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情观察]树葬为何难成“荫”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2日08:01 荆楚网-湖北日报

  “不是提倡树葬么,为啥找个树葬墓区这么难!”前日,家住武昌岳家嘴的高先生致电湖北日报。几天前,他受年迈的父亲之托,想找一棵树生后相伴,然而致电武汉各公墓区,多吃闭门羹。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该市仅有江夏区龙泉山孝恩园提供此类服务,其他各公墓均称“暂停此项服务”。

  政府积极倡导的以树葬、草坪葬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殡葬,为何难成气候?商家不愿“赔本赚吆喝”“不是我们不想推介,实在是经营下去很困难!”石门峰等几大公墓的负责人都摇着头坦言。

  他们向记者细细算了一笔账:目前树葬一般价格在3000元左右,另收每个墓穴一年100元管理费。和普通的石墓相比,价格偏低,管理养护难度却大大提高。施肥、浇水、管理,都不是容易的事情,按目前的市场行情,只能是“赔本赚吆喝”。

  树葬销售形势也不乐观。据了解,九峰山寿安林苑自2000年推行树葬以来,只办了100余例。

  2002年,省民政厅要求全省所有经营性公墓,都要开辟专门的树葬、草坪葬地带。目前,达到要求的不到1/3。全省迄今选择这一方式的仅1600例。

  各墓地负责人还纷纷提出质疑:树葬既然是有利生态的,应当从经济上吸引群众,能否为生态葬补贴?一个生态葬坟墓,可栽几棵树,占多大面积?丧属掏钱种的树,归谁所有?既然树木作为逝者生命延续的象征、丧属追悼亲人的“墓碑”,那么树成材后能否采伐?一旦树死了,赔偿纠纷如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均有待论证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亟须补上“死亡教育”课记者就绿色殡葬采访时,大部分市民不愿谈及这一话题。

  接受采访的10位市民中,支持并表示愿意选择树葬的只有2人。一位电力部门的徐先生认为,树葬虽然价格较便宜,又利于生态,但陵园公墓大多在角落处见缝插针地栽几窝树,下葬后立上一小块石牌。与墓葬方式比,简直就像“贫民窟”。他认为这是对先人不敬,而且也“丢不起这个面子”。采访中,大多数人与徐先生持相似观点。“国人将治丧提到‘孝道’的高度,‘孝道盈天’,过分讲究‘入土为安’、“树碑立传”,往往厚葬薄养、重死不顾生。”湖北大学古代文化研究专家蒋方指出,当前人们对树葬的疏离,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死亡观念”落后和教育缺失。

  据了解,欧美国家多年来积极倡导一种“向生而死”的死亡教育,即通过“死亡教育”,让人们更懂得热爱生命、学会生存。同时,将死亡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贯穿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甚至到医院、社会服务机构。

  蒋方认为,当前在开展“优生”教育的同时,亟须开展现代死亡观教育,让更多人树立唯物主义生死观。这是向绿色殡葬跨越的第一步。殡葬业期待绿色革命买一块墓地,埋葬遗体,让逝者入土为安,这在过去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但这种殡葬方式,消耗大量可耕土地,直接威胁子孙后代的生存。

  省民政厅副厅长余琳说,目前我省基本上告别了入棺土葬的陈规旧习,是一大进步,但殡葬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走向平地深埋、不占土地的多种文明安葬形式。这是社会习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由我省土地状况所决定的。

  省国土资源厅的统计表明:目前全省人口已超过6000万,而耕地只有4990万亩,人均耕地仅0.83亩,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0%。其中,有36个县(市)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0.795亩警戒线,16个县(市)不足0.5亩。“全省人口的死亡率为千分之六,每年约有36万人去世,按建公墓的规定每人1平方米计算,加上间隔面积,一年至少得占用土地1000多亩。”余琳说:“如此发展下去,‘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当前,我省正在积极倡导树葬、草坪葬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殡葬“二次革命”。余琳说,此举旨在保护自然环境,节省土地资源,以利于生者生存,造福子孙后代。(记者陶忠辉)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