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内蒙古十通》见证草原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7日17:44 内蒙古晨报
《内蒙古十通》见证草原文化
邢野介绍《内蒙古十通》 晨报记者 赵志斌摄影

《内蒙古十通》见证草原文化
邢野 晨报记者 赵志斌摄影

  内蒙古晨报报道(记者 鲁蒙海)如果您想全面了解我区的自然灾害、国土资源、旅游资源、“知识青年”、“文化大革命”、民俗风情、轶闻旧事、旅蒙商与大盛魁等方面的草原文化知识,不妨读一读内蒙古通志馆编撰出版的《内蒙古十通》(共10部800万字)。这套书系统地介绍了我区部分极为珍贵的草原文化,它填补了我区这方面史志的空白。

  今年,《内蒙古十通》将全部出版面世,《内蒙古十通》有怎样的内容,又有怎样的看点?记者采访了内蒙古通志馆馆长邢野。

  ★《内蒙古自然灾害通志》

  内容简介:该书就内蒙古地区的旱灾、风灾、寒潮、干热风、沙尘暴、雪灾、黑灾、雹灾、霜灾、水灾、盐碱、涝渍灾害、病虫害、鼠害、狼害、草害、火灾、地震的自然规律与特点及全区分布与受灾情况逐一详志。

  看点:就内蒙古地区两千年来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实况如实收录,从中可窥其规律和特点。

  ★《内蒙古国土资源通志》

  内容简介:在内蒙古118.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国内最大的森林和草场资源,还有着丰富的风能资源和光能资源。这里,草原无垠,牛羊遍地,沃野千里,林海莽莽,地上、地下、水里、空中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是一个天然的立体状的资源宝库。其中:稀土矿居世界第一位,铁矿资源已探明储量22.27亿吨,居全国第七位,并拥有全世界著名的白云鄂博铁矿;铬矿资源探明180.1万吨,矿石储量居全国第二位;铜矿资源探明储量346.98万吨,居全国第六位;铅矿资源探明储量352.44万吨,居全国第三位;锌矿资源探明储量1312.32万吨,居全国第二位。

  看点:全书设政区、人口、民族、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旅游资源等卷。

  ★《内蒙古旅游资源通志》

  内容简介:撷取呼伦贝尔市、呼和浩特市等全区12个盟市、101个旗县的旅游景点,反复斟酌、仔细定夺,既考虑到内蒙古地跨8省2国,长达2000公里的辽阔土地,又考虑到蒙、满、回、汉、鄂伦春等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及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广收博采,尽揽群芳,终成此卷。

  看点:全书设景观资源、疗养地、胜地、文化遗址、长城、界壕、塔楼、佛庙、寺堂、窑洞、古墓、馆藏文物、民族习俗、风味小吃、民间艺术等卷。

  ★《呼和浩特通志》

  内容简介:主要介绍呼和浩特各个历史时期重大事件。如清乾隆年间,协办大学士刘统勋奉乾隆帝圣旨,前来归化城私访,查办绥远城将军保德和归化城理事同知普喜等人侵吞粮饷、危害蒙古族民众利益、私开乌拉山林木的重大贪污要案,将在归化城这块土地上曾经显赫一时、一手遮天的贪吏保德、普喜等依律正法,杀一儆百,使朝野震动敬畏,官民无不为之称快。对刘统勋秉公论事,执法如山,为国为民除害,整饬吏治的正义之举的赞誉之声绵延两个世纪之久,迄今不衰,那是何等的大快人心之事!刘统勋字延清,号尔纯,山东省诸城县人。生于康熙38年(1699年),卒于乾隆38年(1773年)。其父刘曾任四川布政使,其子刘墉(崇如),是乾隆年间的体仁阁大学士。祖孙三代皆为清廷重臣。爱新觉罗·弘历继皇帝位之后,对刘统勋倍加器重,屡委其查办诸如云南巡抚郭一裕怂恿云贵总督恒文购制金炉、赴徐州监督漕运工程、查办山西吏治废弛贪污等大案要案。乾隆帝对其为人及处事坚信不渝,曾说:“查审此案非刘统勋不可。”

  看点:纵述千年,横陈百业,将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鲜为人知的大事、要事、首事、特事悉收笔底。

  ★《内蒙古知识青年通志》

  内容简介:“文化大革命”期间将朝气蓬勃的“知识青年”视为必须依据某一个固定程序重新塑造成一种模式的对象,必须“再教育”一遍方可定格在实施专政者的圈圈之内。那场旷日持久的动乱将一代初谙世事的青少年划出等级,将农村、牧区、兵团与城市界定为天壤之别的两个世界,将农村、牧区、兵团视为改造“知识青年”,特别是惩罚、统治所谓“黑七类子女”及其父辈“黑七类”的场所。为此,演绎出一场积重难返的悲剧。

  看点:本《通志》不得不适当涉及“文化大革命”的有关内容,借以阐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另外,《通志》的附录部分撷有资料辑存,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史料文献择要收录,为致力于研究“知识青年”运动的志士仁人提供确凿的历史依据。当年的邢燕子、侯隽、周秉健、柴春泽等均系该书的编委之一。

