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我国消化吸收汽车技术的费用与日本相差100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9日03:15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汽车技术的项目数和总支出可能比日本与韩国之和还要多,但用于消化吸收的费用只相当引进费用的7%,与日本差了100倍。这一点费用只能解释图纸,不可能吃透、消化,更不可能再创新。”在昨天举行的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暨南汽发展战略高峰论坛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对这一问题直言不讳。

  他提醒汽车企业,通过创新建立自主品牌是企业的长期战略,品牌建设远比产能扩张困难得多,但闯不过品牌这一关,就永远不能独立进入全球汽车产业俱乐部。

  引进技术时舍得花钱,消化吸收技术时更要肯投入,不能停留在“解释图纸”的层面

  “以市场换技术”一度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思路,国内汽车企业尽管让出了市场,甚至让出了部分所有权将汽车巨头引进来,但事实是,我们不仅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核心技术,有些甚至还在衰退。陈清泰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在技术引进上肯花钱,因为可以立竿见影;而对消化吸收上的投入却很吝啬,因为这样的投入似乎“远水不解近渴”。

  有资料显示,日本引进技术时期,平均花1美元引进,就要再花约7美元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这样投入的目的,是把引进的技术嚼碎吃透,彻底完成技术学习的过程,登上新的技术平台。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短短的30年,日本走过了从引进到创新的过程,进入了技术输出国家的行列。这样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陈清泰说,本土汽车企业在消化吸收上不到家,带来的后果是以更多的支出进行第二次引进甚至第三次引进,结果我们的技术费用总量并不少,但大都交给了外国人。

  技术可以购买,但再创新能力是买不来的,要给本国技术人员更多实践机会

  “有产权,无知识;有技术,无能力”,陈清泰说,这个问题应该引起企业的警惕,引进了技术,并不等于就有了对技术再创新的能力;引进技术的水平,更不能代表自己的技术创新水平。

  有了“引进”这一省力、省时的技术来源,一些企业却产生了“技术投机”心理,在从合资对方可以源源不断获得技术支持的情况下,没有给中方技术人员留下多少施展创新才能的空间。在引进—落后—再引进的循环中,本国技术人员实际被边缘化了,没有多少技术创新的实践机会。实际上,封杀了创新实践的机会,就终止了技术能力的积累。

  陈清泰说,要在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锻炼出高素质员工队伍,使本地产业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在参与全球竞争中造就世界级的企业家。

  培育全球竞争能力必须具有“软实力”

  “软实力”以企业领袖的魅力、公司战略、企业信誉、核心技术、品牌影响力以及企业文化为标志。陈清泰说,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占据汽车产业的龙头地位,在于它对所在产业有强大的重组和集成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来自资本实力、规模优势,而且来自其强大的“软实力”。中国企业与优秀跨国公司相比,更加难以逾越的正是“软实力”上的差距。

  增强“软实力”正是中国很多企业必须努力补上的一课。陈清泰特别强调,品牌是企业高端的“软实力”,无论在服装、家电还是IT领域,中国都成了制造大国,但仍是品牌的小国。汽车行业似乎又在重复这一情景。汽车用户选择产品时往往首先是考虑厂商,这就在客观上强化了汽车类产品的品牌影响力。自主品牌是一种基于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企业文化的市场创造力,现在不少汽车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

  陈清泰提醒企业,创建自主品牌有多种途径,但没有捷径。尽管企业品牌战略各异,但核心应当是潜心打造能支持优秀品牌的“软实力”,包括市场定位、技术特色、文化品位、营销策略、服务风格以及企业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意识等。

  南京日报记者王馨(编辑暴雪)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