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孩子写书热各方细评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7日00:40 大连晚报

  我市出现中小学生写小说一族,动笔者最小的只有五年级,有的孩子同时写7部小说

  孩子写书热各方细评说

  市作协主席邓刚称,应冷静对待“年龄段爱好”

  ■本报记者 王春燕

  我市中小学生中,有一批用笔编织梦境的孩子,他们称自己为“织梦者”,并用诗化的语言加以阐述:我们是一群织梦者/用手中粗糙的笔/一字一句/笨拙地编织着/自己的梦境……

  这些孩子喜爱写作,笔端飞扬着青春期的梦幻和理想,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着身边的生活,对文学满怀憧憬。他们当中有人发表了处女作,而绝大多数人虽屡战屡败,但仍笔耕不辍。记者调查发现,中学生写作已经不是个别现象,成了一股“时尚风”。对此,家长、老师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表示担心,有的认为应该鼓励,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对话织梦者

  写小说在学生中成为现象

  近日,我市某中学初三学生张冰(化名),以“织梦者”代表的身份,鼓足勇气向记者恳谈了存在于中学生当中的“写小说热”现象。“织梦者”浮出水面,缘于2月13日本报一篇报道:育明高中高三理科学生崔语涵,不到半年时间完成13.8万字的武侠小说,并由出版社正式出版。崔语涵的成功激发了孩子们更多的想法。“报道中提到的高中女生好像只写了一部小说。其实,写小说在同学中十分广泛,周围的很多同学都在写。而且不少同学是好几部一起写,最多的有七部。”

  张冰告诉记者:“从上中学开始,我就爱上了写小说,有时写得投入了还两三部小说一起写。”不过,他们写小说都是“地下工作”,“家人90%不同意,主要是怕影响学习。”张冰已经有了一部比较满意的作品,可是没有机会发表,这并没有挫伤他的自信:“我想等作品再成熟一点时在网上发表。”在他的身边,还存在许多和他一样热衷文学创作的少年:“小说的题材有很多,奇幻、武侠、言情、悲喜剧皆有,同学们倾注了很多心血,包括了爱情、仇恨、误会、阴谋、隐喻等等。”“至于开始写作的年龄,最小的一个我知道的是五年级。”“很多人想把自己的作品发表出来,像起点网,上面的小说就足够让人挑花眼了。有同学想合几人之力出本书,还有的往杂志社投稿的。”

  对话家长老师

  家长困惑老师不置可否

  面对学生们热衷写小说的行为,家长和老师的反应截然不同。采访中,记者发现家长们的态度或者极端或者手足无措。不少家长在发现孩子开始偷偷写东西之初,内心是很激动很兴奋的,想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写些什么。不过,多数孩子警惕性很高,对家长严密设防,有的把自己写的东西锁起来,或者直接买个带锁的笔记本,有的发现自己写的东西被父母看过后,立即销毁而且再也不写了。对待这些不愿意跟父母交流的孩子,家长们有种不知该怎么办的困惑。有的家长则采取“严看死管”的高压手段,市民王女士告诉记者:“我儿子就爱看课外书然后自己编些小故事,越到考试他越写得厉害,气得我没办法,晚上回家啥也不干,就在他旁边看着他复习功课,直到睡觉。”不过,也有家长非常支持孩子的写作,把它当作孩子的特长甚至天赋来对待,不仅大加支持,而且亲自参与,帮助孩子修改完善,甚至不惜消耗巨大财力找出版社洽谈,自费给孩子出书。

  在这个问题上,老师们的反应不像家长们那样“过激”。许多老师在谈到这个问题时都持既不反对也不支持的态度。一位老师说:“我的学生当中的确有写小说的,他们的作品我也曾读过,感觉很有趣。他们的小说虽然有很多魔幻色彩,但实际上都是身边的生活。这种兴趣对语文学习有一定帮助。”