   ★《内蒙古文化大革命通志》

  内容简介:鉴于后人对深入了解“文化大革命”那一段历史的需要,内蒙古通志馆馆长邢野上一个世纪70年代即开始酝酿并着手搜集、整理有关资料,不畏劳苦艰辛,足迹遍及内蒙古东西南北中,汇集成本《通志》初稿300余万字。此后,几经删减冗繁,九易其稿,最终遴选编定入志文字58万言,诚如《通志·概述》所云“凡此入志内容,条条有出处,件件是史实”。全体编纂人员严格恪守史德之根本:不撰无端之言,不编无本之文。不偏不倚,只叙事例不以编者主观意向而妄加评论,惟做到上述几点,故敢断言,本《通志》称得上是一部珍贵的纪实性历史文献,有较高的可读性与收藏价值。

  看点:本《通志》以编年纪事的形式著就,各条目之间乍看似不相干,但纵观各历史时期之大事、要事,如“反右”、“大跃进”、“反右倾”、“四清”、“文化大革命”、新“内人党”等,则显见其内在的关联,且脉络清晰、事件本末分明。

  ★《内蒙古民俗风情通志》

  内容简介:民俗文化不只是一种社会表象的存在,它不是生产工具,似乎也不是直接的生产力。但是,它确实在不为人所觉察之中推进着生产力的发展,作用于生产力,间接地创造着财富。于是,历史在做出验证后雄辩地告诉我们:没有民俗文化,人类社会就会变得野蛮、蒙昧;没有民俗文化,人类生活就会陷入混乱,伦理就会悖逆;没有民俗文化,就不会产生人类群体巨大的凝聚力;没有民俗文化,就不会形成风情各异的民族特点与地方特色。

  看点:在内蒙古自治区这片沃土上生息着的2400万各族人民,在他们民俗文化的链条上,每一扣,每一环,都凝结着一串串动人的故事。只有生机勃勃、活力盎然的优秀民族,才拥有如此浩繁、美好、完整、有序、有理的民俗文化。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永无止境地尽情品味民俗文化中最美好、最动人和最深奥的人生哲理。而每一个民族的民俗风情的展述,都是一个巨大的博物馆。编纂本《通志》,就是要追溯传统、再现传统,让传统的东西在当今致力于与国际接轨的潮流中得以升华,让传统与国际贴近。

  ★《绥远通志》

  内容简介:民国17年(1928年)9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153次会议决议将绥远特别行政区改建为绥远省,为委员制。民国18年1月,依行政院所颁条例正式建立绥远省政府,省会设在归绥县城。绥远省政府成立后,所辖盟旗为乌兰察布盟6旗、伊克昭盟7旗及土默特旗、绥东4旗。对于县、市建制也做全面改革:一是撤销道的建制,废除县官旧称,实行县长制;二是县政府设县政议会,县长为议会主席;三是重新调整县政府组织,并增设新县、筹备设治局。抗日战争之前,绥远省尚无市的建制。

  民国26年10月,日本侵略军侵占绥远省的大部地区,将归绥市改称厚和豪特市,其后,绥远省仅保有河套地区的五原县、临河县、安北设治局西部及伊克昭盟大部地区和东胜县。绥远省政府被迫迁往晋西北,民国28年2月,又迁至临河县陕坝镇。民国31年,改陕坝镇为陕坝市政筹备处,作为临时省会。

  民国34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绥远省政府由陕坝迁回归绥,将蒙疆政权由归绥市改设的厚和浩特市改称为归绥市,另恢复归绥县建制,与归绥市分治。至民国35年9月,绥远省辖有归绥市、包头市,归绥、萨拉齐、包头、丰镇、五原、武川、集宁、兴和、陶林、和林格尔、托克托、清水河、东胜、固阳、凉城、临河、安北、晏江、狼山、米仓县。

  绥远省政府设委员7人~9人,其中主席1人,蒙古族委员2人,其余委员仍分别兼任各厅厅长。

  看点:你可能不太清楚,在中国的历史上曾有过一个绥远省,其辖地即今之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包头、巴彦淖尔、鄂尔多斯等地区……

  ★《内蒙古轶闻旧事通识》

  内容简介:本《通识》立足内蒙古1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将这块热土上曾经发生过的野史轶闻诸如土匪妓女、兵燹匪患、牙子白活、乞丐流氓、遗风陋俗、艺人匠人、节妇烈妇、贪官污吏以及名人闻人、奇事怪事等悉收笔底。

  看点:没有野史,就没有正史。鲁迅先生说:“野史是真正的历史。”凡大千世界之奇闻怪事,同是人类祖先为谋求生机、谋求发展而形成和产生的。失败中有成功的经验,糟粕中有精华的因子,这本不足为怪。它同是人类文明史的组成部分,或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否则,人类的历史是不完整的。

  ★《旅蒙商与大盛魁通览》

  内容简介:着重志述历经两个朝代长达200多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跨国贸易集团公司”大盛魁和遍布漠南、漠北的晋陕旅蒙行商。历史雄辩地证明,大盛魁的兴衰与发展伴随并影响着呼和浩特地区乃至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看点:这部《通览》由邢野与王新民(我国著名影视导演)合作,文化背后相随而来的是一部长达100集的电视剧《大盛魁》。

  ★记者手记:

  以法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明事理。适逢自治区成立60周年,邢野主编《内蒙古十通》不但解读了内蒙古的历史,同时也解读了草原文化,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读些史志方面的著作,它会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学习、工作和生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