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民俗大观园今起唱大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7日07:36 扬子晚报

  

民俗大观园今起唱大戏

  

民俗大观园今起唱大戏

  本报连续报道的《民俗大观园两头不讨好》,引起了大批读者和秦淮区有关人士的高度关注。昨天下午,记者再次探访大观园,原来关起的工作室门开了,艺人回来了,游客也多起来了。夫子庙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他们已做好大观园产业链延伸工作,要让大观园天天有好戏,打造成秦淮河畔的文化品牌。

  在大观园,从事竹刻的蒋先生告诉记者,春节前几天,南京的民俗活动很多,在夫子庙有工作室的艺人邀请的单位不少,最后门关起来了。前来参观的游客被拒之门外,确实生气。《扬子晚报》的报道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他们通过对每个工作室采取考评的办法,真正让大家开门迎客。门开了,游客也来了。从事扎纸艺术的曹先生告诉记者,夫子庙寸土寸金,艺人能无偿拥有自己的工作室,可见政府对民间艺术发展的关注,现在戏台给艺人搭好了,关键是艺人如何把艺术发扬光大。曹先生还透露,借助大观园的良好环境,艺人们将联合起来,免费给市民传授民间艺术的制作方法,最后聚得较旺的人气。

  昨天傍晚,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管理办公室的何女士告诉记者,他们已做好大观园品牌推广和留艺人工作。具体的办法是,要利用大观园的古戏台,和本报等媒体一起组织艺人登台传授绝技,同时做好工艺品的开发工作,譬如请艺人将工艺品融入夫子庙的符号,从而把艺人的产业链延伸,这样他们收入稳定了,当然不肯走了。再次是在大观园成立民间艺术行业协会,让这里成为传承民间艺术的基地,艺人和市民游客互动起来,让这里成为秦淮文化的品牌。何女士说,今天下午1:30,大观园将举办开园后最大规模的文化活动,京剧、昆曲等七个剧种将登上大观园的古戏台,并欢迎本报读者前去过把瘾。本报记者 吴 俊

  上图:南京白局等剧种陆续登台。下图:大观园里游人多起来。吴俊 摄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