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追星女子称将见刘德华完成其父遗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9日05:44 东方早报

  年近30的杨丽娟从16岁开始痴迷刘德华,此后辍学开始疯狂追星。出于对女儿的疼爱,杨丽娟的父母从劝说变为支持,筹资供女儿两次赴港、六次赴京,其父去年甚至想到卖肾筹措旅费。今年3月,杨丽娟一家三口向亲友借了1.1万元来到香港,终得同偶像合影留念的机会。次日,香港警方在尖沙咀附近海域打捞到杨丽娟父亲杨勤冀的尸体,杨勤冀死前留下4000字遗书,遗愿竟是让刘德华再见女儿一面。

  近日被香港媒体高度关注的兰州女歌迷杨丽娟狂追刘德华13年最终导致家破人亡一事,昨日,新华社也播发了相关消息,记者在文中援引了香港《明报》的评论,认为这种畸形的追星行为不仅害己,也陷偶像于不义,社会应对这样的痴迷行为进行引导。

  昨天,上海东方早报记者连线仍身在香港的杨丽娟,在得知记者是来自上海的媒体时,她的情绪变得很激动,“是你们毁了我们,是你们毁了我们一家!”接着她在电话那头狂呼,“你们那儿电视台前年给我作了一次报道,把我们一家都毁了,你们现在又要来看我们笑话吗?”说完,杨丽娟以手机没电为由挂断电话。记者在错愕中听到电话那边已经是“嘟嘟”声……隔了几分钟,在想好一些开场白希望能让杨丽娟接受采访后,记者再次尝试拨打她的电话,没想到却是杨丽娟的母亲杜菊英接的电话。

  杜菊英的情绪还算稳定,答应了记者的采访要求。她表示,丈夫的死并无价值,但两夫妇做的所有事情全是自愿,希望女儿能开心。对于外界形容女儿的行为是不孝、乱花钱,杜菊英表示绝对不认同,并称以女儿为骄傲,只是可惜她13年的青春换来的代价竟是刘德华“没良心、没道义”的回馈。最后她表示,尽管经历丧夫之痛,她和女儿都不会后悔,而将尽量达成丈夫遗愿,希望刘德华和女儿能够单独见面。

  随后记者提出希望采访杨丽娟,杜菊英刚开始坚持说女儿现在情绪很低落,希望媒体不要打搅她,但杨丽娟却主动接过了电话。她的声音很低沉,似乎是已经哭泣了很久的沙哑声。以下是上海东方早报记者和她的对话。

  早报记者:现在心情如何?

  杨丽娟:我现在很混乱。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完成父亲的遗愿,要刘德华再见我一次,否则父亲的死就没有意义了。我相信自己能够熬下去的,不过这种坚持能够熬到什么时候我也不知道。

  早报记者:对刘德华的印象有改变吗?

  杨丽娟:现在对他是有一定的看法,但是什么现在不好说,现在最重要的是完成父亲的遗愿。

  早报记者:那对刘德华有什么不满吗?

  杨丽娟:我觉得他对我不公平,我为他付出很大的代价,我为了他不读书、不工作,父亲为了圆梦把房子都卖了,他却把我当成一般的粉丝,让我排队等候拍照,抽卡片合唱也轮不到我!我不是歌迷,不是追星族,我是他的亲人啊!

  早报记者:那现在父亲的死是谁的责任?

  杨丽娟:父亲的死是华仔造成的,他和我单独见面就没有任何事情。

  杨丽娟越说越激动,电话那头她的声音一直在颤抖。记者直接询问她现在是不是想利用媒体的压力逼刘德华和她见面,对此杨丽娟回答得很含糊,她反问记者:“你不是来帮我的吗?”对于父亲跳海死亡她有没有责任一问,她也是很生气地对记者说:“你不是来帮我的吗?”

  在整个采访中,杨丽娟对于“粉丝”、“追星”、“疯狂”等字眼很抗拒,每次听到这个词语她都急于纠正。

  最后记者提出一个问题,现在你是爱爸爸还是爱刘德华多一点,此时的杨丽娟沉默了,30秒后她说:“我要达成爸爸最后遗愿,要刘德华再见我一次,否则父亲的死就没有意义了!”她重复完之前已经讲过的话,再次以手机没电为由将电话挂断。早报记者 骆俊澎

