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言Q语”盛行引来不同评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3日07:58 大众网-大众日报

  本报济南讯如今,诸如“晕”、“偶”、“汗”、“酱紫”、“恐龙”、“青蛙”、“虾米”、“稀饭”、“BT”之类的“Q言Q语”(网络语言),不仅在网络聊天中和论坛(BBS)上被广泛使用,而且在生活中也经常被一些人挂在嘴边,颇为盛行。对此,人们评价不一。有人认为使用网络语言是时尚潮流,有些人则认为,将网络中的语言运用在生活中破坏了汉语的规范性。

  偶8素米女,偶素恐龙(我不是美女,我是丑女);介素虾米东东(这是什么东西);晕倒,楼主刚从火星归来?(指不懂你的意思)……有着五年网龄的大二学生姜群姿说,像这些话她在网上经常使用。“我现在每天上网的时间都超过4小时。网络语言使用惯了,生活中还真不好改。”省城市民朱女士觉得“Q言Q语”既好玩又充满个性。

  在一家公司上班的叶新力先生则担忧地说:“网络语言五花八门、很不规范,例如有谐音的、有英文的、还有数字的。现在上网的人那么多,如果大家都在生活中使用网络语言,那么汉语的规范将会受到影响。”济南某中学教语文的胡老师介绍,因受网络语言的影响,有同学在作文里会冷不丁地冒出个网络上的词语,一些年纪大的老师根本搞不清是什么意思。“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写作文尽量用口语化的语言,可将学生作文收上来一看,有些学生竟然使用诸如‘酷毙’、‘卡哇依’之类的词。”他认为,对此若不加以引导,学生极有可能会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

  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陈长书说:“一方面一部分新生的网络词汇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人们的某种意思,起到了比较好的交流作用;但另一方面网络语言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规范或者不健康的用法,对日常用语的规范性造成一定的伤害。这对模仿力强、辨别力弱的青少年成长是不利的。”他认为,应当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研究,通过权威部门每年推出“网络语言报告”,分清楚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从而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山东大学文学院李开军教授认为,应当宽容对待网络语言,让时间来检验它。对于那些被人们广泛认同的网络语言应该纳入汉语词汇,而那些不被大多数人认同的自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最终消失。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