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跨越千里路雪止风清合家欢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1日13:26 千华网
9日千山晚报B06版报道了《三十五载风雪无阻寻亲路》后,接到了一个老人带着颤音的电话。记者与他核实了详细信息后确认,他就是姚凤友苦寻多年的亲生父亲。 “他就是小三儿” 最先发现寻亲报道的是姚凤友的亲大嫂。由于当年送养姚凤友的事一直是王贤德老人的心病,老人常跟儿女念叨“小三儿”,所以老人的大儿媳首先看到晚报的报道,觉得姚凤友跟“小三儿”很相似。因为老人有心脏病,大儿媳不敢贸然告诉父亲,她马上联系丈夫、小妹,告诉他们此事。小妹一看照片就惊呼“跟大哥太像了!是我哥!肯定没错!”当他们细看报道后,觉得报纸刊出的内容与老人的描述很吻合,马上认定了此人就是“小三儿”。 兄妹俩怕父亲王贤德突然知道此事激动得受不了,不知道怎么告诉父亲。商量后,他们决定拿报纸给老人看。待父亲翻到“寻亲”那页,小妹指着照片说“这个寻亲的跟大哥长得挺像,能不能是我三哥?”慢慢地引着老人看这报道。即便如此,王贤德老人看过报道后还是激动得发抖,老人用颤抖的手拨通了本报电话。 “终于把你找到了” 记者与王贤德老人核实信息后,发现除了名字对不上,其他信息完全一致。但当初提供名字的谭女士对此事记忆模糊,不确定到底是不是这个名字,只能肯定姓王。记者马上将此事告知姚凤友,电话里就能听出他的焦急;老人此时也正赶往本报社,急切想与姚凤友见面。昨日下午2点40左右,这对相隔千里、多年未逢面的父子终于相见。 王贤德老人和女儿、大儿子先到了本报社,提到即将要与姚凤友见面,他们坐立不安,看得出非常紧张。他们说此刻的心情非常复杂,也比较矛盾。一方面高兴终于找到了亲人,而且姚凤友现在过得还不错,另一方面怕老人太激动导致病发,也怕老人受不了打击。“我们出门时都为我爸备足了药。”王家小妹紧张地说。等到姚凤友一进门,四个人同时一愣,老人上下打量姚凤友,好像试图寻找他三十多年前的影子,然后缓缓地张口“你原来眼角是不是有个肉疙瘩?”姚凤友一听马上点头,“那个肉疙瘩是我在1992年才做手术去掉的……”老人听后再也忍不住,上前抱住了姚凤友,父子俩抱在一起流泪,老父嘴里不断念着“我有罪啊,我的儿不容易啊……” “你原名叫王德强” 老人伸手摸着姚凤友那曾被烫伤的半边脸,眼里尽是心疼的泪,一旁的两兄妹也止不住眼泪,看得周围的人都跟着眼眶湿润。老人拉着凤友,一一给他介绍“这是你大哥,叫王德敏,这是你的同父异母的小妹……”然后回转过头,“你原来的名字叫王德强,你还记得吗?”随后,老人边落泪边将送养他的始末娓娓道来…… 老人清晰的记得王德强,也就是姚凤友的生日是农历八月廿八。在此之前,他的母亲由于脑出血后遗症,右半身不能动已8年。等到1974年2月他六个月大能爬动时,一天他从炕上爬到了土炕前的炉子上。他母亲在床上看到他往炉子爬,想伸手够他,却只能一点点挪动身体,等拽到他时,孩子的左脸已经碰到了火烫的炉盖……邻居们听到求救声后马上将母子送往铁西医院烧伤科,并为王德强实施了植皮手术,但由于小孩忍不住疼、不断流泪,左眼角感染结成了一个小肉疙瘩。 少时别亲实无奈 王德强的母亲因为眼见着儿子被烫伤,心里窝了一股火,从医院回来没几天,就再次脑出血,抢救了三天三夜还是不治而亡。这对当时的王贤德俨然是晴天霹雳。妻子去世的伤心不说,家里剩下的几口人都指他的工资来养活,可“小三儿”这么小、又受了伤,没人照顾肯定不行。看着襁褓里的儿子,王贤德咬咬牙,愣是48天没去上班。 单位领导也知道他家里的情况,但不上班就没有工资,一家大小就没得吃,所以就劝他快将孩子妥善处理了尽快上班。街道主任也看他不上班不是个办法,就合计联系个好人家抱养王德强。偶然机会下,街道主任通过房产的谭先生联系上老姚,就做了王贤德的工作,劝他将孩子送走。儿子被接走那天,他木然地将孩子抱给接孩子的人,等反应过来以后可能见不到“小三儿”时,他撵了出去,却只能喊着告诉他们“小三儿”的生日…… 与儿别后心挂牵 终归是血肉相连,儿子被接走后,王贤德十分挂念,忍不住偷偷地想去看儿子。几番打听,知道儿子是被铁东大煤场的工人抱养的,大概是姓姚。于是他跑到大煤场的家属楼那儿四处询问,却没有人告诉他详细信息。后来听人唠嗑知道一家多出了个小孩,他走到那家后窗一看,果真看到了儿子。这家的条件看起来不错,他还因此比较安心。没过多久再去那儿看儿子,却怎么也找不到,他当时还不知道孩子已经被送到山东,只好继续四处打听。 直到1981年,王贤德实在是忍不住找到了大煤场,说明了想见儿子的来意。但是当时的老姚态度非常坚决,不让煤场告诉他详细信息。王贤德想到人家把孩子养这么大,也很是理解老姚,只是挂念孩子过得好不好。1997年,当时的中间人谭先生找到了王家,当时只有王德敏在家,他知道父亲一直挂念弟弟,就告诉谭先生无论如何也要帮忙联系上,但阴差阳错之下还是没能找到“小三儿”。至此,父亲开始托人在山东帮忙打听,但因为他也不知道老姚的名字,十年来仍旧没有任何线索。 “见到小三儿万事足” 直到9日在本报团圆,寻找了30多年的一家人才终于放下了压在胸口的大石头。“我都71岁了,能见到他的面,我就安心了”一直拉着姚凤友不放的老人看起来很满足。老人现已退休,一家人日子过得很安稳,现在又找到了“小三儿”、合家团圆,老人别无他求。言及姚凤友79岁高龄的养母,老人还叮嘱姚凤友要好好照顾她,毕竟是她将凤友养大,照顾凤友健康成长。现在凤友找到了生父,又有了兄弟姐妹,以后有的是机会团聚……全家对晚报帮忙寻亲一次次表达了由衷的谢意。 与记者作别时,老人表示,9日是他们家大喜的日子,要全家团聚度过一个不眠之夜。 见习记者 孟卓奇
一家人与本报记者合影留念。
父子相见。 首席记者 周石 记者 张欢 摄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