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白下区有位忙人“马大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7日08:27 扬子晚报

  

白下区有位忙人“马大姐”

  明天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劳动的女性是美丽的,在南京的社区里,有这样一些女性,因为自己的辛勤劳动,带动了周围的姐妹们一起,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昨天,本报记者走近了她们——

  “马大姐”专给女性找工作

  “找工作,就找‘马大姐’!”在白下区洪武路街道,流传着这句话。其实,“马大姐”并不是一个人,而是马府街社区的家政服务站,深受下岗女工和社区老人的欢迎。现在钟点服务已不再局限于老年人,只要有家庭需要钟点工,都可以来登记。

  该社区应主任告诉记者,“马大姐”之名是跟了社区的姓,而负责这项服务的周主任也是女同胞,称为大姐很亲切。在社区公告栏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贴出两种通知:老人钟点服务需求;招聘下岗女工临时就业。前者是向需要钟点工的老人发出邀请,后者则是招募一些下岗女工,双方可自行配对。

  被下岗女工称为“马大姐”的周主任有两个小本子不离手,分别记录着求职者和雇主的详细信息,经常“两边看”,她说想成功介绍工作就要花心思琢磨如何配对,慎重程度不逊于相亲。她说,在社区工作4年,平时对居民的情况注意搜集,特别是来登记的人员,还常常跑去派出所跟社区警察聊天,因此很多居民的人品、家庭状况、脾气甚至兴趣爱好,她全知道。因此,她介绍工作成功率非常高,居民和单位都很信任她。

  上周,一对在工商管理局工作的夫妇找到她,说想找一个钟点工。尽管周主任的本子上有一长串求职者名单,但她并不急着马上给答复。“这对夫妇平时很少在家,需要把钥匙丢给钟点工,我觉得一定要找个人品可靠的。”考虑了两天,周主任觉得下岗女工张晓玲比较适合。果然,在周主任的安排下,双方一见面就相谈甚欢,10分钟后,这对夫妇就领着张晓玲去“认门”了。

  居民戴雪梅是一位单身残疾妈妈,自从小时候被烧伤,没了手指,脸部也毁容了,几年前丈夫又因病去世了,她要独自抚养15岁的儿子,特别想要一份工作来养家糊口。同为女性,周主任更加能体谅她的难处,有工作总是第一个想到她。“早两年,因为她的模样容易吓到人,很难给她介绍。最近好多了,我给她前后介绍了3份钟点工。”

  记者了解到,“马大姐”采取的是无偿与低偿相结合的运作方式,对于来应聘的低保对象、雇主中的老年人都不收费,其他人群则收取电话费。据悉,成立三年以来,社区已帮400多人次介绍了工作。这项服务由于在居民中口碑好,知名度不断提高,有许多别的社区,甚至外来务工人员也来登记。 本报记者 徐 兢

  编织能手传艺400“巧姐”

  记者昨天采访玄武区红山街道曹后社区赫赫有名的创业女明星张惜时,她正在自己家里教授学员做编织,一堆厂家发来的样品和设计图放在桌上。据了解,明天起她将在街道连续开办4期编织培训班,免费培训250名外来务工人员。从2002年3月起,这位曾经的下岗女工共免费培训了400多名女性,把她们变成“巧姐”之外,还为大家获得了相当可观的收入。

  1991年,27岁的张惜成了下岗女工。2002年3月6日,为了庆祝三八妇女节,红山街道在御林山庄举办才艺展示活动。自小跟随母亲学习编织钩花的张惜,大到编织衣服,小到钩装饰物等无所不会。那天,她刚在现场小露身手,编织好的作品便被一位顾客以高价买走。张惜当时想:有那么多渴望就业的女性,为什么不能联手创业,开办一个手工编织小作坊呢?张惜向街道提出,让那些在家没事做的下岗女性跟自己学编织,在掌握一技之长外,还增加了她们的收入,缓解社会就业的压力。红山街道非常赞成,立刻着手举办培训班。第一次开班,来听课的学员超过一百多人。随后,“巾帼编织社”也在张惜家里成立。

  短短的几个月后,张惜和她的学员们编织的手工作品,作为礼品赠送给来区里开会、参观的嘉宾。在街道和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张惜和她的编织社名声渐响,包括海尔曼斯这样知名企业在内的许多厂家慕名找到她们,希望编织社帮她们加工毛衣、围巾等。张惜也开始在全市范围公开招聘“巧姐”,先后招募了400多个姐妹,其中手艺超强的就有100多人。许多姐妹偷偷告诉张惜,她们特别感激她,有了可观的收入,如今活得也很开心潇洒,不再是社会闲人了。

  2003年三八节,巧姐张惜获得南京市精神文明办“万朵鲜花送雷锋”的殊荣,并参加了十二期南京市民论坛——《南京人争做活雷锋》研讨会。张惜成了别人眼中的雷锋,她很自豪地告诉记者:“培训姐妹们干吗要收费?让她们重新创业,我从心里感到高兴。”为此,街道和社区在2004年请张惜担任曹后社区手拉手互助社的社长,希望她带领更多的人一起富裕。如今的张惜,最苦恼的就是怎样拿到更多的定单、为更多的下岗女性提供就业机会。 本报记者 董婉愉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