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一模考试分析报告”权威出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3日01:47 扬子晚报

  南京高三3万余名学生参加了3月14—16日的第一次模拟考试,这次考试既是对第一轮复习的有效检验,也是为下一轮复习“查缺补漏”。虽然一模成绩已经出来,但是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最关心的就是自己每科考得究竟如何,暴露出哪些问题以及下面该如何更有效地复习。昨天,命题一模试卷的南京市教研室出炉的“一模考试分析报告”显示,通过一模摸底,南京高三学生在9门功课上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基础知识不扎实、运用能力差以及考试方法不科学成为失分最多的三大问题。

  [语文]

  写作文缺少思辨性

  存在问题

  从此次 “一模”语文考试的检测情况来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语言基础知识(语音、成语、病句辨析)不扎实,科技文阅读的推断能力及文言文内容细节的准确梳理和难句的直译能力亟待强化,古诗词及散文阅读题的设问角度及答题方向要力求准确定向,语言表达题的新题型及新要求应尽快适应;作文的文体意识及思辨能力不够,因此分数普遍不高。另外书写中的错别字频频发生,失分不少,在高考中应竭力杜绝。

  复习提示

  考前两个多月,建议同学们调整复习策略和方法:一要吃透“考纲”,明确考点变化,认定考查范围,熟悉试卷结构,查找弱项和缺失。二要全面梳理课本,夯实基础,构建坚实的语文知识结构。重点是对古诗文的梳理筛选式复习,落实典型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和背诵篇目中的名句名段。三要针对语言知识及应用、科技文社科文阅读、古文翻译、古诗词及散文鉴赏、作文五大板块,步步为营,扎实训练,落实答题的着力点,激活得分的增长点。特别要强化对主观试题的设问角度及解题方向的灵敏度训练,强化思维能力及准确使用专门性术语的训练。

  [数学]

  基础题频失分

  存在问题

  1、对基本的数学概念、定理理解和掌握不到位,不理解,稍作变化就解决不了。例如第6题,题中的4个命题都是由课本上的定理稍作改变,许多学生就看不出来;又如第21题,要求证明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这是一个非常基本的问题,许多学生无从下手或乱做一通,这可能是本次考试反映出来的最严重的问题。2、重点知识不过关。此次考试学生在概率、立体几何解答题上得分情况不够理想。如第17题学生解题步骤不规范、设和答不完整,对题意理解不清晰,对互斥事件(分类)与独立事件的概率运用不熟练。3、计算能力比较弱,特别是中等和中等偏下的学生,眼高手低。如第19题,学生知道做法,但就算不对。

  复习提示

  

  1、二轮复习必须有针对性。如一模中出现概率问题,三角问题等,进行专题复习。不能把下一个阶段的复习变成“学生做模拟卷,教师讲模拟卷”的过程。学生复习不要被各地的模拟试卷牵着鼻子走。在专题的选择上,必须考虑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出发,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在对待试卷中的基本题和中档题时能比较顺利和清晰得解答。2、从第一次模拟考试看,二轮复习中小题要强化填空题的训练,解决会而不得分的问题;中档题要重点以概率、三角、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为突破口,解决得分低,耗时长的问题。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角度,都必须通过一些小的专题的讲解和练习,理清解决这些问题的常用方法。均分在80分以下的班级更要把解答题的复习重点放在三角函数、概率、立体几何这三块内容上。作为学生,还必须有针对性地对自己在模考或其他作业中出现的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系统地整理和思考。3、学生要学会归纳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在二轮复习阶段,考生在进行解题训练时,不要只重数量,而更应该关注“解题质量”,对每一道题目特别是重点题要注意一题多解的训练。

  [英语]

  考试方法问题多

  存在问题

  1、学生对考纲词汇,尤其是新增500词的理解很不到位。在此份试卷的篇章中,原本需要注上中文的词,因有了新增500词,现在不必注了。如果学生不认识这些词,理解正确率就会大大降低。2、答题习惯和经验的问题。本次考试在阅卷中要求很严,均分较低,其中考生答题很不规范是突出原因。通过重点中学考生的答卷情况分析,主要有以下问题:没有用规定的黑水笔;短文填空中要求书写的词太潦草;作文书写不认真,没有写完规定的要点;不少学生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内容;考生遇到了有一些难度的考卷时,思想波动太大,有不知所措之嫌。一些好学生由于时间紧张,没有认真涂好机读卡,导致正确的答案没能得到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没有能将该得到的分拿好,还有就是不负责任的,没有通过科学的方法选出答案。

