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70年 颐和路公馆区准备改造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4日01:00 现代快报

  

沉睡70年颐和路公馆区准备改造
沉睡70年颐和路公馆区准备改造
关注最多、争议也最多的南京颐和路公馆区改造项目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昨天上午,南京市规划局通过该局网站(www.njghj.gov.cn)和南京城建规划展览馆,正式公开了颐和路12地块的改造方案。

  简简单单的两张展板,却承载了沉睡70多年的民国历史。规划中传递出的任何细节,都决定着这个“中国最重要工程”的未来,但它还得接受包括建设部督察组在内的诸多专家和640万南京市民的共同检验。

  改造从第12地块开始

  “这地方最漂亮,也很神秘。”出租车司机彭向海每次带客路过颐和路时,总是习惯这样介绍。像他这样把颐和路当成城市骄傲的还有不少人。鼓楼区党史办主任张国防说:“家里来了重要客人,总愿意带他们来这里走一走。”

  被南京人简称为“颐和路”的地区,全称为“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它是南京最集中的民国公馆区,拥有外国公使馆、名人旧居等民国建筑225处。按照道路的自然分割,南京市规划局将这里划分成12个地块。“第12地块位于最东边,保护的压力很大,呼声也最高。”在该局2004年5月公布的《民国建筑保护规划方案》中提出:颐和路公馆区的开发将以第12地块启动,改造的原则是“拆除为主、建设为辅”。

  工程引起建设部重视

  一个房子里住着七八户人家、违章搭建随处可见,颐和路12地块环境整治负责人谢昌四说,不少民国建筑的结构遭到破坏,年久失修。“正是因为此,南京启动了12地块的环境整治”。

  “环境整治大家拍手赞成,但招商过程中异化出来的各种形态却让专家坐不住了。”南京工业大学的一位老师指着收集的各类报道说,先后有“国际美食文化区”、“新天地”、“创意产业园”等多种意向,“这些想法大多缺少科学依据。”

  其中受到最大争议的当属“新天地模式”,2004年9月,南京鼓楼区政府曾公布的方案是:将此片区初步定名为“老公馆”,项目由包装上海“新天地”的原班人马上海史贝商务咨询公司策划。

  “关于颐和路的任何消息,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南京市规划局负责人说,这说明了颐和路在南京人心目中的重要性,“观点的交锋,使规划的思路进一步开阔。”

  从去年9月开始,南京正式启动了该地块的拆迁改造,工程甚至引起了建设部的高度重视,派出督察组进驻南京。“任何会议得向督察组公开,任何规划方案都要得到督察组的点头。”南京市规划局称。

  一番斟酌,“新天地”是肯定不做了。在昨天公布的规划方案中,规划专家给12地块更新的功能定位:建设民国文化博物馆,展示民国历史文化,开发旅游资源;完善相应的公共配套设施;发展总部经济,为著名中外企业和跨国公司等提供办公场所;引进省、市以上驻宁机关办事处。

  颐和路改造已有样板

  北京西路60号公馆,民国时期是一位银行家的私宅,后经个人捐赠,权属归于某国有银行江苏省分行集体所有。银行方面原本只是将其分配给干部居住。然而历经了风风雨雨的洗礼后,曾经的公馆辉煌不再:棚户违章搭建,庭院破败不堪,白蚁蛀蚀,木结构腐朽,外墙侵蚀等颐和路老公馆的“通病”,全部出现在60号身上。

  历经四个月的施工以及更长时间的设计,一个阵容强大的专业队伍将60号公馆“修旧如新”:小巧的西式庭院内花木扶疏,小径整饬,精致的户外茶座与前廊的落地大玻璃背后静谧的会客空间相映成趣;公馆外墙上曾经有碍观瞻的铁条窗栏、肮脏的墙面、多余的违章搭建全部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典雅的面砖和简约的外立面;进入公馆内部,发现原来朽坏的木质楼板、隔墙等全部不见了,内部空间按照会所的功能需要重新分隔,室内还增添了空调、水暖、卫生等全套设施。

  据悉,银行方面对公馆的改造深表满意,有意利用此会所专门接待银行高级客户。一位专家告诉记者,这例成功改造证明了颐和路12地块功能新定位的合理性,也为改造提供了一个样板。

  本组撰稿 快报记者 尹海峡

  ■特别关注

  新建民国风格小楼有必要吗

  “一共有300多住户,目前已基本迁出。”谢昌四说,拆迁共花了2个亿,“在规划通过公示后,建设就将启动,预计在年底前,一个更有民国味道的颐和路将和市民见面。”

  谢昌四所说的“建设”,其实包括对现存的31幢民国建筑进行修缮、对围墙和绿化等景观修复,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新插建9幢民国风格小楼”,而这也是新规划中备受关注的地方。

  按照规划,将在沿江苏路上“嵌”进9幢建筑。谢昌四说,这9幢楼全是民国建筑风格,体量非常小,只有3000平方米,而拆掉的房子有1万多平方米。

  谢还特别强调,9幢建筑重在恢复历史风貌,目前一些沿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房子拆除后,风貌上有些不协调。另一位姓陆的工作人员说,民国时期是有这些房子的,但后来被损毁了,现在是原址上复建。

  不少规划专家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新规划已注重了对颐和路的历史保护,但新建9幢建筑是否有必要,值得大家继续去探讨。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专家则援引叶兆言在《老南京》一书中的一句话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觉得,对民国使馆建筑的保护,欢迎拆除周围的违章建筑,但千万不能把它当商品来看。”

  一条颐和路 半部民国史

  颐和路的建筑价值显而易见,但隐藏在公馆背后的人和事,同样值得挖掘。在颐和路12地块改造之时,鼓楼区党史办的一项调查随即展开。

  “几乎每一幢房子都有一段值得回味的历史,31幢小楼的主人有22位收进了《民国大字典》中。”调查负责人张国防说。

  “最值得一提的是宁海路5号的马歇尔公馆旧址。”张国防说,马歇尔曾任美国陆军参谋总长,五星上将,当年以特使身份来华,“调处”国共关系。“而曾在抗日战争中救助大量南京人的拉贝,当年也在这个小楼里上班。”

  位于宁海路15号的一幢小楼,现在略显破败,但曾在这里住的却是民国时期的一位公关高手:黄仁霖。张国防说,黄仁霖当年是励志社的总干事,蒋介石里里外外的应酬全部由他来负责。他曾在励志社里安排了一个自助晚餐,他也因此成为把“自助餐”引进中国的第一人。此外,集体婚礼也是黄仁霖引进的。

  当年就有污水处理厂

  颐和路的配套建设,当年就已领先世界潮流。昨天记者采访后发现,眼下城市大量兴建污水处理厂,颐和路当年就有专用的了。

  据介绍,为了对颐和路、江苏路一带公馆住宅和部分外国使馆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民国25年,当时政府投资2.6万美元,在江苏路建成了“南京市新住宅区氧气化粪厂”,即污水处理厂,而这也是南京第一座污水处理厂。该厂建成后,日处理能力达到1000吨。日军侵占南京时该厂关门,抗战胜利后重新启用,现在是南京排水管理处。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