  跳海海边母女沉默一小时

  早报记者骆俊澎

  昨晚,本来不愿意离开香港的杨丽娟和母亲在广州某媒体全程陪同下回到内地,目前母女俩在这家媒体安排下住进深圳的酒店。

  五小时劝说离开香港

  参加完刘德华歌迷聚会,杨丽娟一家只剩下1000多元,父亲自杀事件曝光后,杨丽娟和母亲在香港记者安排下入住一间宾馆。而昨天一大早,杨丽娟和母亲前往父亲跳海的海边,香港记者怀疑两人是否会想不开,结果杨丽娟只是呆呆站着,而杜菊英则是拿着丈夫12页遗书一句话都不说坐在地上。母女俩沉默近一个多小时后,杜菊英开始接受香港媒体的采访。母亲讲不下去时,杨丽娟会补充几句,香港媒体采访了近一个多小时,部分媒体开始散去,而留下来的媒体记者开始劝说两人回内地,因为按照香港入境事务处有关规定,拿双程证的只可以呆一周,考虑到杨父自杀需要家人处理后事,母女的逗留时间可以延长到28日,逾期逗留的话,入境处将会考虑拘捕并起诉她们。按照香港法律,最高将罚款5万港币,并入狱两年。在媒体劝说近五个小时后,昨晚7点多母女俩在众多记者陪同下离开香港,到了深圳皇岗口岸,广州某媒体直接用专车把母女俩接到深圳某酒店住下来。

  杨父遗体可运回内地

  根据香港卫生署有关规定,杨勤冀尸体被放置在一处公共殓房内。该名死者的死亡证将要由死者家属前往香港入境事务处领取,并且需要办理一系列的文件。在相关文件办理完毕后,如果家属同意火化,那么杨勤冀的骨灰可以随时带走。但如果其家属要求将遗体运回内地,就还需要办理相关文件。

  杨丽娟事件的最初曝光是在去年4月。当时,西部商报的记者王喜阳了解到一个新闻线索,有一位67岁的老人到医院卖肾。采访中他意外得知,老人的女儿已经疯狂“追”刘德华长达13年。为了树立青少年正确的追星观念,王喜阳对此次事件进行了跟踪报道。其间,王喜阳还介绍了当地心理专家兰国强给杨丽娟一家。遗憾的是,杨丽娟的心病并没有解开,甚至赔上了老人的性命。昨日,上海东方早报记者连线王喜阳和兰国强。

  王喜阳:当初只想正面报道

  “当初的报道是希望引导青少年健康追星。”根据王喜阳的回忆,上海东方早报记者在网络上也搜索到当时的一系列报道,都是走进校园,关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专题,“当时甘肃省教育局对这个事件也很关注。而且我们在学校里分发了500份的调查表格,希望培养学生们正确的荣辱观。”

  当时的报道或者真的给甘肃当地的学生们上了一课。但是让王喜阳没有想到的是,之后媒体的关注的焦点都在杨丽娟“追”刘德华这一事件本身,“媒体的报道有些过于集中了。”

  王喜阳说,在最初杨丽娟的父母的确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能够达成自己女儿的心愿。然而,到了去年的下半年,王喜阳再见到杨丽娟的父亲时,对方已经流露出希望媒体停止报道的想法了。

  在如今许多网友的评论中,矛头都指向了媒体,认为媒体的推波助澜让这个女孩愈发认为自己所做的是正确的。而且杨丽娟的偏执在一开始就明显表现出一种心理上的不健康,难道王喜阳最初没有想过应该给杨丽娟找个心理医生?“我们不仅想到了,也的确这么做了。我们联系了当地的心理专家兰国强去她家,希望给杨丽娟一些心理辅导,但是只跟他们的父母聊了十分钟,效果很不理想。”

  兰国强:继续执迷不悟还会有事发生

  “第一次见面我们都没有见到那个女孩,不过从她的行为来判断,她的精神肯定是不健康的。”心理专家兰国强回忆,当时只记得杨丽娟的父母特别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不健康。“那次我们去她家,刚说明来意,她的父母就婉拒了我们的好意。其实,我们当时是希望提供他们一个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因为在那个家庭里,父母坚持以女儿为中心,他们一切唯女儿是从。而这个女儿则是沉浸在自己的‘梦’里,坚持要见刘德华。这个时候,她需要的是父母的正面引导。遗憾的是,她的父母,可能是因为老来得女吧,太过宠爱她,处处都顺着她。他们以为,让女儿见到刘德华,完成这个心愿,让她度过这个

青春期就没事了。但其实,我在当时就说过一句话,即使见到了刘德华,对杨丽娟也不会有任何的帮助。”

  兰国强说,他很理解父母不愿承认女儿心理出现偏差的事实,“最初我判断杨丽娟只是一种强迫症,她执着于某些事情。但到了今天,我觉得她的问题已经上升到了一种精神上疾病的层面。心理问题的阶段,还可以用引导的方式说服她。但到了精神层面的问题的话,就要借助药物,甚至需要入院治疗了。”

  当初就预计到这家人如此执着追星,会有严重的事情发生,只是兰国强没有预计到会是杨丽娟的父亲发生不幸。“见到了刘德华,她下一步可能就会想嫁给刘德华。但真的让她嫁了,还是没用。她已经对‘追’刘德华这个行为,进入到一种执迷不悟的状态。”在分析杨丽娟的病症时,兰国强还提到一个细节。因为杨丽娟从15岁梦到刘德华开始,就辍学在家,她的人际关系上是断层的。现在她和她母亲需要的是外界舆论的正确引导,让她们可以有另一种思考问题的模式。“她已经偏离正常人的行为和思维相当远了。她继续这么执迷不悟,恐怕还会有事情发生。”