  复习提示

  1、建议从3月到4月中旬,以高考题型为主线,进行专题训练,学生要根据自己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教材为主线或薄弱语法知识为主线,突出重点,进行专题训练。训练可将课外训练和课内限时训练相结合,专题选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2、建议将阅读、写作和听力训练这些能力训练穿插在语言知识专题训练之中,或将语言知识专题训练穿插在能力训练中。3、复习中选择练习的材料一定要贴近高考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基础一般和较差的考生,要抓好学生高考英语词汇的识记工作,尤其要加强今年新增500词的认知工作。4、加强考试做题策略研究,积累考试经验。每次模考时,学生自己要对每大项的耗时(包括75空的涂卡时间)心中有数,了解做题的程序和方法是否科学,保证学生在高考规定的时间内,先将有把握的分拿到手。

  [物理]

  见到难题就“投降”

  存在问题

  1、答卷不规范。位置错位、说理过程不清,表达过于累赘。如18题中定性描述AC棒的运动状况,过程叙述过于繁琐,详略不得当,抓不住关键词。2、审题不清晰。 如17题(2)相当部分同学对地球半径和卫星与地心的距离两字母不区别而出错,认为轨道半径为3R地。3、对物理过程的分析把握不准确。如16题中对弹性势能何时最大不能清楚表达;求最大弹性势能时,机械能守恒的物理阶段划分不准,没考虑到碰撞时有内能产生而写出错误的机械能守恒式。4、科学素养缺乏。主要表现在计算中很高的错误率,作图过于粗糙导致读图出现误差过大而超出允许的范围,不按要求书写结果中有效数字的位数。5、信心不足,轻言放弃。大部分学生对最后几题存在畏惧心理,尤其是最后一题。往往不耐心读题就放置一旁,不予理会。其实,这样的大题目命题者往往都会铺设许多台阶便于学生入门分析,只是在最后个别问题上“翘一翘尾巴”,拉开差距。例如19题中的前两个问题就是为第(4)问设计台阶的。

  复习提示

  1、查漏补缺,侧重基础,精选专题。“一轮”复习讲求“细节”与“全面”,而“二轮”复习更关注“宏观”与“主干”;由于时间和内容诸多因素,像“一轮”复习那般面面俱到几乎不可能,学生在复习时应精选习题,强调对物理过程的梳理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尤其是对物理图景的教学分析,强化对多过程问题处理能力的提高。2、强化规范,注重习惯,重视答题规范和提高运算能力 。3、调试“心态”,持续模拟。今后复习中学生在做试卷时也要经常限时模拟。

  [化学]

  技能复习遗漏多

  存在问题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不全面,遗漏较多。尤其对以往考题很少涉及而又是考纲规定的考试内容不够熟悉。究其原因,主要是不能依据考纲和课本进行全面复习,只知道根据以往的考题进行盲目解题训练所致。这样一旦遇到未考过的考点内容就会束手无策。2、化学计算能力和化学实验能力有待加强。多选题、化学计算、实验探究、物质推断、有机化学等综合性强的题目得分率不高, 反映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审题不清,信息阅读和迁移能力不强。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语言表述不准确,答题不完整。

  复习提示

  1、要通过专题训练和阶段性的综合检测,查漏补缺,把已有的知识连成片、形成网,构建与考纲一致的完整扎实的中学化学知识体系。这是学生在考试中以不变应万变的基础。2、强化热点。物质的量及阿伏加德罗常数、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强弱电解质溶液、盐类水解、pH、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电化学知识等二十几个考试热点是中学化学中最重要的内容。这些热点对学生的学习素质、思维品质及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对这些考试内容和题型的热点,要重点复习、重点测练,做到弄懂、练透。把学科主干基础知识落实到位,基本技能和方法训练到位,在抓基础分上狠下工夫。3、复习中许多同学养成了用眼睛做题的习惯,即只用眼睛看,头脑想,简单地把题目过一下了事,很少动笔把想到的答案写出来,所以在考试中就会出现会做的题目用语言表达不清或表达不规范、书写化学方程式不配平、气体符号或反应的条件不写等错误。因此在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养成多动脑思考、多动笔书写的好习惯。4、实验能力差,不少学生只简单重复课本上的实验,简单地按课本中给出的现象去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不明白做实验的“真相”。诸如此类问题是造成化学实验成为考试难点的重要原因。对实验的复习建议按照考纲要求的4种能力重新审视学过的化学实验,归纳并适当拓展基本仪器的使用功能和基本操作的迁移范围,增强实验的探索性和设计性,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综合理解与迁移创新,注意培养实验分析设计能力和准确表达实验原理、操作步骤、现象和结论的能力。

  [历史]

  遇到“相似”易“打架”

  存在问题

  

