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咸宁通城县坍塌桥梁背后的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5日10:14 汉网

  汉网消息 通讯员李惠

  

咸宁通城县坍塌桥梁背后的故事

  23日垮塌桥现场。通讯员李惠摄

  

咸宁通城县坍塌桥梁背后的故事

  郑小华说,他们一家会把修桥坚持到底。通讯员李惠摄

   阅读提示:咸宁通城县山坳中的潭下村,被村民们戏称为“桃花岛”——一条河水拦断了出村路,使这里“与世隔绝”。周围的女孩不愿意嫁到这里,因为这里连嫁妆都运不进来;村里的青年人不愿意住这里,因为新买的摩托车只能放到河对岸才能用。

  修桥是这里每一位村民的梦想。去年9月,村民郑金球出资33.4万元修桥,谁知前日大桥突然坍塌。看着坍塌的大桥和死伤的村民,郑金球的父亲郑小华含着热泪说:“桥,我们一定会修下去,这是我们四代人的承诺。”

  昨日10时,站在坍塌的大桥前,58岁的郑小华老泪纵横——这座高十米、长百米的三拱石桥,凝聚了他们全家四代人的心血和愿望,眼看石桥第二拱还差一米就要合龙,谁知竟塌了。

  桥下,坍塌的桥架像一只绝望的手,从坠落的巨石中艰难地伸出来,指向天空。看着这些,郑小华难过地扭过头,擦着眼泪。

  据《通城县志》载:百丈潭,陆水之源,悬崖陡壁,高千仞,潭身上直下曲,悬岸飞瀑,缓成斯带,急则同白练,沉斧入潭底,足百丈。

  郑小华所住的潭下村位于百丈潭边,隽水河绕村而过,堵住了该村的出路。

   没有桥,难处一言难尽

  谈起没有桥的难处,潭下村9组和彭潭村的数百村民都是一句话:“一言难尽。”

  60岁熊世才老人介绍,他记得,小时候过河时,冬天要先爬下高出河床10多米的土坡,然后踏着跳石过河,“稍不注意就会跌入冰水中”。夏天洪水涨起时,村民们要么绕道5公里过河,要么冒险趟水,“经常有人被水冲走”。

  潭下村9组居民田地大部分在河对岸,农忙时,村民们只能将农具及耕牛寄养在对岸人家,收获的作物也要待到枯水季节运回家中。

  村里有老人们说,解放后该村至少有8名村民、10余头耕牛过河时跌入河中遇难。

  上世纪90年代,河下游建起了一座发电站,该河水位上升,村民便改从高10多米的电站拦水坝出行,拦水坝顶部宽不足1米,且没护栏,更是危险,曾经有两名村民及三头耕牛被山风吹落坝底……后来,坝上游修了座桥,但村民要绕道近2公里才能从桥上过河。

   过河难,谈成的女友吹了

  说来让人难以置信,因为没有桥,很少有女子愿意嫁入潭下村9组及彭潭村。

  彭潭村党支部徐书记介绍,他们村一名卢姓小伙子在外打工,与一外地女孩相恋三年后,3年前将该女孩带回家见父母。女孩牵着卢的手,磨蹭半天后,才战战兢兢地从坝顶过河。3天后,女孩决定与卢分手,称从坝顶过河后,她夜夜做恶梦。

  徐书记说,因为没有桥,该村小伙子很难找到女朋友,许多外面的女孩看中了村里的小伙子,可到村里一看,根本没法过河,立即就打了退堂鼓。勉强嫁过来的,遇到涨水季节,嫁妆也运不进村,只得放到对岸熟人家,等枯水季节再一点一点搬回家。“好多娶回了媳妇的男子,纷纷将家迁走”。

  现在,村里青年人也不愿在村里住,“你想,买个摩托车,一遇到涨水就骑不进来,只有放到对岸,等来年再骑,年轻人谁还愿意在这里住”。

   没有钱,修桥等了60年

  村民们也曾多次动议修桥,但均因资金问题而搁浅。

  据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一名叫蒋胡子的富翁躲避战祸,从湖南平江县来到潭下村9组,滞留了多时。一次洪水暴涨时,一名驻扎在村中的抗日战士踏着跳石过河打击日本鬼子时,失足坠入河中,被洪水卷走。

