见的老公房小区没多大差别,但要想租到这里的房子,却很不容易,在小区管委会登记排队的就有上百户人家。

  (租房者与管委会人员对话实况:

  都住满了?//住满了。//小孩子在这里读书不方便。//没有没有,这里登记的还有好多好多。//走,走,没房我们走。)

  (记者:是不是没房子租挺遗憾的?

  租房者:肯定是遗憾啊,我已经问了很多次了,不止来过一次,叫朋友来打听过有没有房子,没有,这边。

  记者:你是那里人?

  租房者:江西人,再见。)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区,房子竟然会这么紧俏?记者随机走进了一户人家。

  (实况:这房子是你们租的还是买下来了?//租的。//每个月多少钱?//300。)

  李立芳是安徽人,从2005年起住进桃苑小区,夫妻两个都是做小生意的。

  (实况:家里收拾挺整齐的。//住得舒服点。//感觉这里住得怎么样啊?//好啊。)

  桃苑小区的前身,是普陀区中环集团公司动迁过渡房,建于1990年,1998年起归桃浦镇春光村所有。也正是从那时起,外来务工者开始集中在这里居住。小区的房子只有一种房型,每户的使用面积都是28平米,自带厨房和卫生间,月租金为300元。小区里还有学校、健身场所和菜市场。住户一共有360户,全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在桃苑小区管委会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一张住户情况表。

  (陆银兴:我们这里是来自全国26个省市,比较多的是安徽、河南、江西。

  【缩屏:陆银兴 桃苑小区管委会原主任】

  记者:我看很多字迹都已经很旧了。

  陆银兴:这种淡的是已经有9年了,从搬进来到现在还没换过,这种新的是人家前面退房后搬进来的。)

  陆银兴曾在桃苑小区当了8年主任,他告诉我们,小区目前的入住率为100%,80%以上的住户都是常住居民。

  (桃苑小区河南籍住户:这里环境好啊。这里有什么问题,电啊什么坏掉了,只要一打电话马上就过来了。)

  (桃苑小区江苏籍住户:我们在这里住的时间长了,肯定把这里当家了。)

  (桃苑小区安徽籍住户:住房这方面安定了,起码有心思工作呀,对工作上面肯定有帮助的,没有好的住所,你就不能安心地去工作了。)

  不过,九年前的桃苑小区可不是这个样子,据说那时小区的环境很差,而来自天南地北的邻居们之间,磕磕绊绊的事也不少。

  (陆银兴:一个是环境差,比如说随地大小便,随便扔纸屑果壳,垃圾,第二个突出问题就是治安,治安就是为了一点点小事情就要大打出手。第三个突出问题就是计划生育,相当普遍的就是超生。)

  陆银兴于2006年退休,此后又被小区返聘为顾问,说起桃苑这几年的变化,他颇为自豪。

  (陆银兴:我们刚建立小区时候,只有一辆[私人]桑塔纳车,发展到现在是50辆[私人]小车。我们小区刚建立的时候只有两台窗式空调,现在有240台空调。)

  主持人 李涛:桃苑小区的面貌让我们对它充满了好奇。上海是中国农民工的主要输入地之一,目前有农民工400万,也就是说在上海,每三四个人中间就有一个农民工。平常在我们周围的很多外来务工者,往往无法做到家庭团圆。但是住在桃苑小区的外来务工者们,大都是一家人在上海,有滋有味地过着日子。还有啊,桃苑小区虽然地处城乡接合部,但环境整洁,一进去还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那么,桃苑究竟是靠什么走到今天的呢?答案是农民工自己管理自己。

  (陆银兴:建立了几个组织,一个是自管会,就是让外地人自己管理自己。第二个调解会,外地人有发生纠纷了,我们马上可以去进行解决。)

  2004年,为了增强外来人口对上海的认同感,桃苑小区管委会改名为“上海普陀桃苑新上海人服务中心”,一句“新上海人”的称谓,拉近了小区里的住户与上海的心理距离。

  (陆银兴实况:老早称他们为农民工,外地人,外来打工者,总觉得相当别扭,改了这个牌子之后呢,大家觉得相当亲热。这样他们确实觉得自己是半个上海人了。)

  这天下午,桃苑小区管委会开了一个小型茶话会,参加的都是小区居民,茶话会重点讨论养狗的问题。

  (实况:这狗有点问题,特别有一家,有五六只狗。这种现象是有点啊,门口拉的都是狗屎。让综治办、派出所给这狗进行清理。说实在话,一到夜里就叫,蛮吓人的,吵得居民睡不着觉。)

  [字幕:周多新,安徽寿县人,桃苑村居民自我调解委员会主任,住龄:9年]

  (到时候我们再统计一下,没打过狂犬疫苗的进行清除。)

