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小剪纸成就了大老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5日07:32 东亚经贸新闻

  长春市双阳区农家女李宝凤凭一双巧手成为造福一方经济的董事长

  东亚讯(记者 张莉莉) 有人用笔端记录春秋,有人用口舌论遍天下。而她,一个生长在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的农家女,却用一双剪刀书写了她的艺术人生,赢得了“中华第一剪”的美誉。李宝凤,这个剪纸业的传奇女子,不但创造了独有的经营方式,还打造了东北地区唯一一家批量生产剪纸艺术品的公司。

  创业之源

  看到了穷苦孩子

  有人说李宝凤是从山沟沟里走出的一只金凤凰,谁都没有想到当年那个家中贫困却画一手好画的凤丫头,日后会成了带领一方农民致富的剪纸公司董事长。对于心灵手巧的李宝凤而言,剪纸只是她童年生活中的一项业余爱好,而她却因为一手好画而被职业高中录取。毕业后,李宝凤在一所小学担任了美术老师,她曾一度认为教书育人就是她全部的事业。“在任教生涯的第二节美术课上,我发现孩子们连几角钱的蜡笔也都买不起时,作为老师那种心酸我到现在还记得,也就是从那时起我萌发了教孩子们剪纸的念头。”李宝凤回忆,就是这特殊的一课,让她真正走上了剪纸创作的道路。

  创业之苦

  双腿走出发展路

  当长3米、高1.6米、立体展示55位人物形象的大型剪纸作品《大观园》在北京展出时,古老的剪纸艺术再一次获得了世人的关注,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这位天性倔强的农家姑娘有着更为大胆的想法:她要让这项民间艺术通过批量生产的方式达到产业化,让中国人乃至全世界的人都领略到它的美。

  从1999年开始,全国各地的剪纸市场她一家一家地跑,用一个农家女子的纤细双腿量出了剪纸发展的每一个脉络。谁都说不清楚李宝凤到底经受了多大的压力,吃了多少苦,回忆当初,李宝凤也只是一句:“当时很不容易,但我知道剪纸产业化的路子可走!”

  创业之福

  被誉为“中华第一剪”

  2000年初,李宝凤的凤凰剪纸艺术开发中心营业。2005年,李宝凤成立了长春市宝凤剪纸艺术有限公司,并创造了“宝凤剪纸品牌”,现在已成为东北地区唯一一家批量生产剪纸艺术品的厂家,并在上海、北京、大连设立了分公司,又招收了160名下岗职工。她的剪纸产品也远销海内外,已成为高级酒店、企业互访、收藏的艺术品。她本人也成为中国剪纸学会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春市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民间艺术家。作为一位广受大家喜爱的民间艺术家,她被誉为“中华第一剪”。

  帮助农民增收又致富

  李宝凤在剪纸生产上拓宽思路,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让许多南方商人慕名来学习。李宝凤聘请了20多名艺术家作为研发设计人员,公司固定职工有300多人。为了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为农民增收致富,李宝凤在当地农民中展开了“剪纸培训”活动。由当地政府出资免费培训农民,无论男女老幼只要是喜欢剪纸这项艺术,都可以来报名培训。2006年,李宝凤的公司一共培训了1000多人,这其中包括了多名残疾人。除了在双阳当地,李宝凤还将培训的范围扩大到临近的市县。由于实行计件给予报酬,每个农民年收入最多可达5000元。60多岁的王奶奶说,李宝凤的公司实行的是订单业务,都是上门下单要货,加工的农户不用担心货源和工资问题。

  创业之想

  建旅游景点式艺术学校

  现在,提起李宝凤,远近的人都说她是个能人。如今,为了防治盗版现象,李宝凤又把目光放在了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保护上。今年,由李宝凤筹建的宝凤艺术学校即将建立。李宝凤将在学校内部设立22个专业,并采取订单式教育。在李宝凤的设想里,学校的实验室可以对外开放,让更多的游人看到民间艺术的加工过程,了解东北的民间工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