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细看投诉面孔:花钱买窝囊,我该怎么办(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3日06:19 山西新闻网

  

细看投诉面孔:花钱买窝囊,我该怎么办(图)

  ▲“平时常喝酒,还真不知道咋识别真假白酒,今天咱也来学两招。”

  

细看投诉面孔:花钱买窝囊,我该怎么办(图)

  ▲“山西晚报的展板真好看!”

  

细看投诉面孔:花钱买窝囊,我该怎么办(图)

  ▲有苦赶紧向记者诉

  愁云满面“买到假货该咋办?”

  “买麻将机本想娱乐,谁知道净给人添堵!”长治市民陈爱国向记者诉苦。原来,过年前陈爱国花5000元从该市小西门某店买了两台麻将机,回家后发现,两台麻将机同是大昌牌,但其中一台没有贴大昌商标,只标明是杰品系列机。陈爱国立即按说明书上的电话打到位于浙江温岭市的厂家询问。厂家负责人表示,该厂没有生产过杰品系列。

  对于此事,长治市工商局工作人员表示,将对商家出售的麻将机进行检查、核实,如果该麻将机确属假冒,执法人员将责令商家全额退款,并按有关规定对其进行严惩。

  焦急万分“交错费如何讨回?”

  家住长治市酱菜小区中行家属院的王芳最近着急坏了。几天前,他去紫坊供电所交了100元电费,回到家后才发现,交费收据上虽然写的是“王芳”,但家庭住址一栏却不对。王先生到供电所询问后得知,供电所电脑中有两个住户都叫王芳,工作人员把此王芳的100元交到了彼王芳的账户上。王先生要求更正,但工作人员不同意,让王先生找那个王芳自行协商解决。

  几天过去了,事情还没有得到解决。“那100元还要得回来吗?这事哪儿管啊?”王先生心急如焚。

  

细看投诉面孔:花钱买窝囊,我该怎么办(图)

  地下化工材料厂:一个黑厂家做出5个产地的腻子粉

  一家没有任何手续的黑地下化工材料厂,竟然能生产出5省8种“品牌”的腻子粉。3月11日下午,接到市民举报后,本报3·15特别行动报道组的记者和长治市质监局稽查分局的执法人员,在长治县西苗村查封了这个化工材料黑窝点。

  下午3时许,长治市质监局稽查分局接到群众举报后,来到长治县西苗村粮站院内。在该院一间仓库内,只见不同产地、不同牌子的腻子粉堆积得满满当当,地上还堆放着好多假冒其他牌子的编织袋,墙角下一台搅拌机正在将各种原料掺和在一起。

  经查,这家材料厂没有任何手续,却生产着河北、太原、广州、长治、河南五个产地共8个牌子的假冒腻子粉。执法人员现场共查获1390袋腻子粉,约重2780公斤。

  当执法人员问及为何要假冒这么多品牌的腻子粉时,该负责人竟荒唐地回答:看哪个产地、哪个牌子卖得好就卖哪个,反正用的原料都一样。执法人员当场将这些腻子粉予以暂扣。

  现场花絮

  光顾咨询忘了买菜

  上午9时许,长治投诉咨询现场已经布置完毕,冒着春寒,长治市质监、工商、旅游、交通等职能部门人士各就各位。旅游、交通部门的工作人员准备好了宣传资料,质监、工商部门设立起“真假商品鉴别台”,台上放着老白汾、五粮液、金家酒、雪碧、可口可乐,甚至还有沁州黄小米、德州扒鸡。

  一位中年妇女骑自行车路过现场时,停下车子,凑上前来问:“这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执法人员仔细介绍真假商品的区别,她听得聚精会神。突然,兜里的手机响了,这位女士一看手机,急忙向执法人员说:“唉呀,忘记买菜了,我一会儿再过来!”

  旅游公司借光宣传

  “您是山西晚报的记者吧?我们能不能把展台设在你们旁边?”9时30分,几个人过来问记者。原来,他们是长治天之脊旅游景区开发有限公司的员工,听说今天本报在潞州剧院前举办3·15投诉咨询活动,便想“借着晚报的东风宣传一下自己”。

  该公司副总经理陈旭刚对记者说:“山西晚报发行范围广,在百姓中认知度很高,在你们的场地宣传我们,力度大,有影响!”得到许可后,他们立即开始布展。

  长治市移动公司也派来两位工作人员,“现场如果有咨询话费业务的,我们可以帮助解答!”

  

  黑豆腐作坊:随意添加化工原料

  谁能想到,看起来白白嫩嫩的豆腐竟然产自污泥浊水满地的黑作坊,而且里面添加了大量的化工原料石膏和无许可证的消泡剂。

  3月11日下午,接到投诉后,本报记者随同长治市质监局执法人员,来到位于长治市高新区大化家庄陈江豆腐坊。记者在现场看到,屋子里满地污泥浊水,肮脏不堪,从业人员没有健康证明。屋内放豆腐的十多口大缸没有任何遮盖。经检查,执法人员在现场发现半塑料桶化工原料石膏和大量没有生产许可证的消泡剂,而且该作坊没有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等相关证件。据老板交代,做豆腐时往里面掺点石膏和消泡剂,做出来的豆腐好看,有人买。

  随后,执法人员将该作坊予以查封。

  消费者提问“走后门”

  “有没有人问了?能不能走个后门?”昨天上午,当本报3·15投诉咨询活动连线太原现场正在紧张进行时,长治市质监局一名工作人员悄声问记者。

  原来,这位工作人员也想诉说他的消费委屈。“过年时我跟团去海南旅游,本来心情很好,没想到旅游期间加了很多原来没有的购物项目,导游还说不购物就要甩团。他们这种行为是不是霸王条款?我就想问问省里的专家,我该怎么投诉?能不能索赔?”

  考虑到这个问题不少消费者都曾遇到过,本报记者马上为其连线。最终,这名质监人员通过电话与做客本报新闻会客厅的省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所长王雁平进行对话,并得到了满意的回答。

  采写:本报记者张文举王晓娟胡斌摄影:本报记者葛薇

  (编辑:勾天)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