  1、基础知识较差,对历史事件发展细致过程或对一些历史现象评价的细节尚未掌握。如对教材不熟练,对时间、事件、表现的记忆不准确;对教材中重点知识、关键性字词掌握不好;对知识结构缺乏整体架构,专题知识梳理不清;对历史的空间概念、地理概念有较大漏洞,导致历史事实混淆,乱答错答。2、审题不清,时间、概念混淆,对同性质或相近似的历史事件的异同比较训练不足。审题中抓不住关键性字词,阅读材料,理解、归纳能力欠缺,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导致理解偏差,答非所问。3、地域概念、空间概念、阅读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缺失。本卷表现特别明显,如第1、3、10、13题。4、解题技巧有待提高。表现为文字表达不够严谨、书写不规范、不准确,说大白话,表述口语化或编故事,逻辑混乱,不会使用历史专业语言或术语答题,关键字词写成错别字。

  复习提示

  1、依据《考试说明》抓反复。坚持每天默写一段专题,每天练好一道大题,每天训练好10道选择题。每天晚上静心默读或背书至少100分钟。要注意重要概念的理解,要注意构建每一章节的知识结构。落实每一个考点,记住关键词,有效复习,夯实基础。2、查漏补缺,完善知识体系,决不要因为考试检测而随意打乱计划。下阶段要特别注意对考点纵向梳理,横向联系。因为纵向梳理可以重点突出专题的阶段性历史特征,而横向联系则可理清并形成有关特征的背景和影响,各阶段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一般规律和历史启示,以便形成历史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3、贴近新课程,注意热点问题专题化。复习中注意从新课标专题角度重新整合历史专题复习,强化对主干知识细节的把握,注意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特质的抽象训练和比较分析训练。要关心时事,把握热点,古为今用也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基本目的,当今世界和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在历史考题中体现出来。不要忽略江苏地方特色、周年纪念等。4、加强解题能力或技巧的强化训练。下阶段要大做有助于理解历史主干知识的题目,绝不做偏题、怪题、难题。

  [生物]

  碰到运用就“发呆”

  存在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精准化:如细胞亚显微结构、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癌变、肽键的结构式、细菌生长曲线的四个阶段特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书本实验原理与步骤等比较模糊。2、有些知识点还存在疏漏:主要是选修教材部分的内容。如免疫、调节和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等。3、知识的运用与转化能力较弱:一些核心、主干的知识掌握得较好,但一提到应用的要求或出现在新情景与新背景中就会出错,如涉及到遗传概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计算、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等就有困难。4、一些题型的解题方法还不够熟练:对一些新情景、新的材料、新信息量的处理能力还不到位。多选题得分低,综合题得分也不高。5、语言表述能力比较弱:语言表述不准确、不严密、不规范,不到位,常有错别字出现,尤其是生物学专有名词。6、生物学实验能力还不理想:几道实验题的得分率都不高;如实验的基本要求以及对实验设计的表述与对实验结果的推测等方面。

  复习提示

  1、属于考试范围内的重点复习一个都不能少。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在书上画下来,理解加记忆,结论性语言要记熟,熟记是应用的前提;书本上有图的要看清各部分名称、结构和功能。不属于考试范围内的,可以不作为重点。大纲规定的19个实验在复习时要把基本原理、步骤、方法复习到位。能做的可以做一遍。2、将选修内容再做梳理,特别注意一些相近或相似概念的比较,动物、植物细胞工程的方法、原理的比较等;同时要加强与必修内容的整合以及与生产生活的联系。3、以能力训练为核心,以提高能力为重点,加强题型训练。在练习的具体操作上提倡限时训练,在作业上标明时间,如限时训练30分钟。综合题必须书写完整。按照题型设计复习专题,做到基本题型过关。适当增加新题型、新情景的训练,各种题型训练要教会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4、以实验专题带动对实验的复习以及实验能力的提升。

  [政治]

  时政教育“两张皮”

  存在问题

  1、掌握基础知识不牢。如第31题中的D项,学生把认识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混为一谈;第38题,题目要求回答对坚持党的领导的认识,不少学生对党的性质、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等重点知识不能完整地表述出来。2、关注时事不够。部分学校时政教育仍然未能改变“两张皮”现象,考前没有结合时政组织教学,以致许多考生不能准确使用时政语言说明问题。如第34题第一问,不知道“和谐世界”这个新理念;第36题说不出职务犯罪的含义等。3、提取信息不全。部分考生答题过程中未能有针对性地对所给材料进行分析。如第35题第一问,对图、表二部分材料不能概括出不同职业收入的差距,更写不出“无业人员和种粮农民收入较低”这一结论;少数考生将此题仅局限于“三农”问题,对“表”只概括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合理化的建议也仅限于对“三农” 问题的解决没有扩展开去。4、缺乏解题技巧。不少考生不能规范使用政治术语,语言组织随意性大,表达不清;不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答案缺乏条理,逻辑性不强;没有关键词,要点不突出;原理阐述和材料信息脱节。

