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孙月光让145名聋哑儿告别无声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7日16:04 内蒙古晨报
孙月光让145名聋哑儿告别无声世界
孩子们在听孙妈妈讲故事 特约记者 王玉清摄影

  内蒙古晨报报道(首席记者 唐捷 特约记者 徐立)本报3月2日报道了推选“首届感动内蒙古人物”候选人的“征集启事”后,很多读者建议评选委员会更多地将视角对准那些在普通岗位上的普通模范人物。从今天开始,本报将陆续推出这些候选人,并对他们的感人事迹进行报道。

  截至到昨日,读者推选出来的12位“首届感动内蒙古人物”候选人“平民模范”来自各个岗位。他们有“草原的保尔”寒星和草原杰出母亲李翠华、有“治沙女状元”殷玉珍、有来自江苏的青年志愿者翟尔辉、有145名聋哑儿的好妈妈孙月光、还有曾经支援内蒙古建设的知青们……这些人都很普通,但他们用平凡的人生谱写了不平凡的故事。让我们走进他们心灵深处,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百味人生。

  “爸爸你想我吗?妈妈包豆包了吗?”2月12日,在赤峰回音聋儿康复乐园门口,一个曾经智障失哑的小男孩,跑到来接他的爸爸面前欢快地喊着,爸爸孙昌义抱起孩子,眼泪夺眶而出,这些年来,他和妻子无时无刻不盼望着这一天。

  这名小男孩叫孙潇博,失语五六年了。孙昌义没有想到,儿子被送到赤峰回音聋儿康复乐园后几个月就能说话了。对此,他感激万分:“孙老师,你是我们家的大恩人啊!”

  “让聋哑人告别无声世界”,这是孙月光的真实写照。

  ★13年让145名聋哑儿告别无声

  这位家长感谢的人叫孙月光,是被自治区政府命名为助残工作先进个人的赤峰回音聋儿康复乐园校长。

  13年来,这位普通的农家女凭着坚毅、顽强,让145名聋哑儿偎着她温暖的怀抱,由无声世界迈向有声世界。在这些聋哑儿眼里没有老师这个概念,他们都管她叫“妈妈”。

  那天,一位聋儿的母亲一边向孙月光讲述聋儿的病史,一边用祈求的目光看着她说:“谁能救救我的孩子,他不能一辈子做哑巴。”泪眼中透出的无助和渴望刺痛了孙月光的心,她的眼泪夺眶而出。孙月光毅然作出决定:教聋哑儿说话,这条路我走定了。既然选择了,就要用百倍的努力,千倍的付出,让铁树开花,让哑巴说话。

  1993年春季,孙月光辞去了小学教师的职务,给一名9岁的聋儿梁海当起了家庭教师,这事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不胫而走。不少人去找村干部,想极力挽留她,因为孙月光在教学上是把好手。但聋儿母亲那让人心碎的呼救,震撼了她的心灵,坚定了她做特教的信念。

  ★创办回音聋儿康复乐园

  教聋儿开口说话,对孙月光来说,既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一个挑战。 为了解掌握聋儿听力语言训练的基本方法,孙月光来到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参加专业培训。1995年,她的论文被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听力语言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选中,并在会刊上全文发表。同年11月,她去苏州参加了全国学术交流会。

  1997年,在元宝山区残联的支持下,孙月光创办了回音聋儿康复乐园,并总结出了“回音聋儿康复法”。

  聋儿康复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为了学会口舌操中的一个卷舌音,她把筷子放在舌头中间,舌体两边尽量往里卷,一有空就站在镜子前面练习,经过无数次演练,她总算能灵活自如地给孩子们做示范了。在语言训练中,每一个音,每一个词,在正常孩子口中很容易就能说出来,而要让聋儿说出来,需要孙月光教几十遍,几百遍,一点点地定口形,摆舌位,正音调,练到孩子一看就懂为止,再引导他们去理解、运用。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苦练基本功,现在只要孩子一开口,孙月光就知道他哪个音不对,毛病出在哪儿,为什么会这样。

  在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的一次报告会上,孙月光激动地说:“孩子们,妈妈将千方百计、不惜一切代价,为你们寻找失去的世界。我会永远站在有声世界的门口,我会用我的心,用我的爱,用我的一生打开孩子们说话的心门。”

  ★博爱包容一切却愧对儿子

  的确,在孙月光的生活中,聋儿已成为她生命中的全部,无论是工作中的困难,还是生活中的烦恼,孙月光都用博爱的胸怀包容了一切。

  敖汉旗有一个叫李永乐的聋哑儿,刚来时年仅3周岁,根本离不开母亲的照料。孙月光只好把儿子交给婆婆照看,天天搂着李永乐睡觉。左边搂着小永乐,右边搂着比永乐大一岁的小周昊。

