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政府慧眼识珠 平乐“抢”了洪雅的老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7日05:10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这是一处被西南交大乡土建筑研究所所长季富政教授誉为洪雅瑰宝的清代古民居,它也是阮仪三、冯骥才等学者、专家呼吁留住的古建筑,在历经120余年的风雨之后,从百里以外的洪雅县城被整体搬迁到了邛崃市平乐古镇,开始了它又一个全新的百年历史。记者昨日来到平乐民俗院,亲见了这一正在恢复之中的气势恢弘的古民居。

  四进院落 空间智慧非同小可

  记者迈进民俗院大门,绕过照壁,往右一拐,一座气势恢弘的古民居就立刻呈现眼前。工人们往来其中搬运构件,忙着清除刷在木构件上的红色油漆。“这个民居面宽就12.9米,但是进深却达90多米,占地1200平方米左右。”工人们向记者介绍。虽然整体用地狭长,但是仍按传统中轴堆成格局布置4个天井、院落,而且第二个天井四周不布置房间而采用通廊式廊道。这些檐廊宽敞,光线充足之貌好似整宅的公共活动中心。此外,王家大院的设计、材料、施工的统一性也显示出高水平的技艺,其所用木柱几乎胸径尺寸一样,均30厘米左右,全部为香杉木。这就为整体框架结构制作、加工提供了良好的材料基础。“表面上看没有什么特点,但只要把握住这样狭长地形如何作出设计的,你就会发现此宅空间智慧非同小可,有非常值得称道的建筑学方面卓越之处。”季富政教授曾这样评价王家大院。

  拆散打包 大院曾经流落乡间

  记者了解到,2003年初夏,洪雅县城因城市建设需要,位于县城城隍街的清代古民居面临拆除危机。尤其是城隍街57号清河北定县州判王治统宅,即王家大院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这之中就包括阮仪三、冯骥才、季富政教授等学者、专家,他们都纷纷呼吁政府留住民居,为洪雅留住最后的文化瑰宝。古民居的主人王先生不忍这样恢弘的古民居变成一堆朽木,自己出资近3万元,专门请了眉山的专业古建筑拆迁工人,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将这一古建筑拆除。被拆下来的每块木材均予以编号登记,被堆放在距洪雅县城约两公里的两间平房内。这一堆就在乡间“沉睡”了三年时光,直到平乐镇政府知道消息后,决定购买大院,异地搬迁保护。

  异地保护 平乐人感到很欣喜

  占地80亩的平乐民俗院分民俗文化展示区、百家源、水上实景演出三部分,王家大院从洪雅搬迁至此,光运输费就花去了7万多元,它恢复完毕后,将与民俗文化展示区里的平乐酒肆、松墨堂、大碑纸坊、农家院、碉楼、土法榨油坊一道,共同展示川西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和古建筑艺术。是一处不可多得的乡土文化陈列室。“迁到平乐,也让王宅的后人非常放心和满意,今年春节,王氏的三代后人,专门来到平乐,看他们家的老宅,只不过,这回身份不同了,是参观者。”平乐镇副镇长告诉记者,“平乐为能找到,并且保护这样一处保存完好、价值极高的清代古民居而欣喜。”

  本报记者 王晶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