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种蔗为幌子 甘蔗地里揪出"超生游击队"(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5日05:56 广西新闻网

  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记者

  3月13日,田东县林逢镇根据本报读者提供的情况,及时采取行动,从该镇公靖村公司屯的一大片甘蔗林中,清查出几对以开荒种植甘蔗为名,实为隐藏起来企图超生的夫妇。

  

种蔗为幌子甘蔗地里揪出"超生游击队"(组图)

  远处甘蔗地中的茅棚就是外来人员超生的窝点。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记者摄

  

种蔗为幌子甘蔗地里揪出"超生游击队"(组图)

  茅草棚内铺着非常简陋的床铺。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记者摄

  举报:

  以种蔗为名企图躲着超生

  3月10日,田东县一知情者向本报报料称,在该县林逢镇公靖村公司屯一山头的甘蔗地里,有两处用茅草和蔗叶等搭盖的茅房,里面住的都是从外地来此种甘蔗的农民。但据他十几年来的观察,他们大都是来此躲着超生的。如果生下的仍是女孩,就继续在此以种甘蔗为生再次怀孕;而如果生了男孩后就举家迁出。因这个地方非常隐蔽,于是,很多想超生的外地人闻讯后相继来此,这一带俨然成了一个“超生游击队”的据点。

  暗访:

  农妇带着两个女儿砍甘蔗

  3月11日下午,记者根据知情人的指点,驱车前往实地调查采访。

  汽车从林逢镇驶入公靖村后,经过村民集中居住地,再绕上盘山山道,一路蜿蜒行驶了20多公里后,记者爬上一制高点向山谷中俯瞰,只见茫茫一片甘蔗地中间有一块平地,搭盖着数间茅草房,在房子的前坪隐约可见四五个小孩在追耍,还不时传来鸡鸣狗吠声,就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原始部落。

  随后,记者绕到了山的另一面,而就在离山道旁五六十米远处,出现3个小茅棚。据知情者说,这3个小茅棚是另一个窝点。记者走近小茅棚,只见一中年男子在棚里削着几根木条,准备给茅草棚加固。绕过另一茅棚,又有一男子在劈树枝。

  记者问:“老乡,你们从哪里来啊?来这有多久了?”该男子没停下手中活,瞅了记者一眼答道:“我们都是凤山县的,刚来五六天呢。”

  “那这草棚怎么这样旧啊?”

  “哦,在我们来之前有一批云南富宁人住过。”

  “你们来这种甘蔗,小孩怎么去读书啊?”“两个女儿还小,现在被她们的妈妈带上山砍甘蔗去了。”

  只见用蔗叶等搭建的小棚低矮得要弯腰才能进入,每间棚里都摆着两块木板,挂着两床破旧的蚊帐。

  记者驱车下山,熟悉情况的当地司机说:“这几个草棚原来住的就是云南富宁人,他们生了男孩就走了,这些人确实都是刚来的,同样是想超生的。”行驶约一公里后,在路边的大片甘蔗地里,只见4男4女正在收甘蔗,地里还有4个小女孩在嬉戏。

  “你们的女儿不读书吗?”记者走到甘蔗地里问道。“唉,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吗呢。”一男子说,他们都是来自凤山县的,来这里种甘蔗好些年了。一名三四岁大的女孩眨巴着天真的眼睛,害羞地躲到一边。

  查处:

  超生对象认识到错误

  12日下午,记者将所见情况反映给林逢镇分管计生的副镇长农惠君。当晚9时多,林逢镇镇党委书记、镇长连夜召集政府、计生、公安等部门主要领导开会,决定连夜进行清查,并作了具体部署。13日、14日凌晨,由几个部门联合组成的工作组,连续两天前往公靖村公司屯记者现场采访过的茅棚进行核查。

  经核实,在这两个窝点居住的外来人员来自凤山县和田阳县,其中有一对夫妇已生育两女一男,另一对夫妇已生育两个女儿,但他们都未做结扎手术。林逢镇一位参与清查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经过他们的反复动员和政策教育后,超生对象都已认识到自己违反计生政策,愿意接受处理。一位一心想生个儿子的男子说:“其实生男生女都一样,我以后一定遵守国家的计生政策,再也不过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了。”

  据了解,甘蔗种植合伙人李某也证实,这些外来人员确实有部分人是以种甘蔗为名企图超生的,他承诺尽快动员这些外来人员回去办理有关流动人口的婚育证明。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