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再问豆腐商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3日11:00 西安新闻网-西安日报

  ■记者韩勋

  “3•15”,3个阿拉伯数字排到一起,就是一个提醒,就是一口警钟。快到这一天的时候,想到了西安的豆腐。又是一个“3•15”,西安的豆腐变“白”了没有?

  3月11日,记者来到两处卖豆腐的地方。西大街附近一个集贸市场上,共有3家卖豆腐摊档,3家的豆腐上均无生产厂家的商标图案。就问豆腐来自哪里,都说是含光门一个人送来的。接下来,记者来到家世界南门店,见有两个豆制品销售摊档,花色品种20个左右。大块儿豆腐上,明明白白地拓着“永和”豆腐的商标。再看20个品种的商品标签,都把“永和”两个字叫得很响亮。

  从去年的“3•15”,到今年的“3•15”,记者多次到超市和农贸市场买豆腐,得到一个粗略的印象,即超市的豆制品,基本有商标,有来处,消费者比较放心。而集贸市场的豆腐,基本谈不上有商标,生产厂家不明不白,消费者吃了个不明不白。因此可以说,西安的豆腐市场,有叫人放心的地方,但一半以上依然不清白,依然是“黑”豆腐,生产地点见不得人。

  迄今为止,咱西安的豆腐仍然没有解决黑与白的矛盾。市民依稀记得,去年或前年某个时候,我市开展整顿豆腐市场行动,有很多措施,其中一点就是豆腐必须有生产厂家的标识,以便利消费者追溯、投诉。就在那个时候,上述那个集贸市场出现了一家具备商标的豆腐摊档,大家以为这是一个好苗头,事情正在朝好方向发展。不想没过一两个月,有商标的豆腐从集贸市场上消失了,不明不白的豆腐又占领了地盘。

  其实我市开展不开展整治豆腐市场的行动并不重要,根本的问题是市场上的每一块儿豆腐都能让消费者放心,都要有相当的透明度,市民糊里糊涂地买、糊里糊涂地吃,恐不能长久。记者曾经买过有标识的豆腐,每斤1元1(嫩豆腐),放到锅里易烂,形体不好。没有标识的豆腐每斤9毛钱,便宜不说,口感尚好,心里就老有一个问号:是不是给豆腐里加了某种既能保持体形、又有好味道的添加物质?不知道其他市民有这个担心没有。

  一年以来,我市解决豆腐黑白矛盾的工作有成绩,有不足。如何往前走,路子很明晰,关键是步子不能停,关注民生的这根弦不能松。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