  之后,蒋胡子与村民们商议,在河上修建一座石墩木板桥,蒋愿意出资。此动议得到了包括郑金球曾祖父在内许多村民的大力支持,“郑家愿意倾力而为”。

  然而,战乱中,蒋胡子不久即离开村子不知所终。

  桥没有修成。

   修桥,四代人传递的重任

  但郑金球的曾祖父很倔强,他发誓,郑家将单独出资,修建一座桥。

  此后的岁月里,这名老人一直在为修桥之事奔波,遗憾的是,老人去世时,这个愿望仍未达成。临终时,老人紧握着儿子郑世海的手,叮嘱儿子,“一定要建一座桥”。

  郑世海奋斗了一辈子,于上世纪70年代辞世,他也没有完成父亲的修桥愿望,但他将修桥的重任交给了儿子郑小华。

  昨日,站在坍塌的桥前,郑小华禁不住悲从中来,号啕大哭。他说,从他懂事时起,他就晓得,修桥,将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可转眼间,他须发斑白,桥仍是只存在于脑海中。

  郑小华与老伴彭玉华告诉记者,十年前,他们的两个儿子到广东打工。老两口每每与儿子们通电话时,总是嘱咐儿子,“如果发财了,一定要修一座桥,完成先人的遗愿”。两个儿子也完全理解父母的这片苦心,均承诺,将助父母完成此事。

  郑小华说,几十年来,郑家要修一座桥的事已越过隽水河,传得尽人皆知,“不修桥,对不起先人,对不起村民”,自己一家也会成为不守信的人。

   打工13年,出资33.4万修桥

  2005年底,从深圳回乡的郑金球告诉父亲郑小华一个喜讯,“我现在有钱了,可以出资修桥了”。

  郑金球的钱也来之不易。

  1993年,因交不起60元学费,郑金球只念完初一,就辍学到广州东莞一家皮带厂打工,8元钱一天,包吃包住。郑金球很满足,工作特别拼命,受到老板的赏识。

  2001年3月,略有积蓄的郑金球在朋友的帮助下,办了一家荣利五金皮具厂,到2005年底,已发展成拥有百余名工人、年产值数百万元的企业。郑金球告诉父亲,除去正常生产开销的钱,他手上正好有三四十万元“活钱”。

  2006年春节期间,郑氏父子利用走亲访友的机会,开始寻找建桥能人。很快,易段村一个姓熊的包工头进入了郑氏父子眼中——熊修桥30年,经验丰富。

  2006年8月,郑小华将修桥工程承包给了熊,用28万元修一座总长52米、宽5米的三拱石桥。

  为了表达内心的喜悦,他特地在家中摆了十几桌酒席,放了几万响的鞭炮。

   只要有钱,我们就会继续修桥

  开工那天,郑小华起了个大早,从家里挑了一担米和一担菜送到工地上,又从贴身的夹袄里掏出500元,塞到了修桥民工的手中——这是他和老伴将家里的十几棵大树、150斤黄豆及菜油全卖了换来的。

  “修桥是百年大计”。工程开工后,郑小华和老伴一起,一边种田,一边到工地帮忙。修桥需要石头,他就带着村民一起到很远的山上去搬;入冬了,水泥不易收浆,他把自己家的棉被盖在桥上保温……

  郑氏父子的义举感动了乡邻,一些村民自发赶到工地帮忙。他们将桥头边的潭贝嘴山劈开一条6米宽的通道,搬运8000立方土,填平了一条山谷,将桥路延伸到郑家所属的村口。

  据一位施工人员说,按工程进度,今年上半年桥就可以修好。谁知却出了大事。3月23日上午,大桥塌了。听到这一噩耗,郑小华如遭雷击,他不知道该怎么将这一消息告诉远在广东的儿子。

  郑小华说,当天中午,郑金球得知这一消息后,一整天都没吃饭,现在正在赶回家的路上。“虽然桥出了事,可只要我们有钱,我就一定会继续修桥。”脚穿一双旧皮鞋,用一条粉红色布条系着外裤的郑小华语气坚定地说。

   死伤村民不怨修桥人

  前日的桥梁坍塌事故发生后,死伤者家属纷纷赶到郑小华家,但他们不是来要求补偿,更不是来闹事的,他们是来安慰这个伤心的老人的。

  昨日,记者看到,死者郑炎寿的堂弟刚从湖南平江赶回。他说,对堂哥的不幸身亡,他很悲伤,但他不会怨恨郑家人。郑炎寿的妻子彭会园含泪称,她也不怨恨郑家,她相信政府会妥善处理善后事宜。

  马港镇政府相关负责人称,事发后,死伤者家属中,没有人责怪郑家人。

  潭下村村委会主任李明告诉记者,郑小华的小儿子、此次出资修桥的郑金球在事发后,曾致电家人,称桥一定要修下去,他将会花几年时间,重新攒钱,完成修桥重任。“郑小华一家极守信用,他们答应做到的事,就一定会做到”。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