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大学生走进技校 要就业尚需“回炉”?(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8日05:29 山西新闻网

  

大学生走进技校要就业尚需“回炉”?(图)

  今年是恢复高考30周年。30年前,进入大学校门就意味着捧上了“金饭碗”。30年后,许多大学生却要面对求职艰难、学无所用的严峻现实。

  为了找到工作,一些大学生毕业后又走进技校学习,以期掌握一门实用技术。这种做法究竟值不值得提倡?记者对此做了调查。

  改变观念学技能

  赵宏是省城某技校2006级电器控制专业的一名新生。早上8时,他准时来到了学校的实习工厂。工厂虽然很简陋,赵宏还是很认真地了解各种机械设备电器控制的元件,研究电路图,认真操控着控制台上的每个按钮。

  2005年7月,24岁的赵宏从中北大学电器控制专业毕业后便到人才市场求职。

  在大学里,赵宏接触更多的是关于电器控制的理论。找工作时,他除了一张大学文凭,不具备其他技能,而用人单位设置的“有工作经验或者劳动技能等级证”门槛,他无法逾越。

  为了生存,他去了北京。短暂的“北漂”生活中,赵宏仍没有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他又决定南下广州打工。

  在广州,赵宏做过销售员、流水线操作员,还送过外卖。毕业后的1年半时间里,他走南闯北,先后换了5份工作,没有一个是自己喜欢的,没有一个与大学所学专业对口,也没有一份工作让他能干够三个月。

  求职连连碰壁后,赵宏发现,自己的大学文凭反而没有技校生的劳动技能等级证有效。技校生们尽管学历不高,却能很快找到工作。此外,他还看到了一种新奇的现象。为了生存,许多大学毕业生陆续进了当地的技校去“深造”,或重新学习一门技术。这些亲眼所见,让赵宏受到了启发,他决定辞掉眼下的工作,选择一所中专技校重新学技术。

  “我现在上的实践课比读大学时的课时整整多3倍啊!我已经掌握了电器控制理论,具有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将来找个好工作应该不成问题。”赵宏说。然而,半年前,赵宏却没有这样的自信。他坦言,自己读技校的目的“就是为了拿‘证’”。赵宏告诉记者,他来读技校时就算了一笔账。他有大学的理论基础,悟性好,学得相对比较快,两年就能从技校毕业。就业后月收入为1500元到1700元,如果干得好,甚至可以拿到3000元以上的工资。

  成功就业谢技校

  今年28岁的高鹏杰是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矿务局一名井下技术员。2002年,他毕业于大同工业学院。他先后做过汽车销售员、保险推销员,还卖过手机。2004年他技校毕业后进入山西焦煤集团,成为该集团的一名正式员工,两年后就被提拔为技术员,工资涨到了2500元。

  高鹏杰在大学里学的专业并不是矿山开采,而是会计电算化。大学毕业后工作不好找,他不惜“委屈自己”,“回炉”到太重技校重新读起书来。

  “虽然读技校挺没‘面子’的,但大学生就业太难了,不如学点实用技术,更容易在社会上立足。”高鹏杰说。

  读技校时,高鹏杰上的是“采煤班”,当时全班共有36个学员,其中竟有十几个大专生,还有两个本科生。“因为我们读过大学,理论知识比较扎实,就是动手能力不足。到技校‘回炉’,一来可以锻炼实际操作能力,二来可以取得相应的技术资格证书,不然,矿上不会接收我们。”高鹏杰说。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进入技校学技术,已经被认为是“再学习,找工作”的捷径。太原市高级技工学校从2004年起就有大学毕业生入学,他们的就业率可以达到100%。每年临近毕业,总有企业蹲点守候选择毕业生。有的企业发现对口人才,干脆全包全要,这与大学生的就业难形成了鲜明对比。

  山西冶金高级技工学校招生就业部部长赵述武告诉记者,大学生“回炉”读技校,在他们学校早已屡见不鲜,早在2002年他们就陆续接到一些“回炉”大学生,今年是数量最多的一年。据学校粗略统计总数在30人之上,而且还有来自长春大学等一些A类院校的学生。

  “与读大学时完全不同,上技校时我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学校的实习基地。在技校学习的两年时间里,每次实践操作课程我都要在实习车间呆3个小时以上,我开着掘进机在井下挖煤的技术就是那时学到的。”高鹏杰说。“大学培养的是管理型、研究型、综合型人才,而技校就是培养实用技术人才,在某一技能方面突出的人才,与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向是不同的。技校就是锻炼学生的实用技术,要是博士生愿意来,我们学校也敢接收。”赵述武说。

  职业证是敲门砖

  在2月26日山西人才市场举办的“2007年春季人才招聘暨大中专毕业生择业洽谈会”上,太原某工贸公司一下子就招聘了15名“机械制造”、“自动化控制”的技校生,这些学生都具备焊接、钳工、机械修理等技术。该公司负责人才招聘的刘玉河经理对眼下的大学生就业现状感慨颇多。

  “现在的大学生处境太‘尴尬’了,理论上不如研究生知识面丰富,实践上没有技校生动手能力强,毕业后想进入用人单位的‘管理层’又不太可能。让他们去一线当‘工人’,他们又难以‘安心’,动辄以考研或考公务员来‘威胁’公司加薪。大多数公司更需要大批一线员工,那些具有‘职业资格证书’、踏实肯干、能够给企业带来效益的技校生就比较受欢迎。”刘玉河说。

