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三次创业 独步江淮(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8日11:55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我们记录合肥,也被合肥记录。

  迄今,《合肥晚报》奔行50载。自1957年《合肥日报》发轫,历《合肥晚报》、《新合肥报》、《合肥通讯》、《合肥报》,至《合肥晚报》复刊,方寸新闻纸风云激荡。

  江淮之间庐州城,墨香温馨,“凡有井水处,皆能读晚报”的景况逐日繁盛,大事小情,自在《合肥晚报》胸怀之间。

  (一)

  1957年4月1日,燕子呢喃,春巢筑就。

  激动和幸福,将长江路上三间简朴的办公室挤得满满,有朗朗的笑声从门窗中飞出,拉着阳光与春风起舞:合肥市委机关报——《合肥日报》创刊,4开4版,摊开了记录合肥的纸墨。“报纸筹办之初,只有市委宣传部借出三间办公室、两个站柜,编辑、记者都是从各个部门抽调过来的‘笔杆子’。”回顾历史,让人心热。

  像一只报春的燕子,以矫健的姿态,《合肥日报》飞入合肥百姓家,播撒春光。

  暑寒交易,到了1961年,刚刚抽枝展叶的《合肥日报》,也陷入了三年自然灾害的泥淖之中。困于新闻纸的匮乏,《合肥日报》面临停办的危机。“中央要求停办地市以下的报纸,但合肥是省会城市,能否改日报为晚报?”刚刚拢在一起的《合肥日报》新闻工作者们,坚定地维护着这份新生的报纸,决心“即使改成内部刊物,也要为日后复刊做好准备”。

  1961年6月1日,《合肥日报》改为《合肥晚报》出版。“这天很多同志都提前上班,我也很早就到了印刷厂,同大家一起为出好第一张晚报而尽力。这天的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晚报11时40分付印,14时半全部交付邮局发出。《合肥晚报》诞生了。晚报!晚报!她随着投递员、售报员飘向四面八方……”前合肥晚报总编辑张斌曾撰文《合肥晚报的诞生》记下这一历史时刻。

  山雨欲来风满楼,1967年1月4日,《合肥晚报》停刊。次年9月16日,为适应“狂热年代”的需要,一度停刊的《合肥晚报》更名为《新合肥报》出刊。皑皑冰雪之中,一盏灯如豆,《新合肥报》坚守着良知与风骨,以有限的体温拢着身边的读者、作者。作家白榕回忆,“文革”期间,他成了“黑帮分子”,批斗他的“小将”们到报社查访“罪证”,报社没有一个人对他落井下石、编造假材料加以陷害。合肥市总工会退休干部牛耘回忆,有一次,有人检举他在报纸上别有用心、吹捧坏人,在大讲阶级斗争的岁月,眼看他就要大祸临头,但报社领导和同志们挺身而出,深入调查,做出正确结论,解除了他的危难,并多次找产生消极情绪的他谈话,向他约稿,给他支持和鼓励,打消了他辍笔的念头。

  1972年4月12日,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强令地市报停刊,《新合肥报》只好更名为内部刊物《合肥通讯》出版。

  (二)

  历史终于掀开新的一页。

  1978年4月2日,经合肥市委研究,报经安徽省委批准,《合肥通讯》终刊,《合肥报》出刊,4开4版,又是人间四月天,芳菲绚烂。

  随着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合肥数十万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一日一台阶,对“晚报”的呼声越来越强烈。1980年7月1日,经安徽省委宣传部批准,《合肥晚报》复刊,茅盾先生应约欣然题写报名。

  复刊后的《合肥晚报》是中共合肥市委机关报,坚持党报性质,突出晚报特色,编辑方针几经修改,最后确定为:“宣传方针政策,服务经济建设,促进改革开放,真实反映生活,传播知识信息,面向千家万户。”

  青青蜀山,粼粼淝河,《合肥晚报》开始书写新篇章。

  改革开放初期,《合肥晚报》形成了刊登杂文、言论的传统,版面上先后出现《随笔》、《庐州夜话》、《春明小札》、《街谈巷议》等深受读者喜爱的栏目,这些栏目刊出的文章均是作者有感而发的即兴应时之作,尖锐泼辣,干预生活,敢于面对现实问题,勇于直言。如果说那时候的言论风行,培育了《合肥晚报》敏锐的眼睛、刚直的个性,此话并不为过。“写作和编辑杂文,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正义感,遇到该说的事,应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应有如李大钊所说的风格,‘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前《合肥晚报》总编辑王正孝慨然总结。

  春风得力总繁华。《合肥晚报》的发展如大河奔流,一路汹涌,不减水势。1984年,《合肥晚报》创办星期刊《逍遥津》,面向全国读者送出精彩文章;1999年1月1日,《合肥晚报》推出第一张子报《江淮晨报》,以“江淮行走,晨报天下”的雄心向全省读者报到。一份《合肥晚报》,从4开4版起步,陆续扩展为4开8版、12版、16版、20版,及至目前日均出报50版,“彩报”、“厚报”风采熠熠。

