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医学院师生解剖尸体前默哀3分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7日03:48 南京晨报

  在周星驰喜剧电影《百变金刚》中,那个将人体解剖实验当成剁肉游戏的“疯狂教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荒唐,人体解剖是一项庄重、严肃的医学实验课程,解剖人员对尸体充分尊重。昨日,记者探访南京医科大学解剖实验楼,从科学、医学的角度揭开了一些百姓所不知的神秘。

  女学生笑称解剖课不可怕

  昨天下午记者和2005年入学的一个自然班学生同上了局部解剖实验。实验师从尸体保存馆里取出3具用塑料袋包裹的尸体放在案面上,供学生解剖实验。

  记者观察的小组是局部解剖头部实验,解剖用具是小割刀和镊子,有一些备用的长砍刀,但本次实验用不着,实验师称是用来割大器官的。“在解剖之前,老师和学生都要对着尸体默哀致敬3分钟,表示对那些献身医学事业的崇高者致敬。”人体解剖学系主任丁炯教授说。

  记者所观察小组的10名学生中,有5人是女孩,记者一边观察解剖尸体,一边问她们怕不怕。“这有什么怕的呢?在我眼里,尸体和器官只是我的学习标本。”一位21岁的女孩笑着说。1个小时之后,这一小组完成了对尸体的解剖,解剖完的尸体又被包进塑料袋中,等候实验师的处理。“我们进学校以后,不会马上就进行尸体解剖实验,要经过好几个月的理论学习和长期观察系统器官标本,慢慢就对尸体毫不畏惧了。”一个女生说。

  丁炯教授告诉记者,凡是医学院的学生都不会对局部尸体解剖有畏惧感,首先他们进校就是来学医的,早就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其次在学校内经过长期的理论学习、观察系统器官标本之后,一具完整尸体对他们来说,就是十大系统器官的组合,只不过要亲手解剖观察实物而已。

  【揭秘一】

  学医的人以什么心态面对尸体

  “在医疗工作中,尸体解剖对医学工作者极为重要,因此人体解剖医学是医学院每个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陈春荣介绍。

  据介绍,南医大江宁校区的人体解剖实验楼新建于2004年,在国内医学院中十分先进,设有解剖用尸体保存馆、人体标本陈列室和伦理教育馆。尸体保存馆保存着捐赠来用于医学解剖用的遗体;人体标本室陈列着人体十大系统器官的实物标本;而伦理教育馆则是用于教学、教育的场所。陈春荣说,“医生的医德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首先是医德,其次才是医术,医生的培养首先是从人体解剖学开始的,对于那些捐赠的遗体,一定要充分尊重并予以致敬。”

  【揭秘二】

  实验用尸体如何保存

  昨天中午,记者和人体解剖学系主任丁炯教授来到江宁校区的解剖实验楼。

  走进解剖实验楼的尸体保存馆,只见数十间空荡荡的大房间内,地面上平铺了许多不锈钢插板。“插板下面是地窖,存放着的尸体浸泡在10%浓度的甲醛溶液中,遇到局部解剖实验课时,抽开插板,用塑料袋套上尸体,放进推车,直接送到实验室中。保存馆一共存放着500多具尸体,都是献身医学事业的崇高者们无偿捐献的。”该校於平实验师来到一个保存有2年时间的藏尸窖边,抽开一块插板给记者观看里面的尸体,只见尸体保存十分完好,面目栩栩如生,皮肤颜色呈浅褐色。

  【揭秘三】

  尸体为何存放两三年后才解剖

  丁炯教授介绍:“一般情况下,尸体要用甲醛溶液浸泡两三年才能用于解剖。新鲜尸体送来后,首先将甲醛溶液通过压力灌注到血管中,达到血液、蛋白质凝固,否则很容易腐烂,接着用甲醛溶液浸泡,皮肤颜色逐渐变成浅褐色。如果立即用于解剖,血液和蛋白质固定不彻底,很容易腐烂,不能用于医学观察。”

  【揭秘四】

  如何制成干尸,使其形态不变

  在解剖实验楼内,有一具存放在玻璃棺内的黑色尸体格外引人注目。据於平实验师介绍,这就是2001年3月28日在南京西善桥出土的明代正德年间的男尸,距今约有500年的历史。尸体是一位姓徐的“处士”———一位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读书人,现在不仅保存得相当完好,而且肌肉还有弹性、部分关节还能活动自如。棺盖一移开,记者便闻到一种奇怪的味道,於平说,这是古尸本身的味道,混含了某种类似于香樟、檀香之类的气味。当初在把古尸从棺木中抬出来时,考古队员怕尸体有局部腐败,都不敢用力扯古尸的胳膊和腿,“生怕一个不小心拉掉一条胳膊或是一条腿”,后来才发现,古尸一点儿没有腐坏。

