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透视高校里的"潜规则"(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7日13:42 国际在线

  导师与研究生本来是一种典型的师徒关系,但很多学生都将自己的导师称之为“老板”,这让许多导师也感到很无奈。我市沙河口区某高校计算机系的一位硕士生导师对记者说:“面对一种集体性、团体性的科研项目,老师要寻找合作伙伴。除了尖端的科研内容要其他专家一起参与外,比较基本的操作,学生就可以胜任。你不能让每一位专家都从基础做起,那样将会造成学术资源的浪费。而自己带的学生来做这些基础工作是再合适不过了。虽然这样做会占用学生的一些学习时间,可是为了科研的便利或者赶时间,只好这样了。再说学生帮我们,能强化动手能力,增强感性认识,也是提前进入社会的一种实践锻炼。”

  “高校普遍研究经费不足,出现导师接项目、学生当劳动力的现象也是在所难免。学生搞的课题研究,如果没有导师的背景,就是再优秀、再有创新,也是不会有人拿钱支持的。没有导师的对外运作,学生不可能申请到科研项目资金,说得庸俗点,有些杂志导师不挂名,学生的论文发表都难。”一位高校老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多管齐下革除弊端

  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博士曾针对中国很多研究生都在给导师“打工”的情况表示:“在斯坦福,我们看待研究生就像看待我们的同事一样。”据他介绍,该校的研究生基本都替教授的研究团队工作。“由此可见学生给导师工作并非我国独有,也不是什么坏事,但关键是我国目前导师体制、相关法规及个别导师道德的缺失造成了眼下的状况。”我市一位教育专家表示,“如果能有相关规定进行束缚,使导师不能让学生参加与学业无关的项目、按照一定比例付其报酬,那么学生给导师工作反而能起到加强实践、拓展专业知识面等作用。然而目前却只能依靠导师们自身的道德水准来进行自我约束。”

  这位专家表示,导师在高校中一般有教学和科研两项任务,我国的导师制是一个岗位,虽然正教授有带研究生的资格,但没有带学生,也不能称为导师。而研究生与导师都是自愿选择制,学生在选择导师时,一般要看导师的人品、学术方向是否与自己相符,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导师有没有充足的课题研究经费,因为高校中研究生的培养其实就是培育科研人员。而一般高校划拨给导师的课题研究经费有限。这样,没有经费就不能进行课题研究,没有课题资源就不会有学生选择自己为导师。而为了筹集经费、增加科研项目,导师又不得不出去揽项目,导师带的研究生自然而然就参加到导师的科研项目中来了,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导师与学生之间演变成“雇工式”的怪现象。记者了解到,在一些发达国家,导师的研究经费充足,导师拥有科研课题的财权和人权,对研究生的使用就得当一些。因此,眼下这种状况的出现与我国的教育体制有很大关系。

  对此,我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博士生导师说,现在我市一些高校硕士、博士导师们的科研经费相当少。为了科研项目,他们希望通过知识来赚钱,直接的做法就是开公司、申请投资等。然而这种做法代价还是很大的,导师随意使用学生,学生只能耽误学业帮助导师。时间长了,就出现了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摩擦与纠纷。“当前高校普遍研究经费不足,国家允许高校办企业,在现行高校体制下,我们该怎样约束教授的权力、行为,我们该怎样防止此类隐性教育腐败,我们该怎样赋予学生民主权利?对此应出台专门的管理法规,这样高校才能依照法规协调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

  我市某高校的一位硕士生导师则指出,改变眼下这种状况的关键在于改变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目前作为弱势的学生,永远在被选择而没有选择权。为什么学生不敢向系里和学校反映那些问题?就是因为有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如果改变这种关系,导师也就会有所顾忌。如何改变呢?他主张实行双向选择:“研究生一年级不要分导师,让他们充分地了解导师的情况。那些经常利用学生当廉价劳动力的老师,在学生中的口碑肯定不好。研究水平和人品都不好的老师,在双向选择中就会被淘汰;同样,如果学生一入校就混日子,也会被淘汰。”(记者:孟楠)

  来源:大连新闻网-大连日报

[上一页] [1] [2]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