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七旬老太”领众人登山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7日10:15 西安新闻网-西安日报

  ■记者韩勋

  久住城区,就想念山,想号一把山的脉搏,体贴山的胸怀。山也想念人,想看人的笑脸,想听人的诉说。山不走,人有腿,于是城区人就兴起登山热。每到双休日你往周围的山上看,起码有上百个民间登山队投身其中,留下对山的问候,带回山的祝福。

  但是你想不到今年满70岁的杨随恩阿姨,竟是一支民间登山队的领队。年事高了,想卸任都卸不下来,一到礼拜二、三,总有队员的电话打到她的小灵通上,“这个礼拜六咱们上哪儿?给我报个名吧。”多的,一次可报50多个人;少的,也在20人左右———一支登山队就这样组成了。接下来,杨阿姨就定地方,联系汽车,谈价格。妥当了,又要分别给队员打电话通知集合地点和时间。一年54个礼拜六,除去下雨,每个礼拜六必定组织登山。杨阿姨当领队两年多时间里,组队出发上百次,西安周围的山,都快要让她的登山队拜访完了。西安市民真应该感谢他们,是他们替我们看望大山,关照大山,他们是古城与大山之间的使者。

  五六年前,杨阿姨的邻居约请她登了一次山,从此上了瘾,一个礼拜不去便放心不下。那几年她追随的是另一个民间登山队,跟着别人上车,跟着别人登山,省事省心。两年前,登山成了气候,人多得让那个领队都撑不住了,就跟杨阿姨商量,说你周围人不少,你另拉一支队伍吧,就算给我帮个忙。

  杨阿姨自打在二六二厂工作就是个爱唱爱跳的热闹人热心人,上了年纪退了休,喜爱生活的心依然火热。从那时起,她当上领队,挑起生活中的又一付重担。第一付重担在家里:早上,为两个孙女、患偏瘫的老伴儿、90多岁的老妈做饭,照顾一家人吃完了,送小孙女上学。天气好的时候,上午推老伴儿下楼走走,大约9点钟出门买菜,饭做好了,赶紧出门接孙女……整个一个连轴转,留给杨阿姨休息的时间太少了。礼拜六,儿子回来照应一天,杨阿姨出门一天,以登山来调整生活节奏,驱赶一个礼拜的劳累。杨阿姨的经历,就好像是一段美好的传奇故事。

  3月1日,礼拜四,早上8点多,记者在翠华路二六二厂家属院见到头戴毛线帽的杨阿姨。话题刚打开,她的小灵通响起来,武警部队一个队员报名,共是5个人。杨阿姨说,正月十五没过,登山的人不是很多,到现在为止,报了15个人,估计到礼拜六能有30来个人去吧。

  杨阿姨的队员多是退休人员,各行各业,进了山就都是山的儿女,急欲一睹山的面容。几乎每座山杨阿姨都登过多次,因此在大多数时间里,给自己定的任务是殿后,招呼年龄大、体力稍差的队员。遇到天冷日子,吃自带的干粮、水不热乎,她必然要多走几里路,多翻一个梁,寻找山民居舍,为队员们联系上一顿包谷糁或汤面条。山野里吃,山野里游,队员们往往忘记自己的身份,自己的烦恼,对着幽深的山谷高呼小叫,仿佛回到了孩童时代,仿佛走进永远的春天。

  散居西安各个角落的登山爱好者是一颗颗珠子,杨阿姨是一根线,线穿珠,就是生活情操的聚合,就是又一次访山活动的开头。珠子爱山、登山,线爱山、登山,更多了一份团结珠子的责任。杨阿姨的幸福,在操持一个家庭的成就里,在攀登崎岖山路的欢愉里,在操持一个民间登山队的故事里。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