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探访医学院尸体解剖课 先默哀三分钟(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7日10:03 国际在线

  【揭秘三】

  尸体为何存放两三年后才解剖

  丁炯教授介绍:“一般情况下,尸体要用甲醛溶液浸泡两三年才能用于解剖。新鲜尸体送来后,首先将甲醛溶液通过压力灌注到血管中,达到血液、蛋白质凝固,否则很容易腐烂,接着用甲醛溶液浸泡,皮肤颜色逐渐变成浅褐色。如果立即用于解剖,血液和蛋白质固定不彻底,很容易腐烂,不能用于医学观察。”

  【揭秘四】

  如何制成干尸,使其形态不变

  在解剖实验楼内,有一具存放在玻璃棺内的黑色尸体格外引人注目。据於平实验师介绍,这就是2001年3月28日在南京西善桥出土的明代正德年间的男尸,距今约有500年的历史。尸体是一位姓徐的“处士”———一位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读书人,现在不仅保存得相当完好,而且肌肉还有弹性、部分关节还能活动自如。棺盖一移开,记者便闻到一种奇怪的味道,於平说,这是古尸本身的味道,混含了某种类似于香樟、檀香之类的气味。当初在把古尸从棺木中抬出来时,考古队员怕尸体有局部腐败,都不敢用力扯古尸的胳膊和腿,“生怕一个不小心拉掉一条胳膊或是一条腿”,后来才发现,古尸一点儿没有腐坏。

  如今,这具古尸已成了南医大的一件文物。“送到医学院后,为了长久保存这具古尸,我们将尸体‘塑化’了,大家都知道塑料是永久保存的,于是我们就用甲醛液、酒精、防腐添加剂对尸体进行浸泡,用酒精、二甲苯把人体细胞内的水分吸出来,形成干尸,然后又通过高负压作用对尸体进行渗透,使尸体在形态上保持不变。将古尸放在玻璃棺内供学生观察,就是让学生了解明代人的尸体通过医学技术,也能够埋藏数百年不腐烂。同时也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悬念,去思考古尸埋葬的地理环境、葬前对尸体的处理以及棺中添加了什么样的防腐溶液。”於平实验师说。

  【揭秘五】

  人体真的有第13对肋骨吗

  离开尸体保存馆,记者又来到2楼的人体系统器官标本馆,这里陈列着人体骨骼、肌肉、消化、呼吸、泌尿、生殖、脉管、感觉、神经、免疫共十大系统器官标本,一共有2000多件,从头盖骨到脚趾骨、从眼睛到膀胱,人体各个部件、器官的标本都齐备。

  丁教授介绍:“所有的标本都配有文字和图片说明,学生们学完理论知识后,通过在这里对实物标本的观察、观看,可以充分了解整个人体内外部各个系统器官的组织结构,接着就可以通过局部解剖整具尸体的实验,完成人体解剖学的学习。”

  标本馆还专门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病理、不同发育症状的人,设置了不同的标本,仅人头骨就有不同类型的30多种标本,有的是婴儿头骨,有的是青年人头骨;还有的是老年人头骨,牙齿均已经脱落光了。有一副完整人体骨骼的骨架,肋骨有13对,於平实验师说:“这就是基因突变人的肋骨,一般情况下,学生从医学上知道肋骨有12对,而这个人有13对肋骨,所以将骨架摆在这里,就是让学生知道,在基因突变的特殊情况下,人的肋骨可以变成13对。”

  人体标本馆与伦理教育馆连成一片,馆内有许多教育用文字和图片,介绍了南京医科大学多年来接受遗体捐献工作的发展,教育学生要尊重那些献身医学事业、将遗体赠给医学院用于标本制作和解剖实验的崇高者们。

  【揭秘六】

  尸体解剖完之后如何处理

  尸体解剖完之后该如何处理呢?丁教授表示,解剖完毕的尸体少部分用于制作系统器官标本,大部分都送到殡仪馆火化并安葬。目前校方从人性化角度考虑,正在酝酿开通一个供捐献遗体者家属用的哀悼网站,这样捐献遗体者家属可通过网站表达对亲人的哀思。校方同时考虑在校园内建一个纪念陵安葬捐献遗体者的骨灰,用植树的方式或搞一些祭奠仪式来进行悼念,遇到清明节、冬至、春节,家属也可以直接到纪念陵来悼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