  一次流感,好几个孩子感冒了,晚上孙月光给孩子吃完药并安顿睡下后,又去把孩子换下来的衣服洗完,没等上床睡觉,半夜小永乐又哭又闹,孙月光怕影响别人休息,抱着孩子在地上溜达,好半天才把孩子哄睡。孙月光刚睡不一会儿,就闻到了一股异味,打开灯一看,小周昊吐了,孙月光的枕巾上头发上都是呕吐物,她又赶紧起来收拾……

  这样的日子,孙月光已经习惯了,可是儿子却觉得万分委屈,向奶奶告状说:“我妈妈不是我妈了,成了别人的妈了。”每当吃些稀罕的东西时,孙月光宁肯不给自己的孩子,也要让那些聋哑儿吃上。有时,孙月光的心里也免不了酸酸的,她只能在心里说:儿子,将来妈妈会加倍补偿你。

  ★面对选择无怨无悔

  元宝山区的邸春华是一个聋哑女孩,父母都是聋哑人,家里有3个孩子,因为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她从8岁来到孙月光家,今年已经18岁了。孙月光没收过她一分钱,还免费提供食宿。邸春华对笔友说:“以后我就叫孙春华了,因为孙妈妈教会了我说话,还教我学文化、学英语、学电脑……不要我的钱,孙妈妈是我的亲妈妈。”

  沈阳一家基建公司的经理张国栋说:“我儿子张思昊不但不会说话,其它方面也不正常,今年9岁了,我们跑遍了全国各地,花了十几万元也不见效果,我们对孩子的康复已不抱多大希望了,可没有想到在孙老师那儿训练才半年,不但能说话、会写字,所有的症状都大有好转,是孙老师让我们重新看到了希望……”家长的话让孙月光感动、自豪。她最大的心灵慰藉就是多年的辛勤耕作和默默付出能够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孙月光最大的心愿是康复一个聋儿,温暖一个家庭,成为更多聋哑儿的妈妈。尽管她现在经济拮据,为了聋哑儿的康复借了不少外债,可她面对选择,无怨无悔 “爸爸你想我吗?妈妈包豆包了吗?”2月12日,在赤峰回音聋儿康复乐园门口,一个曾经智障失哑的小男孩,跑到来接他的爸爸面前欢快地喊着,爸爸孙昌义抱起孩子,眼泪夺眶而出,这些年来,他和妻子无时无刻不盼望着这一天。

  这名小男孩叫孙潇博,失语五六年了。孙昌义没有想到,儿子被送到赤峰回音聋儿康复乐园后几个月就能说话了。对此,他感激万分:“孙老师,你是我们家的大恩人啊!”

  “让聋哑人告别无声世界”,这是孙月光的真实写照。

  ★13年让145名聋哑儿告别无声

  这位家长感谢的人叫孙月光,是被自治区政府命名为助残工作先进个人的赤峰回音聋儿康复乐园校长。

  13年来,这位普通的农家女凭着坚毅、顽强,让145名聋哑儿偎着她温暖的怀抱,由无声世界迈向有声世界。在这些聋哑儿眼里没有老师这个概念,他们都管她叫“妈妈”。

  那天,一位聋儿的母亲一边向孙月光讲述聋儿的病史,一边用祈求的目光看着她说:“谁能救救我的孩子,他不能一辈子做哑巴。”泪眼中透出的无助和渴望刺痛了孙月光的心,她的眼泪夺眶而出。孙月光毅然作出决定:教聋哑儿说话,这条路我走定了。既然选择了,就要用百倍的努力,千倍的付出,让铁树开花,让哑巴说话。

  1993年春季,孙月光辞去了小学教师的职务,给一名9岁的聋儿梁海当起了家庭教师,这事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不胫而走。不少人去找村干部,想极力挽留她,因为孙月光在教学上是把好手。但聋儿母亲那让人心碎的呼救,震撼了她的心灵,坚定了她做特教的信念。

  ★创办回音聋儿康复乐园

  教聋儿开口说话,对孙月光来说,既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一个挑战。 为了解掌握聋儿听力语言训练的基本方法,孙月光来到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参加专业培训。1995年,她的论文被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听力语言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选中,并在会刊上全文发表。同年11月,她去苏州参加了全国学术交流会。