  [字幕:王江昌,安徽寿县人,桃苑村居民自我管理委员会主任,住龄:9年]

  周多新和王江昌两人是安徽同乡,1998年作为第一批住户住进了桃苑小区,如今两人都是自管会的干部,关心着小区里大大小小、家长里短的事情。

  (王江昌:我们一心一意就是想管理一个名堂出来,我们当时想到一个搞个文明小区这样的。)

  2004年,桃苑小区获得了上海市文明小区的称号。在这里,小区自治机构不仅理顺了邻里关系,还很好地解决了治安问题。从1998年建立至今,小区里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

  (桃苑小区住户周多新:我们有一套外来务工者成立一个叫楼组长、治安队、调解队,还有个叫巡防队。巡防就带个红袖章巡防,他看到陌生人,有的小偷,还有偷鸡摸狗的他不敢进来。我们这边从来没听过哪天报110东西失掉了,被偷掉了,没有,也没有听过。)

  (老太太巡逻实况:小心火烛啊,你们都把煤气灶关关好。)

  【铃声实况数秒】

  主持人 李涛:看着这位老妈妈摇铃的情景,如果不是那带着安徽口音的普通话,这就完全和上海其他小区傍晚时分常听见的“煤气关好”,“门窗关好”一样了。说起来,这桃苑小区的自管会、自调会,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承担了一部分居委会的角色。不过,毕竟这里是外来人口聚居区,虽说治安问题解决了,那号称“天下第一难”的计划生育怎么办呢?

  (房医生实况:宝宝,奶奶来了。//认得奶奶吗,认得吗?//认得。)

  花云是安徽阜阳人,在桃苑已经住了7年了。因为第一胎生的是男孩,按照她老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她不能再生第二胎了。在她2005年生产之后,桃苑小区的计生干部房医生就经常上门随访。

  (桃苑小区计生干部房医生与花云对话实况:你自己情况怎么样?//我自己还好吧。//那个那个呢,采取什么方法?//采取上环。//上环,记得啊,三个月去检查一次,以后嘛就一年检查一次。//好。)

  (桃苑小区住户花云:我们刚从老家来的,农村来的,基本上什么都不懂的,到阿姨这里,阿姨慢慢说,我们基本知识了解一点。//(房医生插话)避孕套给她送了好几回了,到她上环为止。)

  在桃苑小区里,设有一间布置得很温馨的计划生育指导办公室,专门接待育龄妇女,讲解生育知识,这里还准备了计生用品和免费发放的避孕套。整个桃苑小区从1998年管委会成立至今,就没有出现过一例计划外生育。

  主持人 李涛:桃苑小区里居住的,原本大都是身无分文来上海闯荡的打工者。外来务工人员要在都市里站稳脚跟,光有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桃苑小区管委会还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帮助没有工作的小区住户介绍工作,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职业培训信息。就在这八九年间,桃苑小区已经有20%的打工者自己创业,当上了小老板。而很多人在创业的同时,也在为自己的社区作出贡献。

  (记者与周多新对话实况:还买了这么大一个彩电。//对。)

  这就是周多新的家,虽然谈不上豪华,但是他已经比较满足了。

  (桃苑小区住户周多新:养过猪的,种过蔬菜地的,粮化厂里面扛过包的,慢慢慢慢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周多新一家生活的转折点,正是从搬进桃苑小区开始的。那时小区刚刚建立,不少住户家里都有孩子急等着要上学。周多新看准这个时机,借钱办起了桃苑村学校,最早的教室就是租的小区里的房子。后来村里、镇里又给学校减免了部分地皮费,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越办越好。

  (周多新实况:就是2002年的秋天开始启动的,一直到2003年年底全部造好,全部在03年到04年,一年一年开始搞的。2004年的时候造操场跑道,等2005年又造新的厕所,有围墙…一步一步把学校慢慢地完善好。)

  新学期又到了。短短几年间,桃苑村学校从一个挤在几间小屋里的简陋学校,发展成有一千多名学生,小学初中九年义务教育一体化的中等规模学校。现在除了桃苑小区内的学龄儿童外,周边地区的民工子弟慕名而来的越来越多,今年的入学名额已经全部招满。

  主持人 李涛:那边周校长的学校越办越红火,这边王江昌也开始坐不住了。王江昌来上海的时间和周多新差不多,他当过搬运工,做过建材生意,跑过运输,这几年也挣了些钱。作为桃苑小区最早的管理人员之一,王江昌正忙着搞一个大动作,就是筹划在小区附近个人出资办一个医院,专门医治外来务工人员。

  (桃苑小区住户王江昌与记者对话实况:这个楼房都是的,从一楼到三楼。[噢,这就是现在正在筹建的医院?]哎,在筹建的医院,现在就是先把门诊部开出来。)