  复习提示

  1、下阶段复习中,必须继续关注基础知识复习。要严格按照《考试说明》中的考点及能级要求,考生应回归教科书,自主梳理主干知识,加深理解重要考点内容,力争做到准确、完整、牢固,同时要查漏补缺,不放过知识的盲点与死角。2、复习中要认真观察和反思国内外重大时政现象,注意积累党和国家现阶段重大的方针政策知识,适当记忆必要的时政语言。在时政专题复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认真思考当前生活和社会中有哪些热点;这些热点中重点是什么;热点、重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在哪里,努力做到多角度思考,透过现象分析问题本质。3、坚持有效训练,提升解题能力。

  最后阶段,要进一步掌握基本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通过限时练习,要努力实现答题的科学性(即紧扣关键语句和关键词语)、规范性(即做到要点叙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严谨、行距得当)、完整性(即分析和归纳角度和适用原理全面、准确)、效率性(即做题迅捷速度)、完美性(即有令人赏心悦目和通顺流畅的、且没有挂一漏万的文字表达),进一步培养良好的答题习惯,努力优化思维和答题方法。可以把高三阶段的一些试卷翻找出来,将以前做错的题目再做一遍,进一步弄懂以前的疑难问题。

  [地理]

  自然地理分析问题能力差

  存在问题

  1、涉及自然地理内容的试题得分率不理想。主要是自然地理内容的难点较多,学生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如第2题关于太阳视运动的内容,不少学生看不懂图示内容的意思,加上该题的情境设置比较新,所以学生解题的难度就更大一些。再如第24题,该题考了两个点,其一是地转偏向力对河流地貌的影响,其二是流水堆积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宫室遗址分布在“河流右岸”,选择难度不大;但由于凸岸水流速度减慢,造成堆积,这个答案学生判断的错误率很高。2、对问题分析的针对性缺乏。主要表现在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比较“泛”。如第28题,学生应依据图8判断出乙湖是青海湖,再结合咸水湖来判断,而不少学生只考虑到了湖泊,套用淡水湖面积缩小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错选了答案。3、信息的整合、运用欠缺。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多项材料、图文材料的整合、运用能力不够,不能将所提供的材料联系起来分析、计算,如第14题不能从统计图中直接得出结论,而应将文字材料中所给的数据进行整合、换算。该题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只考虑了统计图中所提供的资料,从而造成了计算结果的错误。

  复习提示

  1、加强对自然地理重点内容的理解,特别是重点与难点叠加的内容。注意结合图像分解难点,学会图解分析,对于自然地理原理、规律一定要理解,切忌死记硬背。2、注意回答问题的规范训练。审题要全面,即读懂题意,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和中心含义;读图要细致,努力通过图示中的有效信息,推导出隐含信息分析、解决问题;信息要整合,应学会对试题中的各类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并要与所学知识链接,注意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表述要清晰,在答题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思维有序,在书写答案过程中条理要清晰,注意“虚”“实”,如对汽车企业选址原因(条件)分析——考虑市场因素,该地市场广阔;考虑劳动力条件,该地劳动力数量多,素质高;考虑交通条件,该地水陆交通便利……先定性,再具体,这样就可以拿到较高分数了。3、注意填图、读图训练。在第二阶段的复习中仍然要重视填图、读图练习,因为图像、图表内容始终在地理考试中占有较大的分量,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地理能力。同时,地理空间的定位依旧要加强,这往往是解题的基础。4、注意对问题分析的具体、细致。在第二轮复习中,在强调对地理原理、规律理解的同时,要注意在具体分析问题过程中一方面要具有针对性,不能泛泛而谈;另一方面要全面,注意进行“踩点答题”的训练,确保答题时不遗漏要点。5、重视对同类试题解题规律的归纳、反思。在第二轮复习中,应更加注意对训练试题的合理选择,强调针对性,反对只练不讲。应加强综合训练,进行实战演练,每周应认真做一份综合试卷,积累应试经验。在第二轮复习的做题过程中,应善于对试题进行归类总结,提炼解题的基本方法。同时要有“错题本”,对做错的试题,在“错题本”上集中订正,“错题本”上要有“反思”栏目,在该栏目中写出错因分析,并自己再找一到两道相近的试题进行解题巩固。6、注意分类指导。对于艺术、体育类文化课选考地理的学生,应加强基础知识过关的训练。教师应组织这些学生认真完成前一阶段南京市地理学科高三组织的考点过关及其有关的填空题、选择题练习,并做好必修上、下册重点内容问答。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