  对话少儿读物杂志社

  一天能有50多件投稿

  “写小说热”现象,在今天的中小学生当中的确已是不争的事实,《少年大世界》杂志社编辑贺女士告诉记者:“从1993年这份杂志与中小学生见面,我们就开始接触喜欢写作的孩子。开始,稿件是通过邮寄或亲自送到杂志社的方式与我们见面,大多是孩子们写的作文。近四五年,孩子们的投稿量明显增多,更多的孩子通过电子邮件给我们投稿,最多时一天有50多件。

  贺女士指出了孩子们的写作局限:“尽管我们杂志的读者群是面向少年儿童的,但里面的文章都是作家和专业的儿童文学创作者撰写的。虽然我们每天能收到数十件孩子们的来稿,可其中能被刊用的少之又少。他们的写作因其特定的年龄段,注定有太多的局限。从杂志社的角度出发,我们有严格的审稿、用稿原则及标准。”

  对话“过来人”

  想写出好小说要先夯实功底

  其实,中学生写小说并不是21世纪中学生的专利,作家张女士就是一个“过来人”。她读中学时就开始文学写作,上大学时开始有小说在杂志上发表,参加工作后陆续发表多部文学作品,去年又出版了一部20万字的小说。

  中学生中存在的“写小说热”现象对孩子们的自身发展是否有利?张女士谈了看法:“孩子们对写作充满热情,这件事本身是好的。不过,现在的孩子一上来就是大手笔,动辄就要写十几甚至几十万字的小说,这可能就是产生问题的根结。严格地说,小说创作对作者的文学知识、写作技巧、社会阅历等多方面要求很高,不同于学生时代写作文。中学生受年龄和生活圈子的限制,写出来的小说是有局限的,多数有模仿的痕迹,内容也基本上限定在学生生活范畴内,这样的作品当然是很难有出路的。”此外,她还谈道:“即使是有天赋的孩子,如果一味地沉湎于写作,天赋也会减弱甚至耗尽。一个真正想走作家路的孩子,中学时代的主要精力应放在学习以及对生活的积累上。”

  对话作协主席邓刚

  冷静对待“年龄段爱好”

  记者就此采访了大连市作家协会主席邓刚,他从宏观角度具体分析了孩子们写小说热的现象:“实际上,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文学创作本身并无关系,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流行病”。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在中小学期间热衷于写作,并不代表我们的文学界就有了充足的后备力量。一个真正作家的诞生关键在于他有生活,而不是依靠对写作有兴趣。”

  为什么说中学生写小说是一种“社会流行病”呢?

  邓刚进一步阐释:“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青春期,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内心敏感,对社会、生活、情感充满了幻想。个别孩子对文学有憧憬,其实是因其生理、心理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年龄段爱好’,当这个年龄段一过,孩子们很快就会自然放弃,有的甚至终身不再动笔写作。但是这种自然的青春期现象在今天的社会却变得有点儿‘怪’,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目前的应试教育给孩子们带来的压力很大,书桌前的中学生无法释放情感上的压抑,就坐在那里天马行空地想象,通过写小说、创作诗歌等形式排遣,求得一种心灵平衡。第二,今天的孩子们除了书本之外,还接触很多电子媒介,这些东西无疑在技术上放大了孩子们的‘年龄段爱好’,使他们形成心理及性方面的早熟。第三,一些出版机构受市场经济的刺激,通过炒作人为造出一些少年作家,使他们成为众人瞩目的文化界明星,这些东西在客观上对中学生写小说起了推动和煽动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们把兴趣爱好当成了一种功利性目标进行追求。”

  面对中学生“写小说热”现象,究竟应该怎样对待?

  邓刚表示不必过于惊慌:“今天的孩子有这种现象,过去的孩子也有,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写小说的爱好,不要片面认为是‘不务正业’予以否定,也不要以‘写作天才’冠之予以盲目支持。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引导,让孩子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才方式。”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