  数不清《合肥晚报》已有多少次全国先行、安徽首发——

  当国内绝大多数报纸“官订官看官养”的时候,《合肥晚报》已进入家庭、走向报摊,自办发行一路领跑;改革开放春雷声动,合肥晚报广告经营部门应运而生,经济效益红红火火;上世纪90年代初,技术刚成熟,合肥晚报一次革命离开铅与火,上照排,二次革命告别纸和笔,用电脑;1997年,网络潮刚刚在国内露头,合肥晚报电子版横空出世。21世纪初,又创办了全省第一家重点新闻网站。其间,合肥晚报社还在全省率先推行全员聘用制,实行人事制度改革……

  (三)

  踏入21世纪的门槛,《合肥晚报》续写风流,在合肥报业历史上留下一串串骄人的足迹。

  2003年10月,合肥晚报报业中心投入使用,大厦巍峨,合肥晚报员工阵容齐整。这一标志性大楼至今还是全省报业最具现代化水平的高楼。它恰恰形象地说明了合肥晚报复刊后,经过改革开放的战斗洗礼,胜利地实行了第二次创业。

  但是,合肥晚报人这时没有陶醉在乔迁的喜悦中。摆在大家面前的形势,更是充满了21世纪初报业激烈竞争的硝烟。不仅本地如此,而且从兄弟省市不断传来消息,过去与合肥一样的十多家省会城市机关报晚报,在都市报的打压下,由于很难解决好机关报与晚报的最佳结合点,以及其他一些原因,纷纷步入窘境,不得不另辟蹊径……

  合肥晚报的决策者们认识到:我们必须从“安徽属于中部地区”这一客观实际出发,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现在的问题是,要尽快把合肥晚报做“大”、做“新”、做“深”、做“厚”。

  2003年10月初的一个下午,合肥晚报报业大厦6楼会议室,空气凝滞,合肥晚报总编辑高恩与编委们围坐一圈,面色庄重——这是《合肥晚报》又一次自我超越的抉择时刻。“报业市场风云变幻,花近千万巨资改版肯定有很大的风险,但改版成功,将使《合肥晚报》就此迈进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回想当日的讨论,编委们难抑激动。

  2003年10月20日,改版后的《合肥晚报》华丽亮相:在全省同类型报纸中,《合肥晚报》第一家采用提高加宽版芯的方式增加信息量;在安徽报纸中,《合肥晚报》首家采用24版加16版的模式;在全省报纸中,《合肥晚报》首家每天推出一个周刊,服务读者,便利读者;环顾全国报业,《合肥晚报》成为第一份四开40版彩印大型机关报晚报……

  面向市场参与竞争,就要面对优胜劣汰。如今,国内一些与《合肥晚报》同时期创刊的机关报晚报出现了低迷困顿,而《合肥晚报》以广泛的影响力、红火的经营成果、与日俱增的发行业绩,风景这边独好,被业内称为“合肥晚报现象”。近年来,“晚报改早”风生水起,《合肥晚报》在充分调查了合肥读者的阅读习惯、信息需求之后,毅然决定:坚持出版晚报,主打“当日新闻”,扛起“新闻领先,内容为王”的战旗,独力擎起晚报业态一片天。

  2005年10月10日,合肥百万读者欣喜地看到,《合肥晚报》展开了A、B叠,推出主打当日新闻的“最后新闻”、注重民生的“B1版”等,新一轮大改版一举在合肥打响,“花开两枝”获得巨大成功,读者争先订阅,广告客户纷至沓来。

  改版后的合肥晚报适应了合肥从“环城时代”向“滨湖时代”跨越。在“大接访、大拆违、大招商”的时时处处,都活跃着合肥晚报人的身影,为“大接访”拓开民意通道,为“大拆违”营造舆论氛围,为“大招商”呐喊助威。2006年,合肥着力推进“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合肥晚报人又是先锋!县域经济、工业发展,《合肥晚报》鼓与呼,铺路架桥、规划蓝图,《合肥晚报》全面报道,效能风暴、优化环境,《合肥晚报》总是发出最权威、最有力的声音……在巨大社会效益的同时,合肥晚报经济效益数年之中又实现翻番,创造的财富证明,在新世纪短短几年中,合肥晚报人又实现了第三次创业。

  (四)

  依城而生,伴城而长。

  合肥晚报、合肥人自己的报纸——与合肥这座城市有着扯不断的脐带关系。新闻人换了一代又一代,《合肥晚报》风骨不变。自发刊之日起,这份报纸就坚持党报性质、晚报特色,以记录合肥、促进合肥为己任,见证、参与着合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里程。

  五十而知天命。《合肥晚报》的天命,就是当好党的喉舌,给合肥人“量身定做”新闻纸,为合肥大声鼓与呼;就是坚持创新,在合肥地区报纸中继续领跑;就是传承铁肩妙手,发扬道义文章。

  ·周军/文 陈骊 成功/图·

三次创业

  

三次创业

  合肥晚报淮河路旧址

三次创业

  合肥晚报阜南路旧址

三次创业

  合肥晚报报业中心大厦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