  一面是大学生就业困难,一面是技校生悄然走俏。在这次人才招聘会上,山西财经大学2005级毕业生刘伟道出了苦衷:“在某些岗位上,作为大学生就业敲门砖的学历证书竟然比不过一本职业资格证书。”

  记者在省城的几场人才招聘会上发现,以前招聘单位常常打出“只限大专以上学历”或“只限本科以上学历”的招聘启事,如今转变为“招聘会计一名,要求有会计证和电算证……”等条件。用人单位更看重的各种资格证书已经是继身份证、学历证之后的第三大证件。

  近几年兴起的“技工热”,就是用人单位更多考虑的是大学生们所具有的能力,而不是学历。省人才交流中心对我省近两年人才市场供求关系调查数据显示,企业对技术工人的用工量占到了总用工量的75%,比去年上升了5%,而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的需求却下降了10%。

  记者在走访一些用人单位时,他们均表示,在看学生简历时,他们会更看重一些有实质内容的东西,比如,学生英语水平证明、计算机水平证明、社会实践证明等等。而大学生在这方面却输给了技校生,一技之长挑战学历证书,迫使许多大学生选择了到技校“回炉”。

  大学生“回炉”技校并非中国特色,在其他国家,硕士、博士毕业生就业前只有拿到符合相应岗位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才可能找到工作。大学生“回炉”现象,说明人们已经开始重新关注和重视中等职业教育。

  即便这样,“拿着大学文凭学技工”,仍让很多人接受不了。有人表示大学毕业了去当技工纯粹是浪费,怀揣高学历,却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去拿一个低学历,太“掉价”了。在人们的意识里“技校是二流教育”。

  在人才招聘会上,一位姓刘的母亲陪着女儿来找工作,看到孩子十几年寒窗苦读却找不到工作,她也是着急啊!“30年前,单位抢着要大学生,现在大学生还不如技校生吃香。”

  对此看法,山西大学就业中心主任王献忠告诉记者:“如今,国家提倡终身教育,大学生到技校继续学习,我不认为是‘掉价’。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与技校生近几年的走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原因就是技校生掌握着更多的实践操作技能,大学生们发现差距进而完善自己,我认为是再学习的过程。”

  高校专业需调整

  赵宏现在已经习惯了技校生活,他周围大都是比他小5―8岁的同学,他称同学们是“小孩子”。“每天看着这些‘小孩子’们悠哉悠哉的,我就想到自己,我已经没有时间了。我的阅历让我懂得应该好好学习技术,必须掌握一门技能才能找到好的工作。”赵宏说。

  技校的每堂课都吸引着赵宏。他告诉记者,在这里,没有枯燥理论,强烈的动手欲望让他如饥似渴,他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对于赵宏等人的选择,社会各界议论纷纷。“大学生在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情况下,再去学一门专业技术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相比技校教育来说,大学教育肯定还是主流。赵宏、高鹏杰这样的本科生读技校只是特例,不可能成为普遍现象。”省人才评荐中心总经理王利军坦言。

  她认为,从积极方面来说,“回炉”现象至少为社会树立了一种新的就业观念,高学历人才正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这更加契合了“适者生存”的法则,让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明白,要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来适应自己。此外“回炉”现象再次验证了一个观点:学历不等于能力。它同样给用人单位和择业者一个警示,现在是能力社会,不是学历社会!

  “大学生回炉技校”也说明了社会更注重人的实际工作技能,这是一种社会充电方式,应该值得鼓励。但是,教育界也有人指出,从教育学的角度讲,这是高校教育的缺失,原因是高校偏重理论,实践太少。“大学生回炉技校”是教育资源的浪费。这一现象,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一些高校专业的设置不适应市场需要、专业知识陈旧、教学方式单一僵化。

  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对人才素质需求的变化,高校的一些专业与就业岗位的裂痕越来越大。大学生的“回炉”至少提醒高校,应通过教学改革使培养的人才更符合社会需要。面对就业尴尬,大学生不得不提前适应这一残酷的现实。而“回炉”,从大学生的个人角度而言,不失为一种现实而理性的选择。

  如何让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更有机结合在一起,山西冶金高级技工学校学工部部长邸志诚认为:“就业市场上需要的一些职业资格证、劳动技能证是由劳动部颁发,而大学教育又归教育部管理,这似乎是两条平行线。如果交叉一些,中间有些合作关联,那样学生走出校门就可以适应社会需要了。”

  那么,大学生“回炉”当技校生就是最好的出路吗?对此,山西大学就业中心主任王献忠认为,重点还是关注大学教育。他说,目前,山西大学已经加大了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课程,并建立自己的学习基地,要求在校学生在毕业前拿到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而这一做法已经被很多高校认可并着手实施。

  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全国各地都在积极着手研究“对策”。宁波市就出台了针对措施―――“订单式”培训,首先给大中专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基地,举办毕业生“职场炼金”活动,提供更多的招聘会。如果在此基础上毕业生仍没找到工作,再回炉做“订单式”培训;如果毕业生要创业,也可以享受免息小额贷款。

  本报记者 连成亮/文 吴晓庆/图

  (编辑:张保春)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