  如今,这具古尸已成了南医大的一件文物。“送到医学院后,为了长久保存这具古尸,我们将尸体‘塑化’了,大家都知道塑料是永久保存的,于是我们就用甲醛液、酒精、防腐添加剂对尸体进行浸泡,用酒精、二甲苯把人体细胞内的水分吸出来,形成干尸,然后又通过高负压作用对尸体进行渗透,使尸体在形态上保持不变。将古尸放在玻璃棺内供学生观察,就是让学生了解明代人的尸体通过医学技术,也能够埋藏数百年不腐烂。同时也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悬念,去思考古尸埋葬的地理环境、葬前对尸体的处理以及棺中添加了什么样的防腐溶液。”於平实验师说。

  【揭秘五】

  人体真的有第13对肋骨吗

  离开尸体保存馆,记者又来到2楼的人体系统器官标本馆,这里陈列着人体骨骼、肌肉、消化、呼吸、泌尿、生殖、脉管、感觉、神经、免疫共十大系统器官标本,一共有2000多件,从头盖骨到脚趾骨、从眼睛到膀胱,人体各个部件、器官的标本都齐备。

  丁教授介绍:“所有的标本都配有文字和图片说明,学生们学完理论知识后,通过在这里对实物标本的观察、观看,可以充分了解整个人体内外部各个系统器官的组织结构,接着就可以通过局部解剖整具尸体的实验,完成人体解剖学的学习。”

  标本馆还专门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病理、不同发育症状的人,设置了不同的标本,仅人头骨就有不同类型的30多种标本,有的是婴儿头骨,有的是青年人头骨;还有的是老年人头骨,牙齿均已经脱落光了。有一副完整人体骨骼的骨架,肋骨有13对,於平实验师说:“这就是基因突变人的肋骨,一般情况下,学生从医学上知道肋骨有12对,而这个人有13对肋骨,所以将骨架摆在这里,就是让学生知道,在基因突变的特殊情况下,人的肋骨可以变成13对。”

  人体标本馆与伦理教育馆连成一片,馆内有许多教育用文字和图片,介绍了南京医科大学多年来接受遗体捐献工作的发展,教育学生要尊重那些献身医学事业、将遗体赠给医学院用于标本制作和解剖实验的崇高者们。

  【揭秘六】

  尸体解剖完之后如何处理

  尸体解剖完之后该如何处理呢?丁教授表示,解剖完毕的尸体少部分用于制作系统器官标本,大部分都送到殡仪馆火化并安葬。目前校方从人性化角度考虑,正在酝酿开通一个供捐献遗体者家属用的哀悼网站,这样捐献遗体者家属可通过网站表达对亲人的哀思。校方同时考虑在校园内建一个纪念陵安葬捐献遗体者的骨灰,用植树的方式或搞一些祭奠仪式来进行悼念,遇到清明节、冬至、春节,家属也可以直接到纪念陵来悼念。

  遗体捐赠起步10年 一批名人捐赠遗体

  谈到医学事业的发展,丁炯教授感叹,目前最大的困难还是急缺医学遗体,不仅医学院教学急缺,医疗研究更需要。“在医疗工作中,尸体病理解剖对医学工作者极为重要,可使其更好地认识这种疾病,让他们对原有的治疗方案进行重新认识,不断改进治疗方法,积累治疗经验。在发达国家,尸解几近常规,但在我国由于志愿者很少,举步维艰。”

  据介绍,呼吁无偿捐赠遗体用于医学事业,南京才刚刚起步10年时间。1995年底,江苏省一批离退休干部,在南京医科大学人体解剖教研室叶蒙福教授、王鹤鸣教授的支持下,向社会发出了无偿捐献遗体的倡议,引起社会上广泛响应,仅两个多月登记报名的志愿者就达300多人。1996年4月6日召开会议,制定了《南京市志愿捐献遗体管理暂行办法》,并正式颁布执行。1997年2月22日“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志愿者之友”(简称“志友”)成立大会召开。“志友”作为南京市红十字会分支机构,是全国第一家无偿捐献遗体的群众组织。

  目前,南京愿意死后捐献遗体者已有近5000人,已捐献遗体者500多人,较著名的有原西北军高级将领、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尹心田将军、南京工学院(

东南大学前身)院长钱钟韩、原鸡鸣寺、灵谷寺住持皓如法师等。尹将军在1998年去世时的遗嘱中这样写道:“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当然包括生命终止。我去世后,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遗体捐献给祖国医疗事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17,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