  1997年,在元宝山区残联的支持下,孙月光创办了回音聋儿康复乐园,并总结出了“回音聋儿康复法”。

  聋儿康复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为了学会口舌操中的一个卷舌音,她把筷子放在舌头中间,舌体两边尽量往里卷,一有空就站在镜子前面练习,经过无数次演练,她总算能灵活自如地给孩子们做示范了。在语言训练中,每一个音,每一个词,在正常孩子口中很容易就能说出来,而要让聋儿说出来,需要孙月光教几十遍,几百遍,一点点地定口形,摆舌位,正音调,练到孩子一看就懂为止,再引导他们去理解、运用。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苦练基本功,现在只要孩子一开口,孙月光就知道他哪个音不对,毛病出在哪儿,为什么会这样。

  在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的一次报告会上,孙月光激动地说:“孩子们,妈妈将千方百计、不惜一切代价,为你们寻找失去的世界。我会永远站在有声世界的门口,我会用我的心,用我的爱,用我的一生打开孩子们说话的心门。”

  ★博爱包容一切却愧对儿子

  的确,在孙月光的生活中,聋儿已成为她生命中的全部,无论是工作中的困难,还是生活中的烦恼,孙月光都用博爱的胸怀包容了一切。

  敖汉旗有一个叫李永乐的聋哑儿,刚来时年仅3周岁,根本离不开母亲的照料。孙月光只好把儿子交给婆婆照看,天天搂着李永乐睡觉。左边搂着小永乐,右边搂着比永乐大一岁的小周昊。

  一次流感,好几个孩子感冒了,晚上孙月光给孩子吃完药并安顿睡下后,又去把孩子换下来的衣服洗完,没等上床睡觉,半夜小永乐又哭又闹,孙月光怕影响别人休息,抱着孩子在地上溜达,好半天才把孩子哄睡。孙月光刚睡不一会儿,就闻到了一股异味,打开灯一看,小周昊吐了,孙月光的枕巾上头发上都是呕吐物,她又赶紧起来收拾……

  这样的日子,孙月光已经习惯了,可是儿子却觉得万分委屈,向奶奶告状说:“我妈妈不是我妈了,成了别人的妈了。”每当吃些稀罕的东西时,孙月光宁肯不给自己的孩子,也要让那些聋哑儿吃上。有时,孙月光的心里也免不了酸酸的,她只能在心里说:儿子,将来妈妈会加倍补偿你。

  ★面对选择无怨无悔

  元宝山区的邸春华是一个聋哑女孩,父母都是聋哑人,家里有3个孩子,因为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她从8岁来到孙月光家,今年已经18岁了。孙月光没收过她一分钱,还免费提供食宿。邸春华对笔友说:“以后我就叫孙春华了,因为孙妈妈教会了我说话,还教我学文化、学英语、学电脑……不要我的钱,孙妈妈是我的亲妈妈。”

  沈阳一家基建公司的经理张国栋说:“我儿子张思昊不但不会说话,其它方面也不正常,今年9岁了,我们跑遍了全国各地,花了十几万元也不见效果,我们对孩子的康复已不抱多大希望了,可没有想到在孙老师那儿训练才半年,不但能说话、会写字,所有的症状都大有好转,是孙老师让我们重新看到了希望……”家长的话让孙月光感动、自豪。她最大的心灵慰藉就是多年的辛勤耕作和默默付出能够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孙月光最大的心愿是康复一个聋儿,温暖一个家庭,成为更多聋哑儿的妈妈。尽管她现在经济拮据,为了聋哑儿的康复借了不少外债,可她面对选择,无怨无悔。

  ★孙月光简介:

  孙月光,女,1966年出生,汉族,中师。

  1986年——1990年在赤峰市喀喇沁旗山嘴子小学,教师。

  1990年——1993年在赤峰市喀喇沁旗孤山子小学,教师。

  1993年——现在在赤峰市创办赤峰回音聋儿康复乐园,现聘教师4名,共有145名聋哑生开口说话。

  1993年被自治区政府命名为助残工作先进个人。

  1995年被赤峰市命名为精神文明建设十大标兵之一。同年被《红山晚报》评为十大新闻人物之一。

  ★相关链接

  “首届感动内蒙古人物”评选条件

  “首届感动内蒙古人物”评选的条件是:爱岗敬业、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成绩;以个人(集体)的力量为社会公平正义、人类生存环境做出突出贡献;个人的生活经历或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社会价值取向及时代精神;个人的家庭、生活、情感上的表现感人,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热衷于社会捐助等公益活动,且成绩卓著的基层工作者、慈善家、企业家;个人、集体或者企业的行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实际行动感动和影响了公众。本报将对候选人进行详细报道。

  读者提名的人物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话、传真方式投票。

  投票电话:0471——3369767或13171093042 传真:0471——3369769 短信:13171093042 详情登录“内蒙古晨报网(www.nmgcb.com.cn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