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只要“里面的人愿意”就能做成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2日09:24 新闻晨报
昨天,一位曾多次参与“交易招生”的人士向晨报记者讲述了他所经历的操作内幕。 贩卖定向指标成产业链 “主要是利用每年的定向指标。”这名叫陈海涛(化名)的参与者告诉记者,背后真正的操纵者则是省级高招办的某些领导和负责学校招生的个别负责人,正是他们的相互联手才使得外人看起来的“不可能”一次次得以顺利完成。 陈海涛告诉记者,因为定向指标成为众考生及家长追捧的“肥肉”,贩卖定向指标已然成为一个行业,在高端操纵者下面衍生出一层层倒手、加价,最终形成贩卖指标的产业链条。 在这条招生链条中,陈海涛所扮演的是一个中介角色,联系好需要定向指标的学生,再交由高招办和定向招生学校具体操办。 操作一个学生收费5万元 “要完成整个操作,首先要保证有空出来的定向指标,但这并不难。”陈海涛告诉记者,大部分高校都有这样的定向指标,主要受一些国家资源性和基础性单位委托定向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定向单位工作,其录取分数往往较高校的平均分数低50分左右。但事实上,虽然有些考生填报了定向志愿,最终却选择前面的志愿,致使部分定向名额空出。 “当我们从学校得知有这样的名额后,便通过朋友和高校的学生在外面联系需要的家长和学生。”陈海涛透露,这些希望得到定向指标的学生都没有达到想要就读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更多希望办理定向的学生连起码的定向分数也不够,但他们都可以进行操办。 “因为在我们的上游即高招办和招生学校都有非常过硬的关系。”陈海涛说,一般操作一个学生的费用是5万元左右,而他从“上面”拿出的价格通常是3万元。 高招办某负责人收钱投档 陈海涛告诉记者,找好需要定向招标的学生后,他要与学生的家长签订一份合同,确保孩子能录取到指定学校,指定的本科专业。同时协商好付款方式,通常是双方共同开设一个账户,该账户由双方共存共取,任何单方不得预支、挂失,存折由学生家长保存,该账户内一般先存入3万元,在家长确定孩子正式录取(收到录取通知书或上网查询录取结果无误)后,双方再共同领出,交给陈海涛,同时该协议作废。协议一式两份,双方签字,同时要有互相信任的证明人签字才开始生效。另外2万元家长得先付给陈海涛,用以垫付给“里面的人”———高招办某个经办人作为定金。接下来,这位高招办人士便指示投档操作人员,在网上以手动投档的方式将这名学生的档案直接投到指定学校。协议完成后,陈海涛再从存折里拿出1万元打到该经办人的账户。 其他人察觉蹊跷也不声张 陈海涛告诉记者,由于都是网上录取,按照正常的录取方式进行,外人根本看不出任何蛛丝马迹,也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即使录取学校的其他招生负责人注意到分数上的差异也不会声张,因为他们也搞不清楚这个学生究竟是谁的“关系”。 “去年,我总共办理了3起。”陈海涛说,今年他还将继续干,虽然各地高招办不断加大了定向招生的管理力度,但他相信只要“里面的人愿意做”就一定能做成。 作者: □晨报记者杜琛陈文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