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雪”奋战 留下报人足迹一串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3日08:17 千华网

  公元2007年3月4日,鞍山经受了56年不遇、78毫米降雪量、8级风力的特大暴风雪考验。这是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鞍山乃至全省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暴风雪。暴雪给全市生产生活带来的破坏力是巨大的:断电、停水、交通瘫痪、旅客滞留……面对挑战,创刊14年的《千山晚报》非常重视并迅速投入这一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对这场暴雪进行了最翔实的记录。

  采访 他们踩出钢都第一行脚印

  凌晨3点30分

  洋洋洒洒的雪花刚刚飘落,晚报人已开始准备“迎战”。千山晚报执行总编助理李述祖和首席记者周石原本要拍摄当天5点30分的月全食,但随着风雪越来越大,他们迅速调整了方案。天刚一放亮,公众资讯图片中心主任刘庆伟便率领周石、杨奇、李晓阳等一帮摄影记者背起相机包,在雪中的钢都踩出第一行脚印。

  上午8点

  涉及到我市相关部门新闻报道的20多名晚报记者已自觉地分赴各线,顶风冒雪冲到抗击暴风雪的第一现场,开始采访。

  记者杨薇负责气象方面的报道,对天气变化感觉特灵敏,早上一起床就发现天气异常,马上杀奔鞍山长客站,然后再去汽车站、火车站、立山附近的鞭炮市场……带回67名大学生被困火车站、受困人员及时得到救助等极具时效性的好新闻。不过,付出的代价也够大的,三四个小时下来,手脚几乎失去知觉,中午饭也没顾上吃,回到报社,满脑袋都是“冰挂”。这还不算,不仅要赶稿件,还要为广大市民探听天气的最新情况……结果一直忙到晚上10点。

  直到现在还在发烧的记者张烨妍恰好4日那天值班。上午9点接到线索,达道湾地区发生车祸,车队司机带着张烨妍就上路了。好不容易车开到鞍山二院,刚采访不久,暴雪就将采访车埋了。无奈之下,司机打电话叫来别人帮忙,两人连刨雪带推车,终于将车开了出来。可刚开到五一立交桥下,车又抛锚了。为了不延误采访,张烨妍徒步走了3个小时,结果回来便患上重感冒。而困在雪里的车队司机直到晚上5点半才返回。

  下午

  这是暴风雪最猛烈的时候,记者王鑫和环卫工人一同迎风斗雪。由于降雪当日,主干道上以机械化设备除雪为主,多数环卫工人都分成拨,每两拨之间隔得老远,为了全面报道环卫工除雪,王鑫冒着风雪,每走40分钟采访一次,采访完再接着走。羽绒服的装饰绒毛上结了厚厚一层冰,脸冻得没了感觉,鞋子里也灌进了雪水,一直坚持到深夜。

  见习记者韩志凤采访一天结束后,从报社走回大红旗家里,历时6个多小时,由于当天是元宵节,母亲做了满满一桌子菜,一直等她到半夜。第二天,她又走了6个小时,按时上班。

  夜里

  地方新闻部室的编辑和组版人员、校对人员开始了白班连夜班的工作,加班到后半夜把版付印完毕,凌晨1点左右才回家。地方新闻部的史贺、杨艳、刘姝、杨琳、王莹莹、荆巍等编辑都是年轻女孩,半夜下班后,有的是丈夫到报社来接,有的是父母在家附近等候,全家人都为支持晚报工作而付出了极大的热情。

  第二天

  40多名一线记者和10多名干部将头一天和第二天收集来的3000多张图片和100多条新闻信息进行分类汇总,然后筛选出最关乎百姓生活、最实用的新闻汇总出抗灾特刊,排版付梓。从市委、市政府的各种抗灾自救通知,到关乎百姓民生的细枝末节,从全市抗灾整体推进情况,到及时的气象信息反馈,从全市同心协力的抗灾精神,到各项应对措施的实施情况,从风雪中的先进个人和事迹,到分布全市各处的受灾现场,从恢复百姓生活的总体概况,到市场上细微的物价波动……抗灾特刊中全部囊括。

  印报 他们以报社为家

  为保证出报时间,负责印刷的亚太公司30多名印刷工人冒着风雪,徒步走到报社,无一缺岗。王大庆、王鹏等工人因家住得偏远,将没来得及吃的团圆饭打包到车间里。公司副经理朱延平半夜11点40分到报社时,大雪已经齐腰深。虽然当天报样晚送了两个多小时,这些提前到岗的印刷工人一点儿抱怨也没有。有几名工人怕老设备出毛病影响效率,竟一连几天都在报社里住宿。

  送报 他们是开路先锋

  原本活动就少的发行公司取消了4日元宵节活动,早早准备第二天的送报工作。湖南站站长丛玉平当晚干脆住在站里,以求及时地将报纸送到市民手中。一些跨区发行员全都早起2个多小时,准时到岗。山南、园林、新华、钢锋等站的发行员们估计报车一时无法开到分站,索性直接走到发行公司总部,取回报纸,然后顾不上满身冰雪,拎起铁锹帮送报车清雪开路。宽5米、长70米的道路,只一个多小时就清出一条通道。

  中心站发行员曾瑞平成了当天第一个送报人。清早4点,他为片区内踩出第一条小路,原本骑自行车半小时能送20多家报纸,那天增加了5倍时间!几十公斤的报纸包在积雪中肩扛不起,手拎不动,曾瑞平就取一趟送一趟,来回跑了10多次才送完。

  为及时将报纸送到订户手中,发行公司400名发行员几乎全部动用了家属和亲朋好友,送报人员接近千名。98%的市内报纸送达率令钢都百姓既满意又感动。

  回头来看,难得一遇的暴风雪仿佛就在昨天,风雪呼号中那些眼泪和汗水、感动和收获依稀可见。经历那场暴风雪的报人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彰显了一种敏锐洞察的大智慧,一种迎难而上的人生哲学。同时我们也坚信,经历严峻考验的钢都鞍山会越来越美。

  记者 马烈

  

“浴雪”奋战留下报人足迹一串

  本报发行员踩着厚厚的积雪,为订户按时送报纸。

  

“浴雪”奋战留下报人足迹一串

  雪后气温骤降,记者顶着北风街头采访环卫工。

  记者 李晓阳 摄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