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血癌女孩找到救命干细胞(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3日01:38 新京报
山西血癌女孩找到救命干细胞(图)
 新京报编辑刘英才住进空军总医院打下第一针动员剂。本报记者王申摄

 

  本报讯(记者王卡拉龙婧)“报名登记成为志愿者,就是许下一个诺言,我一定要遵守自己的诺言。”昨日,26岁的

新京报编辑刘英才住进空军总
医院
病房,并打下第一针动员剂。4月5日和6日两天,他将为身患白血病的18岁山西女孩阿婵(化名)分两次捐献约100毫升造血
干细胞

  五年一诺今日兑现

  “他最怕打针了,哪怕是感冒了他都硬撑着。”看着丈夫咬紧牙关、紧握拳头打完动员剂,刘英才的妻子张少丹有些心疼。昨日上午,刘英才在妻子陪同下住进空军总医院,随后,医生为他打入第一针动员剂,并抽血做血样检查。

  据医生介绍,刘英才和患者配型有6个位点符合,捐献之前,他将打5针动员剂,以促使体内生产更多造血干细胞。5日和6日两天,他将两次为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

  刘英才并不知道,等待他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患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没必要知道,不管年龄性别、贫富贵贱,都是一个生命,我现在的身体已经不仅仅属于自己。”刘英才回忆,他当年登记报名成为志愿者,是受了一名身患脑癌和白血病的军官影响。2002年,他当时读大三,这名军官因找不到和自己相配的配型,便开始四处奔走宣传,呼吁大家成为中华骨髓库志愿者,挽救更多像他一样苦苦等待生机的血液病患者。

  “我买了一本他的书,他给我写下‘爱心无价’,这四个字触动了我。”昨日,刘英才的母亲从河北老家赶到北京,陪同儿子完成这一善举。

  患者全家参与配型

  与此同时,身在解放军307医院的山西女孩阿婵已经进入无菌舱。母亲董女士介绍,2006年8月,刚刚读到大一的阿婵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现在已经进行了第六次化疗,阿婵反应很严重,一直恶心和呕吐。

  董女士说,她和丈夫以及阿婵的哥哥都参加了配型,但结果令人失望。11月底,阿婵的血液样本被送往中华骨髓库参加配型,一个月后,他们得到通知配型成功。但一家人的心也没有放下,“我知道,供者反悔的几率很高。”董女士说,从12月底到3月份医院通知一切顺利时,全家人的心都是绷着的,生怕供者反悔。

  直到3月28日,阿婵进入无菌舱,他们才放了心。“真的很感激那位供者。”董女士说。

  ■对话

  “希望更多人成为志愿者”

  目前志愿者半数为医务工作者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亦称“中华骨髓库”)北京管理中心主任金辉介绍,刘英才是北京第52例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同时是崇文区和北京平面媒体造血干细胞捐献第一人。

  新京报:北京此前一共有51名志愿者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相对于数量众多的白血病患者来说,这一数字并不算多。

  金辉:正因为这样,所以我更感谢刘英才所做的决定。

  我记得两年前,身为记者的刘英才采访过一名捐献者,很巧的是,两年后的今天,他也成了一名捐献者。我想大概是当时采访的情景在他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京报:很多人认为,捐献造血干细胞会对身体造成影响,这是导致目前中华骨髓库入库量不足的原因之一吗?

  金辉:对,影响捐献的因素有很多。很多人认为,造血干细胞是人体的精华,捐献会影响身体。有很多志愿者,包括一些媒体从业人员,在即将捐献时打了退堂鼓。目前,我们的志愿者差不多一半是医务工作者,因为他们很清楚,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并没有影响。

  新京报:这也是红十字会一直在加大宣传,让更多人认识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的原因吗?

  金辉:对,很多人并不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是怎么回事,所以担心害怕。刘英才在读大学的时候就加入了志愿者行列,他能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作为一名大学生来说,他对他所承担的公民义务的认识走在了很多人的前面。现在他马上就要实现他的承诺了,作为媒体从业人员,他不仅用自己的笔来宣传捐献事业,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宣传。我们希望更多人能加入到志愿者行列中来。

  本报记者 王卡拉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07,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