  13年疯狂追星史

  1994年一天晚上,杨丽娟突然梦到一幅刘德华照片,两边写着“你这样走近我,你与我真情相遇”,她觉得是缘分,于是开始辍学,“专职”在家迷恋华仔,华仔的照片、海报、录音带从不放过收藏。此后三年,杨丽娟做同一个梦,一次在杂志上,竟然看见梦中的照片,使她对华仔益发思念,更想与他相见。

  1997年,杨丽娟首次来港,立即跑到刘德华歌迷会“华仔天地”的会址,但只见门外贴着华仔的照片,并没见到本人。

  2004年,杨丽娟再来港时,走到华仔的住所门外苦候,但最终只能通过声称是华仔邻居的夫妇,将一封信转交偶像,其母2004年陪她来港时跌倒,至今仍未痊愈,走路得以拐杖辅助。

  杨父卖房、借债倾家荡产筹募旅费让女儿去见华仔。

  2006年,杨父到医院卖肾,但被院方拒绝,此事被媒体曝光。

  2007年3月,68岁的杨父行动非常不便,但仍然携54岁的妻子和28岁的女儿,以双程证来港。

  2007年3月25日,杨丽娟参加了刘德华的歌友会,终于与刘德华单独合照,但仍感到不满足,要求签名和单独聊聊,遭到拒绝。随后杨父试图出门拦截刘德华专车,但也被阻止。

  2007年3月26日,杨父和妻女在通宵快餐店内栖身,随后一怒之下留下遗书,跳海自杀,控诉刘德华无情无义,并留下遗愿要求刘德华再见女儿一面,并为其签名。

  刘德华经纪公司发表声明:非正常要求我们不再协助

  昨天,刘德华经纪公司发表声明,声明重申杨丽娟见华仔一面的意愿,早于上周日(25日)达成。而在杨父出事之后第一天,华仔亦马上派歌迷会主干接触杨氏母女,提供了适当的协助及慰问,至于杨丽娟一些非正常的要求,我们不可能再提供协助。最后发言人引用刘德华的话:“现在他们要做的事,应该是返回自己的家乡,重建新生活。”

  专家观点

  切勿成为精神寄生虫

  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张闳:

  在现代娱乐工业流水线上,娱乐明星的崇拜者―――“粉丝”,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粉丝”切勿成为某种寄生虫。刘德华怒斥这位女“粉丝”的行径“不孝”,是确切的。

  此前,“

超级女声”的“粉丝”们也曾为我们表演过集体性的癫狂,但杨老汉之女则把这种癫狂症推向了极端。我把这种“粉丝”癫狂症的间歇性发作,看作是一种集体性的精神症状。就个体而言,偶像崇拜是心智发育不健全的症状之一,在青春期常有短暂发作,一般而言并无大害。但在信仰和情感双重匮乏的时代,对娱乐偶像的盲目崇拜,常常演变成一种歇斯底里式的精神癫狂,不良后果往往难以避免。

  现代娱乐文化工业,通过诉诸个体的欲望,刻意排斥理性,在商品“拜物教”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新的娱乐化的偶像崇拜。娱乐工业精心塑造娱乐明星的身体形象,在容貌、声音、服饰等方面建立起世俗欲望的虚拟的投射影像。这些特殊的工业产品,大多数时候,在被抽空了作为人的精神和爱的内容之后,沦为一种纯粹的偶像,激发起偶像崇拜者们纯粹的欲望。更多的娱乐媒体醉心于追腥逐臭,对明星偶像们不伦的私密生活,加以没完没了的窥探和揭秘,把偶像抽空为一种纯粹的欲望容器。

  一个单纯的欲望容器成为崇拜对象,这种对偶像的“爱慕”,非但不能给“粉丝”的心灵以充实和滋养,相反,倒是挑起了内心贪得无厌的私欲。从表面上看,杨老汉之女似乎很爱自己的偶像。但实际上她什么也不爱,面对自己陷于绝望的父亲,她可以无动于衷。在没有任何其他精神需求的情况下,娱乐明星成为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在迷狂热烈的表情下,是一具内心空洞的行尸走肉。

  偶像崇拜是消费主义的副产品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候选人吴畅畅:

  偶像崇拜的问题在青少年中非常具有普遍性。媒介和大众文化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偶像崇拜也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但即使在大众文化如此蓬勃发展的西方,追求偶像也不足为怪。而西方传统的个人主义,使每个人在崇拜偶像的同时更强调自己的个性,强调自我。中国传统以集体主义作为目标,偶像崇拜便成为中国大众文化的一个集体图景,是伴随消费主义兴起的副产品,使青少年摆脱了政治需求,疏离政治,降低政治的敏感度。早报记者徐佳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08,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