  这两天,医院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装修。如果顺利,今年四月就能正式营业。为了集中精力和资金办医院,王江昌还关闭了好不容易办起来的实业公司。

  第二下午,王江昌和他聘请的院长——上海退休医生张邦秀碰头,讨论招聘医生的情况。

  (退休医生张邦秀实况:这个人是在江西的,主治医生中级,他是全职B超,好像还会做心电图。

  王江昌:化验、B超、心电图这个一定要有。

  张邦秀:有的。)

  (退休医生张邦秀:他也策划了好长时间,一年多了,确实太难为他了,因为他不是这个领域的人。他也不知道这个运作里面的风险有多大。他决心蛮大的,他能够有这个勇气搞这个医疗,他主要是要为这批外来人口要做一点事。)

  (王江昌:讲句心理话,像我们千里迢迢从老家到上海来,能够得到当地政府各级政府这么多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从一个务工者到现在虽然不能成功但是最起码比在老家好多了,本身又得到一些帮助、教育,像我的党组织就是在上海。我想能够自己有能力的情况下能回报一点给社会。)

  主持人 李涛:有了学校又有了医院,桃苑小区的配套是越来越完善了。除了这些硬件设施,现在的桃苑小区更像是个大家庭,谁家有了困难,左邻右舍都会互相帮忙。按农历,今天是正月十六,昨天刚过元宵节,农村里的说法,正月十五之前都不算过完年。但我的同事在桃苑小区采访的时候却发现,小区里挺热闹的,很多人都是在上海过的年,没回老家。因为,这里有让他们感到更温暖的新家。

  3月2日下午,周多新去看望邻居阿四。阿四今年30多岁,来自云南,是一位单亲父亲。由于家庭困难,他11岁的儿子面临失学。

  (周多新去看阿四的实况:放心,你儿子免费上学,从小学到初中。//谢谢谢谢。)

  原来七年前,阿四的妻子突然丢下年幼的孩子离家出走。几经努力,也没有能够找到。阿四靠做小贩谋生,但由于身体不好,没法正常出摊,收入不稳定,还带着一个儿子,日子过得十分拮据。

  (桃苑小区住户阿四:整天就想着那些不愉快的事,后来也没钱上学,就没给他[儿子]去上。后来我们里面的两个主任,老主任跟新主任还有周校长都特意找我去,跟我谈,不管再怎么困难都要给你小孩子上学。)

  阿四还告诉记者,除了孩子的学费外,最近半年时间的房租,也一直都是管委会帮他减免的。

  (阿四:假如没有他们帮助我们,照顾我们,可能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

  主持人 李涛:讲到这里,不知道您是不是和我一样心里一直有个疑问。这小区本来就是动迁过渡房,它能一直存在下去吗?的确,桃浦镇现在的地价是每亩80万元到100万元,按桃苑小区占地面积30亩计算,如果卖出去的话,一下就能卖两三千万元。而如果像现在这样收房租的话,360户人家,每月每户300块,哪怕再加上学校的租金,每年也就是100多万元,要花二三十年才能达到卖地的收入。可是桃浦镇的领导告诉我的同事,帐,不是这么算的。

  (桃浦镇党委副书记陈兴和:因为租金比较低廉,看起来好像对经济有点损失,但是从整个环境、背景或者从长远情况来说,无形之中对我们社会的发展、地区的管理,我觉得都带来了一个比较好的收益。因为安居才能乐业。)

  陈书记告诉记者,近几年来,桃浦镇的经济增长很快。1997年,镇上工业企业只有300多家,而目前已经有了近千家,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为桃浦镇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就包括桃苑小区的居民们。

  (桃浦镇党委副书记陈兴和:我们在政策上理念上也有个很大的转变,因为桃浦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离不开来沪人员的直接参与。既然是直接参与者,那么多少应该有所收益。)

  这种双赢互利的思路,始终贯穿在桃苑小区建设的全过程中。如今,阿四的儿子小俊已经在桃苑村小学读3年级了,成绩还不错,这让阿四感到很宽慰。在元宵节这天,阿四带着孩子一起来到周校长家吃汤圆,过个团圆节。

  主持人 李涛:据初步测算,外来劳动力为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10%。他们有的在工地上施工,有的到市民家送水,当保姆,做钟点工,事实上都市人的生活已经和他们息息相关。一直以来,都市人都叫他们:民工。但其实,他们和城里人有着一样的身份:公民。如何真正地尊重他们,让他们和谐地融入城市,给予他们生活和发展的空间,已经成为当前社会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令人高兴的是,在上海市政府公布的2007年实事工程中,清清楚楚地列上了有关农民工的两件实事,一是将外来从业人员参加综合保险人数扩大到300万,二是将对50万农民工进行安全生产培训。我们有理由相信,像桃苑小区这样的农民工和谐家园会越来越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