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黄河岸边那片石(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7日07:23 山西新闻网

  

黄河岸边那片石(图)

  

黄河岸边那片石(图)

  图:2007年春节期间,肖先华徒步黄河时拍摄的茫茫黄河。

  

黄河岸边那片石(图)

  图:河曲,西口古渡。

  

黄河岸边那片石(图)

  图:黄河沿岸,一晋商老院中,肖先华留影。

  石头,一种由矿物集合而成的坚硬物质,形态迥异,大小不等。它太多的成分与顽强的外表,总是留给人们各自复杂的感受与遐想。

  2007年的倒春寒来得有些晚,在这顽强的气候里,我遇到一个顽强的行者―――徒步黄河的儒者―――肖先华:

  2000年,从壶口走到禹门口,沿汾河进行考察;

  2006年从银川到包头,徒步一千余里;

  2007年又沿着黄河岸边弯弯曲曲的滩地与山路,一千余里从包头徒步到河曲。

  3月9日,在他旅程告一段落的第二天,我约到了他。

  一个人的旅途

  “河已开,雁已来,先华却要走了,今天自河曲去太原。”这是肖先华每天都记录下的自己在黄河沿途的感受之一,淡淡的伤感中,太多的疑问在等待着他。

  一个在广西工作的学者,为什么千里迢迢来徒步黄河?

  为什么选择黄河?

  期待着什么?

  意义何在?

  “我要在黄河边观兴亡,察天意,阅古今;要走出书房,到文化现场进行实证考察,真正做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改变中国学术界从明朝沿袭下来的死读书,读死书,从书本到书本,没有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写无病呻吟的八股文和枯燥无味的考据的做学问方式;要在黄河边和几千年来的思想家、历史学家们那看穿一切的目光对接,做古圣前贤的文化托命之人;要在这里依托母亲河,和整个中国文化界学术界对视,重建中华民族在天地间安身立命的价值系统。”

  这也许就是答案。

  肖先华比较浪漫,喜欢旅行,1999年研究生毕业后,就背个行囊去旅行。从黄河壶口走到龙门,80多公里走了6天。就是那次以后,肖先华有两年时间呆在黄河沿岸,直到2001年才回到桂林工作。也就在那两年,通过对黄河沿岸的文化考察,他真切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此与黄河难分难舍,虽然现在有着许多的头衔:桂林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广西儒学学会副秘书长、桂林孔子学院副院长等等,他还是不改初衷。

  走得最远的一次,2006年的春节,他沿黄河从银川走到包头,花了一个月时间走了近600公里。

  “黄河边基本没有道路,走得确实很艰难。有双脚走到打泡的痛苦,有在零下20摄氏度在羊圈里过夜的困顿,有两三天吃不上饭忍饥挨饿的绝望,也有在冰天雪地里跌倒爬起、爬起又跌倒的折磨,有几次差点从黄河边的峭壁上摔下……”

  从肖先华黝黑的面庞,沙哑的嗓音中,我感到徒步黄河的理想中,有着太多的险阻。

  为什么还要坚持?

  “因为理想而执着!”

  祖先那条河流

  从洪洞女娲陵到韩城司马迁墓,从夏县司马光墓到永济鹳雀楼,这样的旅程里,肖先华觉得自己像是在赴中国文化的盛宴。他热爱黄河边的厚土,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在那里,肖先华感觉自己身处中国文化的母腹,能抚摸到中国文化的脉搏。也正是这样的旅程,让他清楚地看到,中华民族一脉传承5000年的传统文化从没中断过,而且显示出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当你从明长城走到清康熙皇帝征讨噶尔丹驻扎过的横城、再到秦蒙恬北击匈奴屯兵的兵沟,看着蓝灰色的黄河突然消失在冰下,眼前的黄河是一片冰封白雪茫茫的壮观时,你会感觉历史在那一瞬间凝固,感觉中华历史的苍茫与深厚,也感觉自己该为书写新的历史做些什么。”

  肖先华把旅程中的收获都记录下来,写成了几本书:《黄河雄魂》《汾河波涛》《中国故乡》,他自己把它们称作《站在黄河边看中国文化》系列。

  “我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热爱,对重振华夏雄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企盼,都写在了我的书里,我想让更多人一起来感受、来领悟。”

  还打算继续写下去吗?

  “我计划完成《站在黄河边看中国文化》系列10部书的创作,现在过去7年了,才写了3部。剩下的,我得抓紧时间在8年内完成。”

  7部书的主题肖先华都构思好了,这需要跋涉从天山南北到东海之滨广大地区,需要研究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和民俗风情。要实现这个目标,他要走的路还很远。

  徒步黄河还要继续?

  “今年要去三次。第一次从黄河包头至河曲段,现在已经完成;第二次准备从今年6月开始,徒步黄河源头青海段;第三次准备在今年下半年徒步黄河河曲到壶口段。”

  “这可不是我一个人在走。复兴中华文化是全体华人共同的责任,许许多多的人都在为这个理想而努力着。我愿为这个理想做一颗铺路的小石子。”

  一颗铺路石头

  “一个不要根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人,一个没有根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我们要寻文化之根,根在哪里?

  在黄河。

  怎么找?

  用自己的脚载着自己的心去找。”

  农历丁亥年正月十六,肖先华到达河曲的西口古渡,这里鸡鸣三省,是明清两代许多山西人到内外蒙古谋生走口外之故地。他感慨良多,“西口古渡承载着山西人民悲欢离合的苦难历史,西口文化也印证着山西人吃苦耐劳、刚健奋进、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我是在中原文化的氛围里长大的,后来又专门学习历史,一直以为自己对黄河的历史、文化及其所代表的中华文化根源理解很深。但等走近它,才知道自己是多么肤浅。”

  徒步考察,深入文化现场实证研究,肖先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升华了,对发扬光大儒学的事业更执著了。

  “我知道自己很渺小,但我愿付出自己的努力,这只是我个人的人生理想,我博客的名字是‘石头’,我愿为这个理想做一颗铺路的小石子。我想,如果有更多人甘当这样的石子,中华文化复兴之路不就铺出来了?”

  2005年8月,肖先华向全球华人发起“万人回故乡”寻根活动。在这之前,肖先华徒步黄河寻根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个人行为,从此以后就是许多人共同参加的活动。

  今年是香港回归十周年,肖先华将组织30多位著名画家、书法家、作家徒步黄河,画黄河,写黄河。肖先华要从自己做起,从他组织的这个画家、书法家、作家的团队做起。

  举头天外望,无有这般人。

  作为一个从未徒步黄河的山西人,每每想起肖先华的文化苦旅,眼前总会出现这样的景象:

  桃花未开,远山银白,天地万物尚未醒来。一个人坚定地立在黄河岸边的黄土高坡上。任凭风吹雪落,任凭岁月磨折,不管是在儒家的劝世良言中,不管是在佛教的砖塔中,不管是在漫天飞雪狂沙中,坚守、坚守……

  朱慧

  (编辑:闫芳芳)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