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初三学生苦对心理压力欲出家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2日10:36 云南日报

  “妈,我是不是问题学生?”“谁说的?”“老师!”“为什么?”“考试没考好!”

  儿子发来短信以死威胁 家长无奈已经联系寺庙母亲痛陈:我宁可孩子成绩一般,但心理健康、综合素质高,也不愿他成为只会考试的书呆子

  本报记者 谭江华

  “我再次重复,必须在下星期之内把我送进寺庙,要不就来收尸!”当李芳(化名)在收到儿子李明(化名)语气坚决的短信时,忍不住大哭起来。这是一名初三学生发给母亲的短信,短信其实一共5条,内容都是要求母亲赶快落实他出家的寺庙:“必须!必须!我在这种见鬼的信息催生下,我不知道我会成长成什么鬼样子。我再次重复,必须在下星期之内把我送进寺庙,否则有你们好看的!你们不送,可以,我自己去见上帝!我再次说明我没有开玩笑!若下星期不办好,我会把遗书发到你手机上!到时候你就可以把我和爷爷、奶奶放在一起了!”

  李芳强调,她之所以愿意媒体介入,是希望社会一起来关注当代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不要读死书、死读书,变成一个书呆子,对教育体制应该反思点什么。月考失败引发连锁反应

  “妈,我是不是问题学生?”

  “谁说的?”

  “老师。”

  “为什么?”

  “考试没考好。”

  这是去年12月某一天,李明参加学校月考失败后(“失败”只是从名列前茅降到中等),和母亲李芳的一段对话。谈话结束时,李明还说了两句:“平常善于思考,是不是因为分数没考好,就把我的优点否定掉了;是不是因为分数高低,就能确定一个孩子的好坏?”李芳当时肯定地告诉儿子:“当然不是,可能是老师做得不到位,但妈妈相信你,不要在乎。”

  一段时间后,李芳发现儿子变得脾气暴躁,尤其是谈到考试、分数时,反应相当激烈,动不动就摔东西,加上他力气大,几乎能把3人坐的沙发,从客厅摔到厨房。为了缓和儿子的情绪,李芳会轻声细语地说:“你看这种砸东西,太粗野了,会让隔壁邻居觉得这家人怎么素质那么差。”儿子从小就懂事,每次砸完东西清醒后会主动忏悔:“妈,我错了,不该这样没有修养。”

  过了几天,儿子真的不砸东西了,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看书了,不按自己拟定的计划自学了。而是拿大量时间去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然后不断套用到自己身上,就像套了一个紧箍咒一样,时常提到要进寺庙出家。

  当儿子把进寺庙的念头当真时,李芳担心了,想找个借口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我有个朋友,对寺庙很熟悉,要不要见见他,咨询下。”不料,读了很多心理书籍的李明明白得很:“你不要骗我了,实际上是个心理咨询室,我不会去的,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我得的是情感性精神分裂症。”曾经差点跳下教学大楼

  李芳说,实际上除了被批评为问题学生外,老师对他也没什么过激言行,还是很体谅的。李明还是去学校听课,可能没什么心思念书了,回来做不出作业就发脾气。距离月考后一个月,李明跟班主任交流后,突然以散心的名义爬到了6楼。幸好被老师及时发现,否则……说到这里,李芳忍不住哭了。老师问他为什么要死,他说要以死来换取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事后,老师跟李芳提起此事时,她再次跟儿子做了交流。“我一直犹豫着,犹犹豫豫没跳。”李芳又气又急,“别说死你一个,哪怕死几千个这样的你,也不可能改变什么。”

  新学期开学后,李芳建议儿子有选择性去听听课,不好听就回来,不逼他读书。“我们读书的方式有很多,在家自学也可以。”结果,儿子还是去上学了,行为一次比一次严重,到后来不看任何字,心理学都不看。“干什么,就是打电脑。”上学期间,他也喜欢玩游戏,但他非常有克制力,一个星期只玩一小时。”但现在他拼命打枪枪炮炮的那种,然后就是看电视。什么频道他都看,但是非常烦躁,一会儿换一个频道;然后晚上不睡觉,白天睡觉。要么晚上打电脑,看电视到凌晨四五点才去睡,一睡睡到中午两三点或下午5点起床,泡包方便面吃,半夜三更再吃第二顿。

  但在这一两个星期以来,儿子天天催李芳:“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到哪都要到寺庙。”李芳很着急地找到了儿子的舅舅,舅舅以出门开会的名义,把李明带进自己开的公司。原本以为离开家,会让儿子改变主意,没想到14日这天早上仍然收到坚持进寺庙的短信。家长心疼孩子疲于应考

  当天上午,李芳见儿子情绪十分不稳定,给本报打来求助电话。据李芳介绍,儿子跟她在单亲家庭长大的,但她十分重视儿子的成长环境,避免他出现单亲家庭可能出现的性格孤僻等问题。小学阶段,儿子开朗、活泼,善于独立思考和健谈,跟老师、同学相处得融洽,也很愿意和她交流。“小学六年级解数学题,年轻老师认为错了,可老师觉得方法很独特,又把错改成了对,他剖析问题深刻而独特,是我当时欣慰的地方,如今都成负面了。”

  “我一直很注重家庭教育,告诉儿子不要重分数重成绩,要重问题出在哪?要全面发展。”李芳说,儿子自理能力很强,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能自己带着几百元去交学费,整个小学阶段不用接送。但进入初中以后,儿子全方位变化,每天都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和小学相比,生活学习沉重,尽管学习名列前茅,却没什么开心的事情,总在应付考试,不和父母老师交流,不和同学玩,变得孤僻,有时有点暴躁。

  李芳说,儿子出事以前,跟她提过自己对学习烦腻了,比如他对某一个问题感兴趣了,却没有时间进一步思考,必须跟上老师的进度;他对小发明、小创造感兴趣,也抽不出时间动手。为此,了解儿子难处的李芳给学校写过两封信,在初三年级老师中引起了不少震撼。大体意思是:“我们改变不了体制,可以改变我们自己,把我儿子当成旁听生,有选择性地参加考试,不排名,腾出时间发展自己喜欢的东西,让他身心全面发展。我情愿要一个成绩一般,但身心健康、综合素质高的孩子……” 家长无奈已经找好寺庙

  李芳是大学老师,她认为儿子懂的东西比她还多。“什么《道德经》、《中国哲学》……他都读过了,还十分忧国忧民,一天到晚担心这出问题,那出问题。有时候我在想他会不会书读得太多了,把问题郁积在心,想不通而造成了今天的局面。”李芳说,但儿子真的是个不错的孩子,如果有人东西掉在地上,他一定会弯腰全部捡起,碰到困难人会帮助,班上同学脚骨折,没人管,他会背着去医院……

  14日下午,为了帮助李明跳出自己的误圈,舅舅带他出去募款。第二天早上,两人带着募来的钱物一起去了怒江贫困山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但愿他回来以后,能改变其想法。”当收到儿子仍坚持出家的短信时,李芳急得哭了,她忙着去找心理医生,去找最好的寺庙,以防万一。“等他从怒江回来时,实在要出家,就让他去寺庙呆上一段时间。”

  李明从怒江回来后,是选择继续学习还是出家?请关注本报后续报道。

  (春城晚报)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