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他们站在高高峨眉山顶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2日06:50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姜永育本报记者宋开文 在海拔3099米的峨眉山金顶,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气象站。每天,这里发送的观测资料,是四川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制作天气预报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它还担负着为世界气象组织提供交换资料的使命。

  为了取得宝贵的观测资料,一代代气象工作者在这里默默值守。

  从青春年少到须发花白72岁的陈礼良须发花白,脸上皱纹密布,在气象站整整干了41年。

  1954年8月,19岁的陈礼良背着一卷铺盖走进了气象站。冬天,最低气温达到零下20摄氏度,大雪封山;夏日,雷打得特别凶,震天动地。来这里工作的人不多,他在山上一呆就是半年甚至一年,储存的米菜吃完了,就向庙里借,头发长了,学着剪理,一个炸雷打来烧坏发电机,他赶紧跑到舍身崖边,用步话机对着山下发报……

  1995年1月,老站长陈礼良在山上飘舞的大雪和同事们的祝福声中,过了一个简单的生日,坚持值完最后一个班,才从山上下来。

  儿子从部队转业,老陈言出如山:“到山上去干吧!”老伴惊讶地看着他:山上那么艰苦,难道他没受够,还要拉上儿子?但在老陈的执意下,儿子又加入了气象队伍。

  想家的大眼睛女孩圆脸,大眼睛,身材娇小,23岁的向渝看上去像个中学生。

  2005年12月,在城市里长大的她走进了气象站。一年多时间过去了,她原本白净的脸染上了两朵“高原红”。

  2006年2月27日,峨眉山遭遇十多年难遇的严寒袭击,大雪纷飞。她抱着雨量筒,拿着手电,艰难地向观测场挪去。观测场中的雨量筒底座结了一层冰,她连着拔了几次,最后手脚并用,终于将雨量筒取了下来。换过雨量筒,巡视过观测仪器,她又回到值班室,抓起观测簿去观测点。一米多高的铁凳结了冰,她爬了两次,终于爬了上去,风很大,站在上面摇摇晃晃……当所有的观测、发报工作结束后,她已在观测场和值班室之间来回跑了七八趟。

  “其实最苦的不是工作,而是一年难得回家一次,有时做梦都在想家,想父母。”漂亮的大眼睛里,晶莹的泪花隐隐闪动。

  丈夫对家“欠得太多”

  30多岁的陈彬,高高的个子,长得帅气,然而,在婚姻方面是个“老大难”,介绍的对象一听他在“山上”工作,立马就转身走人。

  后来陈彬终于结了婚,妻子患有严重胃病,身体不好。对妻子女儿的牵挂常常噬咬着他的心,有几次,女儿感冒发烧,妻子胃病又发作,接到电话后,他心急如焚又无可奈何,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嘱咐母女俩:保重,多保重!

  “对她们我欠得太多了。”今年大年三十夜,陈彬在山上值班。他拨通家里的电话,问妻子:“孩子睡了吗?”“我要爸爸!”突然,话筒里传来女儿的声音,“爸爸,你快回来和我们一起过年!”陈彬的心里涌起一种既幸福又辛酸的感觉,男儿泪无声溢出眼眶,湿了衣襟。

  站长“心里很内疚”

  44岁的站长邝刚,曾经历过一段最艰苦的日子,在山上值了夜班后,又要赶紧下山处理行政上的事情。“每天睡觉的时间少得可怜,有时走在路上,在路边稍坐一会儿就睡了过去。”

  尽管现在没有在山上值班了,但每个月邝刚都要往山上跑几趟,除了送生活用品和菜蔬外,山上一有什么急事,他都会不顾一切地赶上去。气象站职工找对象都较难,大多数职工找的对象都没工作,成家后,一家三口人只能靠一个人的工资生活。邝刚为了改善职工的待遇,上下奔波,操了不少心。

  2006年正月初二,邝刚安排把职工们的家属接到气象站玩了一天。这一天,是气象站最为热闹和喜庆的一天,妻子们的欢声笑语,给气象站增添了许多新年的快乐。邝刚向所有的家属都敬了酒,不停地重复着一句话:谢谢你们,谢谢理解,谢谢支持……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